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7-05-07 10:55◇实习记者 谭光吉
佳枫是她的播音名,听众亲切地称呼她“佳枫姐姐”;有人赞许她为昭通广播“第一次人”,王志红却说她只是一个热爱生活、认真生活的普通人。
1998年工作至今,她一直以敏锐独到的眼光、创新思维组织策划广播新闻宣传工作。她参与策划组织各类新闻宣传、大型公益活动上百场次,制作的各类新闻、栏目、节目及她撰写的论文,共获国家级、省级、市级奖励70余项。其中获得国家级奖项达3项,省级“十佳”、一等奖达30余项,特别是由她策划的《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彝良9·07地震“灾区之夜”》特别直播节目于2013年12月获得全国广播影视界最高荣誉——国家广播影视大奖,实现了昭通市广播系统国家级大奖零的突破。
19年来,从台前到幕后,从播音员到副台长,时光荏苒,她却痴心不改,用执着和深情吟唱着她与广播的情缘,用声音的力量回报着生她养她的巍巍乌蒙。
4月7日,记者有幸探访了王志红办公所在地——昭通人民广播电台。在电台文化墙上,王志红写下这样一段话:用我们的声音,传播党的主张,记录时代风云,推动社会进步,守望公平正义。沿着走廊往里走,一个身着红色呢子外套的女士满面笑容从一间办公室走出来,一头利落而知性的短发,鼻梁上架着的黑框眼镜让她炯炯有神的眼睛平易近人。她操着标准的普通话笑着说:“你们来了呀,怎么这么快,这边请。”原来她就是王志红。
对声音偏爱,对工作执着
翻开泛黄的记忆,王志红依稀还记得院坝里那根银灰色的电线杆,总是笔直地立在那里,像一个巨人耸立在云端。电线杆上挂着的大喇叭,每天固定时间段,都会传出美妙的声音。这引起了一个小女孩的好奇,她有时驻足凝望,有时侧耳聆听。
作为一个广电人,王志红对声音尤其敏感。“我从小就喜欢听广播,那时候广播还是挂在电线杆上的,只播新闻,栏目也不多,但我就是喜欢听。”声音对她而言不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能量,到现在她还收藏着家里过去那台老式收音机的小喇叭。
说到真正与广播结缘,是在1997年。当年的她还是一名英语系大三学生,学校组织“校园之声”广播站的学生们到昭通人民广播电台参观学习,当时由身为校学生会主席、广播站站长的她介绍学校广播站的情况,给当时电台的负责人孟刚留下深刻印象。当年暑假,王志红带领校学生会的志愿者到昭通城西街义务劳动,正蹲地上在擦洗栏杆,一个高个子站在了王志红的面前,用标准而浑厚的普通话喊她的名字,并邀请她到电台主持《文学天地》栏目。在学习之余,她非常珍惜这样的锻炼机会,经常用自己勤工俭学挣来的钱购买文学书籍,并主动找到一些昭通作家,向他们要一些散文、诗歌来播,这一播就是19年,说到这里,王志红说,能与广播结下深厚的情缘要特别感激孟刚这位伯乐!
一次听众来信,王志红至今记忆深刻,一位名叫马仲曦的听众来信打破了她内心的平静,来信是为自己指出一个错读的字“龟裂”的“jun”播成了“gui”。霎时,她羞愧万分,同时又觉得尽管当时的电台听众寥寥无几,但依然有听众那么认真的去听广播并真诚指出错误,哪怕只有一位听众也要认真对待每一期节目,每一分钟,每一个字。渐渐地,成千上万的听众来信转化成了“佳枫姐姐”“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力量。
从1998年到电台参加工作至2002年近4年时间,王志红正好遇上在当时重电视轻广播的情况,电台、电视台是合办的,但绝大部分人都去搞电视了,电台除了有两名老编辑以外,她一个人承担了整个电台的策划、改版、播音主持等工作,整个电台几乎由她一个人“折腾”。刚参加工作不久的王志红几乎要拿一半工资去买用于工作的资料、买磁带和CD碟,机器坏了自己修,实在修不好自己掏钱抱到修理店请人修,有的同事知道后说她太傻。她却只是笑笑说,没什么。每天,一个人录完节目后骑着自行车把磁带抱到小李子园转播台来回奔波,风雨无阻,这是怎样的一种执着?少有人知道多少次去与人谈赞助,无功而返,多少次请求采访被人拒之门外,多少次甚至谈免费广告也被婉言谢绝;但她从未轻言放弃,因为她坚信有志者事竟成。
2002年1月开始,电台、电视台分开办,整个广电系统人员双向选择,一穷二白的电台被认为是最差的单位,可她第一个坚定的递交了留在电台工作的申请。
敢想敢干与“第一次”缘分不浅
2003年12月,电台终于购买了直播设备,准备开直播,大家都没有经验,不知道怎么做。就在大家手足无措的时候,王志红主动请缨,参与策划并第一个上了《阳光地带》的直播节目,下了节目后满头大汗,从头到尾都说了些什么,一片空白。她说:“现在想起来都后怕,真是无知者无畏呀!”
然而,真正引起领导重视和广泛关注是在2008年,借着全省民运会在昭通召开的契机,当时担任节目部负责人的王志红组织带领大家策划举办了第一次《说好普通话 迎接民运会》的户外直播活动,并实现了零成本。就在全省民运会宣传筹备会上,王志红大胆地向分管的市领导发出邀请,问领导敢不敢上直播节目。当时在场的人都很惊诧,觉得这个小姑娘怎会如此莽撞。或许王志红的赤诚和执着打动了市领导,他最终同意上节目,并成功引爆了市民的参与度,之后陆续有许多领导走进了昭通人民广播电台的直播间。
王志红认为广播是政治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传播昭通的地方文化是媒体人的责任,而创建文化的品牌,正需要有血肉的内容作为支撑。于是,她想到了众筹本土的文化资源来创办《朱提书苑》。
从2008年到现在,《朱提书苑》已经默默吞吐了昭通绝大多数作家的优秀作品,也见证了这一时期昭通文学的发展和变化。今天,或许每个人都看到了《朱提书苑》美丽光环,但当王志红提出构想时,面对需要较高制作成本的节目时,反对声四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所以我向领导保证,一切费用我来负责,出了问题由我一个人负责。”王志红顶着压力,将创办《朱提书苑》的重任揽到自己的肩上。为了扩大《朱提书苑》的影响力和参与度,王志红精心策划组织了高规格的颁奖典礼,但当时的电台资金匮乏,她只能找公司赞助甚至自己掏腰包来补贴办栏目、搞典礼。多少个孤星照月、风雪交加的夜晚,她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看着熟睡的儿子不禁满怀愧疚。儿子小时候就因为她忙于工作而缺乏母亲的关爱,经常把保姆当妈妈。说到家庭,刚才还谈笑自如的王志红眼眶有些泛红。
正因为她的坚守和付出,《朱提书苑》栏目才成为云南省唯一一个自制日播广播文学节目,成功走进云南人民广播电台香格里拉之声的播出平台。该节目成为云南广播原创本土文化推广的典范,为打造昭通一流的有声文学品牌,作了一项开创性、系统性的尝试。
昭通人民广播电台还有许多第一次创新与零的突破都和王志红如影随形。曾经是两届昭通市青年歌手冠军的她执导了电台第一次主办的《歌唱祖国祝福昭通——建国60周年大型演唱会》,引起强烈反响,《民族大联欢》节目实现了云南省播音主持一等奖零的突破,《走进戒毒所》特别直播节目获得昭通广播第一个全国综治好新闻一等奖。
以民为本,办“离你最近的声音!”
2011年,一个很火爆的广播栏目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这个名为《百姓热线》的栏目,每年能帮助听众解决六七百个问题,对于纠正不正之风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王志红看来,广播是链接党政和听众的桥梁,创造性地为政府分忧,为百姓办事,办老百姓爱听的广播是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
有过农村成长经历的王志红对基层群众有着别样的情节,在认真考察了周边的电台之后,她萌生了开办《百姓热线》的想法。起初一段时间,他们认真记录听众打来的电话并发转办单给相关部门,但效果并不理想,电台被随意应付,群众的困难和问题被忽悠。王志红多次找到市纪委领导,请求将《百姓热线》纳入考核中,要求各单位必须认真回复,认真对待老百姓的困难和问题。要知道,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并不容易,部分部门只是敷衍而不进行调查,仍然不能切实解决百姓的问题,所以针对不能解决的特殊问题只能派记者下去采访。
2016年,昭阳区某镇听众反映长时间没有水喝,相关部门不但不予理会还对前去采访的记者百般阻挡,最后王志红果断决定将报道编发,引起了强烈反响。她义愤填膺地说:“老百姓接屋檐水喝,咱们的干部却视而不见?糊弄我没关系,但不能糊弄百姓啊,这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百姓心中的形象。”由于消息传播及时,相关领导得知情况后立即召集有关部门研究,很快就解决了群众喝水的问题。
2013年到2015年,王志红在巧家县蒙姑镇挂职期间,走遍了全镇所有的村子,向村民搜集民意,并在每个村召开群众大会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和重要精神,鲁甸“8·03”地震,巧家也受灾严重,王志红带领抗震救灾工作队日夜奋战在一线,也就电话和家人说这段时间可能不能回家了,请家人原谅。可就在新塘村9组帮助群众排危时,她左腿不慎严重摔伤,韧带断裂。9月7日,正值中秋节,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回家的她在蒙姑同事的护送下回到昭通城,当妈妈打开门看到的是拄着双拐的女儿时,愣住了,她却笑着轻描淡写的说了句,“不小心摔了一小跤,我就回来了”。在养伤的时日里,她时刻牵挂着蒙姑工作,主动要求在病床上完成了许多文字工作,还完成了《关于蒙姑镇污染治理的思考》的调研报告并发表。当王志红要离开蒙姑时,一位年近80的村民老党员拉着她的手说:“王书记,要是你能继续留在我们这里工作5年就好了!”一位小学校长眼含热泪地说:“你要常回来看看,我们一辈子都记得你!”王志红在巧家县蒙姑镇挂职锻炼的这段经历让她对农村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从而更坚定了她要将《百姓热线》做好的决心。她说,要办好一档栏目,创新很重要,管理不能出问题。因此,回到电台以后就着手建立起更有效的制度规范,成立栏目组,从接电话、记录、处理、播出到回访,整个过程环环相扣。目前,许多县区、部门高度重视《百姓热线》的回复工作,高度重视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得到听众的高度认可和欢迎。她正带领广播团队为人民创造“来自声音的力量!”
一个倔强的匠人
熟悉王志红的人总能被她的严谨和认真所感染。“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说是一直被她的这种精神拽着,一直往前走,任何时候,你觉得有点懈怠的时候,你觉得这个事情有点不大理解的时候,反而会被她的这种工匠精神甚至有点倔强的精神所打动。”昭通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助理、鹤都之声总监陈勋红说。
采访快要结束时,王志红拿出手机教我们收听调频广播。她风趣地说,喜欢听广播的人不会老。因为“广播从来不是老旧的媒体,它是最亲民、最接地气的,是最充满活力的。”她说明天她将带领《扶贫故事》栏目组,开着直播车——“大白”到巧家县讲述最基层的扶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