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昭通·产的文章⑧丨牵着“牛鼻子” “犇”上致富路——盐津县全力打造“十亿元级”富民肉牛产业纪实

 2024-07-24 09:08  来源:昭通新闻网

盛夏七月,盐津县的山水间,草青牛肥人忙。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近年来,盐津县紧扣省委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发展目标,围绕品种选育、品质提升、品牌塑造,坚持高位谋划、政策撬动、科技支撑、健全机制,牵着“牛鼻子”,走实“犇”富路,全力将盐津肉牛产业打造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10亿元级”富民产业,呈现出一幅“牛气冲天”的画卷。

系统谋划牵好“牛鼻子”

盐津县自古为中原入滇要道,是云南通往内地的北大门之一,素有“滇川门户”之称。全县总面积2091.5平方公里,有耕地39.4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4.62%,年平均气温17.6℃,年降雨量1226.2毫米。县域内气候温润,土地肥沃,适宜多种牧草生长,农业资源丰富,可利用秸秆资源存量达70万吨,同时种植皇竹草等牧草2.8万亩,发展肉牛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

为谋划好产业发展新思路,按照市委“老产业+新理念+新机制+新技术=新产业”的理念,盐津县委、县政府通过充分调研,针对性提出大力发展乌骨鸡、肉牛、竹子三大产业,形成“3+N”的富民产业发展路径。

盐津县牵好“牛鼻子”,制定了肉牛“10亿元级”富民产业中长期规划,围绕肉牛产业发展目标,按照村申请、乡审核、县审定自下而上的方式抓好项目库建设,将涉及肉牛产业发展的项目全部纳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项目库,确保肉牛产业发展项目规范化管理。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成规模、十年树品牌”的总体发展思路,盐津县走“千家万户齐参与壮大基础母牛群、能人大户强带动集中育肥商品牛”的肉牛产业发展路子,打造西南地区优质云岭牛、安格斯能繁母牛基地及绿色牛肉生产加工基地,着力打造“盐津肉牛”品牌,做强肉牛产业。以3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为核心,规划布局饲草加工基地、肉牛养殖基地,配套屠宰加工及冷链物流园区,推进全产业链开发。预计2025年肉牛存栏达10万头以上(其中能繁母牛4万头以上),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预计2035年肉牛存栏规模达30万头以上。

屋顶上、后檐沟里、吊脚楼下,都养殖着肉牛,这是记者在盐津县豆沙镇石门村华坪村民小组村民家看到的养牛场景。52岁的朱安林和老伴把后檐沟一块80平方米的空地建成了养牛场,每年存栏五六头牛,2023年卖了2头商品牛,收入1.5万元;今年已卖3头小牛,收入7000多元。“儿子儿媳妇都在外打工,我们老两口在家里养牛,既在劳作中充实了自己,又有了经济收入。”朱安林边给牛宝贝喂饲料,边对记者说。

据豆沙镇肉牛产业办主任王森介绍,按照“千家万户齐参与壮大基础母牛群、能人大户强带动集中育肥商品牛”的发展模式,华坪村民小组45户农户中有25户加入了养牛队伍,累计存栏141头。目前,豆沙镇755户农户养殖肉牛3507头,其中能繁母牛2970头。

体系保障培育“犇牛业”

发展目标确定之后,实现目标的关键是要素保障。盐津县在肉牛产业发展过程中,先后建立了12个方面的保障体系和措施办法,确保“10亿元级”富民产业落地生根。

优化饲草生产体系。优化饲草种植,全县共开展5个区域34个品种牧草遴选试验,种植牧草2.8万亩,推广粮改饲5.02万亩,种草养牛模式全面推行,肉牛产业饲草体系不断完善。探索“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农户”的饲草收贮加工体系,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技术,收贮秸秆53万吨,提高当地饲草资源利用率。

规范养殖设施建设。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结合盐津地理气候环境,规划设计了不同规模的肉牛养殖场通用图纸,大力推广床场一体化牛舍技术,建成50头规模以上的标准化养殖场258个,现代肉牛养殖标准化圈舍从无到有,肉牛养殖圈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加大冻精改良实施力度,建成肉牛冻精改良服务中心1个、改良站15个,推广以云岭牛为主、安格斯牛为辅的冻精改良牛10806头,肉牛良种繁育稳步推进。

加快肉牛补栏速度。充分发挥党员、村组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按照“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养殖大户组织、群众参与”的原则,引导群众发展肉牛养殖。通过外购和自繁自育两种方式加快肉牛存栏,截至目前,全县肉牛存栏从2020年初的8972头增加到43334头,增速达382.99%。其中,能繁母牛从5170头增加到34398头,增速达565.34%。

健全疫病防控体系。把好流通关,开展动物防疫条件合格检查和购牛防疫检查指导;严格开展春、秋两季防疫工作,完成所有肉牛的疫苗注射和免疫密度检测,免疫率达100%。

提升饲养管理水平。开展肉牛养殖技术集成示范,在牛寨、落雁、盐井、中和等乡(镇)筛选22户养殖户作为示范主体,开展繁育、优质育肥、降本增效等技术集成综合示范工作。加强技术培训,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组织全县肉牛产业工作人员、村畜牧兽医员、肉牛养殖户参加肉牛养殖技术培训,科学养殖管理技术逐步提升。在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的指导下,开展各类技术培训23场次,1万余人次参加,现场技术指导3500余人次,科学养殖管理技术水平大幅度提升。

创新金融保险体系。加大信贷资金支持肉牛产业发展力度,创新性地开发了“养牛贷”和能繁母牛保险。全县累计办理“养牛贷”5017户49086万元,能繁母牛投保31000头。

规范利益联结机制。建立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投保、统一技术服务机制,积极探索推广“党支部+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农户+职业养牛人”的除本分利润代养、订单收购牧草带动发展等模式,覆盖农户1万余户,养牛户平均年增收1.7万元。

健全溯源管理体系。自主设计开发了“盐津县肉牛溯源”管理软件,让每一头牛都有一个“身份证”,建立了来源、养殖过程、去向可查的肉牛养殖管理基础档案,不让一头牛游离于“组织化”之外。开展肉牛溯源建档立卡工作排查整改,进一步确保账实相符,精准管理。

深化院县合作机制。加强与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合作,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先后派出专家团队900余人次,到盐津开展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帮助盐津理清肉牛产业发展思路,推广科学养殖技术。选派14名畜牧兽医员、养殖大户到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学习,围绕肉牛育种与繁殖、饲料营养与饲养管理、饲料作物高产栽培、饲草加工等环节,从实际操作等方面进行全程培训。

持续抓好招商引资。围绕肉牛产业全产业链建设,先后包装策划了高品质肉牛种业基地、绿色肉牛养殖基地、肉牛屠宰加工及冷链物流、粪污资源化利用(有机肥加工)、高效秸秆发酵饲料生产(青贮饲料加工)、烟草帮扶肉牛屠宰加工6个项目,粪污资源化利用(有机肥加工)、烟草帮扶肉牛屠宰加工2个项目已落地建设。

开展示范基地创建。先后建成标准化肉牛养殖示范场23个,建成庙坝镇民政村、石笋村、流场村、茨竹村、楠木村,兴隆乡蒿芝村、保宁村,牛寨乡万和村、敦厚村、新华村、龙茶村,滩头乡新田村12个千头肉牛专业村,庙坝镇已成为万头肉牛镇。

在绿水青山环抱的柿子镇三河村先锋村民小组,有一家长100米、宽50米左右的先锋肉牛养殖场,100多头牛儿在空旷的场地里悠闲地吃食喝水,不时发出“哞哞”的叫声。这个养殖场配有饲料搅拌机、电动撒料车等,只有一名员工,每天早上、下午各喂两次共4000斤饲料。

先锋肉牛养殖场负责人对记者说,他们围绕“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把当地的养殖大户、养殖能人、党员、农户组织起来,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共同推进肉牛产业发展。这里养殖的牛是以安格斯牛作母本,与云岭牛杂交后产出的小牛,一般2年可出栏,这种牛肉质细多汁,是雪花牛肉的主要原料,市场上供不应求。

措施得力养出“富民牛”

政策体系给底气,产业发展增“牛气”。为切实加强盐津肉牛产业的组织领导,盐津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相关县处级领导为副组长,县直各部门、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肉牛产业发展专项组,由分管副县长担任组长并直接领导,负责落实肉牛产业发展规划、政策落实、组织实施、检查考核等工作。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制定奖补政策。4年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66亿元用于支持肉牛产业发展。针对肉牛产业发展各环节制定出台了养殖场建设、冻精改良、“见犊补母”、养牛贷贴息、能繁母牛养殖、粮改饲、养殖示范户等配套奖补政策,进一步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金投入肉牛产业发展。

加强队伍建设,抓实产业发展。为确保肉牛产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防疫关键工作落实到位,盐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全县10个乡镇均配备3名以上畜牧兽医专业人员,86个村(社区)配备村级畜牧兽医专干1名,工资待遇纳入县财政预算,并出台《盐津县村级畜牧兽医专干管理办法(试行)》,推动政策措施、防疫服务等关键工作落实落地。

强化技术支撑,服务产业发展。县农业农村局整合技术骨干力量成立产业科技服务团,下沉一线实行挂乡包村、分片负责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为肉牛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咨询服务。各类肉牛养殖技术培训指导累计达1万人次,科学养殖管理技术逐步提升。

规范发展机制,促进产业增效。为综合考虑肉牛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提升、养殖效益提升等因素,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提炼总结了“五规范两统一”的肉牛产业发展要求。一是规范圈舍,达到人畜分离,环境提升,节本增效;二是规范品种,达到良种覆盖,打造盐津肉牛品牌;三是规范饲养,达到良法覆盖,促农增收;四是规范防疫,达到养殖安全;五是规范利益联结机制,达到带动发展,提升肉牛产业发展组织化水平;六是统一屠宰,延伸肉牛产业链条;七是统一加工销售,进一步延伸牛肉食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条,建立市场营销体系。

安格斯牛、云岭牛、西门塔尔牛、夏洛莱牛,黄色、黑色、棕色、白色;牛儿吃饱后在宽阔的圈舍里漫步,吹着山风,闻着花香,听着鸟鸣,晒着太阳……在牛寨乡牛塘村烂田湾村民小组,5个大型养殖场依山而建,宏伟壮观,目前存栏400多头牛。“我们的养殖场大,牛儿在圈内可以自由走动,肉质紧实,最重的有1800斤左右,这种牛一头价值2万元左右。”养殖场负责人袁帮强对记者说。

招商引资建设大型肉牛养殖场是盐津县肉牛产业发展的重点之一。云南犇牛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计划总投资4500万元,分3期在烂田湾村民小组建设打造盐津最大肉牛种牛生态繁育养殖基地(2000头)、昭通最大云岭牛养殖基地。其中一、二期工程已于2021年7月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目前,第三期工程正在建设中。现有牛舍14000平方米,草料间600平方米,兽医室20平方米,露天青储区500平方米,堆粪场700立方米,分牛栏500平方米,管理房1500平方米。2023年,该公司被评为“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3年来,当地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双绑机制发展模式,通过“自养+代养+共养”的多元化合作养殖方式,走实产业发展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道路。通过土地流转、饲草种植、牛场务工、代养合作等带动农户586户。下一步,将建设“牛超市”提供小牛和肉牛,在自养基础上,辐射和带动全县农户共同发展,实现10000头肉牛养殖目标,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效益。

“一县一业”叫响“品牌牛”

通过4年的全力推进,盐津县肉牛产业快速发展,成功创建为云南省“一县一业”示范县,“盐津肉牛”品牌越叫越响、成色越来越足。

走进庙坝镇高坎村肉牛养殖场,一头头牛儿膘肥体壮、毛色光亮。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有的啃食着饲草,有的眯着眼睛打盹。饲养员们忙着打扫卫生、消毒、拌和饲草,一切井然有序。肉牛养殖户朱家存家前几天刚买进5头能繁母牛,现在他家养殖的肉牛数量达到了25头,预计今年可以出栏10头,可实现产值12万元左右,除去50%的成本,可获得利润6万元左右。高坎村肉牛产业从2020年底的全村82户养殖户273头存栏数增长至目前的196户养殖户1168头。2023年,全村肉牛产值达1200万元左右,刨除50%的养殖成本,利润达600万元。

据盐津县肉牛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龙滨介绍,盐津县围绕“千家万户齐参与、壮大基础母牛群”打造能繁母牛基地示范县,能人大户强带动集中育肥商品牛,塑造“盐津肉牛”品牌的总体发展思路,重点在提技术、降成本、增效益、稳基础、做特色上下功夫,盐津肉牛产业生态循环种养体系、标准化养殖体系、利益联结体系、人才支撑体系、政策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累计出栏肉牛5.2万头,持续夯实盐津肉牛养殖基础。

联农带农广覆盖,新发展肉牛养殖户6720户,带动1万余户农户的秸秆回收销售,形成了千家万户参与肉牛养殖的良好氛围。循环农业呈现闭环链,大力推广秸秆青贮加工技术、标准化圈舍技术、粪尿还田,变废为宝,降低肉牛养殖成本。推广秸秆饲料化利用53万吨,建设有机肥加工厂1个,构建起“田产粮、粮养畜、畜肥田”的生态化发展格局。

群众收入新支撑,通过发展肉牛产业创造就业岗位270个(每人月平均工资4000元),养殖户户均增收1.7万元,肉牛产业正逐步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有力支撑和稳定保障。2023年,盐津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5.24亿元,同比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25元,同比增长8.5%。

乡村振兴新气象,小规模大群体的肉牛养殖发展模式已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规范化养殖让环境更加整洁。当前,盐津县正朝着“户均一头牛”“组均一兽医”、“业兴人富村美”的目标迈进。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陈忠华  通讯员:黄佑发 文/图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谭泽涛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