导航

罗坎风雨桥

 2017-08-23 15:02  来源:

碎 金

罗坎风雨桥,我又来了!

站在风雨桥上远眺,白水江蜿蜒而来,奔腾不已,两岸绝壁千仞,森林茂盛,构成了一幅动静相宜的精美山水画。

风雨桥原名凌云桥,横跨江面,连接两岸,傲立苍穹,于清朝年间建造在绝壁上,百余年来不仅是盐津沿白水江通往镇雄五德古道的重要桥梁,还承载着盐源、五德、罗坎三镇两岸群众的梦想和追求。

风雨桥造型独特,为全木结构,衔接无隙,工艺精湛,是镇雄乃至昭通少有的木结构桥梁。桥身以巨木为梁,桥面做穿架式木结构建筑,桥面两侧作木护栏,青瓦屋面,具有民间住房的特色,好像一件巨大的木制工艺品。因为行人过往能躲避风雨,故名风雨桥。据了解,桥身长十九米,宽约四米,桥梁由巨木分四层铺成,再由木板分两层铺设成桥面。桥面上的桥屋由木立柱均匀地隔成五间。人字形瓦屋顶下,房梁、拉梁、穿梁、挑梁、草檩等木料被巧妙地连接在一起。我十分好奇,当时的能工巧匠是如何在绝壁千仞的白水江上建造如此精致的木桥的?我百思不得其解,当地的群众也不知道,我不得不惊叹他们的聪明智慧和开拓创新精神。如今,风雨桥已经成为镇雄的人文景观,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艺术价值,对研究桥梁建筑史和交通史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被列为昭通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站在岩边,从上往下看,风雨桥像一间房屋矗立在白水江上;站在岸边,从下往上看,风雨桥横架在白水江上,与岸边的绿树、江水合为一体。所以,当地人叫它“木屋桥”或“木桥屋”。

百余年来,风雨桥经过两次维修。民国32年,也就是1943年,当地周姓乡绅自筹资金,组织人工修护,让风雨桥经受住风吹雨打日晒和时间历史的考验。风雨桥北岸岩石上的石刻虽然字迹模糊,但隐隐约约可以看出记载的是当时出资维修风雨桥群众的姓名。2013年,镇雄县交通局拔款5万元对风雨桥进行维修加固,让风雨桥焕发出了青春活力,成为罗坎和镇雄的旅游景点。

镇雄外八景之一的罗关渔唱胜景主要就在风雨桥这里。罗坎古称罗坎关,是古代镇雄的北大门,据《镇雄州志》记载,清朝雍正年间在此设置罗坎关,驻三司把总防守,保卫镇雄的北大门,之后一直在此设立行政公所,管理地方秩序。乾隆四十九年,知州吕心哲填《渔父家风》词赞美:“浮家向暮亦云还,罾网挂溪边。渔弟渔兄群唱相,声度葵花滩。厌笛孔,扣舡舷,酒须乾,纵然散去,醉梦迷离也在江天。”州人张起楠赋诗曰:“南腔北调岂无端,水绕渔矶绿一湾。忽听歌声来浦外,行人指点说罗关。”州庠叶如椿之七言诗云:“白水江头泊钓舟,得鱼沽酒乐长流。不须更买渔家傲,红叶黄芦一笛秋”。这些诗词把罗关渔唱美景传承下来,并增添了文化元素,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美不胜收。镇雄已故方志专家项国香在介绍罗关渔唱时写道:“罗坎关白水江头,渔人上下,泊舟于此,歌弄晚风,荡漾春云,浩渺秋月,烟波流音,青山答响,有水天之趣。白水江千里浪涛,至此平静深渊,碧水无波,清幽动人,鱼跃欢腾。古代两岸森林密茂,竹木参差,花香鸟语,绿荫满地,渔人制舟编筏,渡船上下,提网捕鱼,高歌应谷,其乐无穷,故为镇北之胜景。”项国香不仅介绍描写了罗关渔唱胜景,而且描写介绍了白水江沿岸风光。有一年,我就在风雨桥下的水潭听说了红鱼迎亲、龙龟助考的神话传说,目睹了罗关渔唱胜景,虽然已经没有古人描写的韵味了,但是,在木筏上撒网捕鱼的群众荡漾在碧水中,与风雨桥和周围景色融合,让我沉醉了。

前几年,镇雄至罗坎凤翥的镇凤二级公路建成通车后经过军备,给向往风雨桥和白水江风光的游客带来方便。现在,风雨桥下面的水坝正在修桥,相信不久,两岸天堑变通途,风雨桥与新建的钢筋水泥桥和平相处,必将成为当地的一大亮点和特色,成为历史的见证、发展的见证。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