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爱在昭通

 2017-08-23 15:01  来源:

刘建忠

多年以前,结识了妻,妻在给我的信中,极尽语言功能,为我描述着昭通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后来竟然招架不住妻发起的一轮又一轮的“攻势”,从大老远的河北来到了昭通。谁想,初到昭通,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古老优雅而又不乏现代气息的南方小城。

爱上昭通,首先是因为这里宜人的气候。单是一个冬天就足以让我生发诸多感慨。在北方,一进腊月,就是一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银色世界。而昭通,只要太阳崭露头角,无风,定然是个好天儿。碧蓝幽远的天空下,人们感受着春天的气息。就算碰上阴天,也不必着急,过不了多久,太阳就会于不经意间露出它灿烂的脑袋,顷刻间晴空万里,澄净如洗。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这些年外界送给昭通“秋城”的美誉,一点都不为过!

爱上昭通的第二个理由是这里耐人寻“味”的“吃”。漫步街头,放眼望去,小吃摊、大排档、饭店林立在各条巷道里,什么烧烤、麻辣烫、稀豆粉、油糕饵块等等,这些让北方人听都没听说过的风味小吃,余香缭绕,让你不得不垂涎欲滴,驻足留步,大有非要尝一口的念想。从晨曦微露到暮色深垂,不管你何时到这儿,总会看到将小摊围得严严实实的“吃货”们。难怪贾平凹来昭通曾发出如此感慨:“云南人会吃,天上飞的除了飞机,地上跑的除了草鞋!”

的确,昭通人在“吃”字上是非常讲究的。别的不言,就拿昭通的洋芋来说,炒、炸、煮、烧,竟能做二三十种不同味道、各具特色的美餐。昭通人爱吃洋芋就像北方人爱吃烙饼一样平常、随意。在这里,有句话叫“吃洋芋,长子弟”,“子弟”就是“帅”的意思。与昭通在吃上的“讲究”相比,北方人的“吃”就是“将就”:一只大洋碗,盛满了寡淡无味的小米粥,外加几个馒头、几块咸菜就是一顿饭。来过昭通,然后再回北方,你会很长时间都没有胃口。

昭通人不仅会吃,而且好客。只要有朋自远方来,他们毫不吝啬,浓茶、烧酒、大碗肉连同那种憨厚豪爽的南高原性格,一起往桌上端,让你感受不到半点“客居异乡”的怅然与落寞。在昭通做客,你会被这种浓厚淳朴的乡土乡情所包围,会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温暖和踏实。

此外,昭通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古称“朱提”、“乌蒙”,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为中原文化入滇和“南丝绸之路”的要冲,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之称。昭通俊彩星驰,人才辈出:刘平揩、李国柱、罗炳辉奔走革命救亡图存,张开儒、禄国藩举伐护国,龙云、卢汉、曾泽生、潘朔端叱咤滇云,姜亮夫驰骋国学。如此厚重的文化历史背景,涌现出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的“昭通作家群”,也就不足为怪了。

昭通独特的自然气候地理条件,孕育了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昭通苹果“霸占”了中国南方最大的基地,昭通天麻古时候就打上了贡品的标签,昭通花椒香味飘进了京城,昭通苦丁茶压弯了古道上的马背,登上了南下北上的列车,这里还有杜仲、魔芋、山葵……古今驰名,不胜枚举。

昭通旅游资源丰富,独特的山地构造地形,形成了大山包、黄莲河、铜锣坝、小草坝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迷人风光。体验峡谷山川、回眸大千历史、走进民族家园、感悟人类文明、放飞自然梦想,会成为你人生中最刻骨铭心的精彩旅程。在这块钟灵毓秀,物产丰饶的土地上,一些少数民族还保留着许多宝贵的传统文化艺术精华:彝族的酒礼歌,苗族的芦笙舞,回族的刺绣工艺,会让你大饱眼福,直呼过瘾。

大开放促进大开发,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如今的昭通人手拿“金钥匙”为自己和纷至沓来的客商打开财富涌流、活力迸发之门,迎四海宾朋,揽八面来风,匮乏的资金流来了,“大吨位”的项目落户了,交通的大格局形成了。市(区)在开放,县城在开放,农村在开放,滚滚热流,阵阵清风,使昭通这块曾板结的土地变得松软肥沃,经济之树“嘎嘎”拔节,百姓生活绿意盎然。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