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民族报》整版聚焦“昭通样板”

 2024-07-20 13:58  来源:中国民族报

2024年7月19日,《中国民族报》第8版整版聚焦云南昭通,刊发稿件《携手奋进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的“昭通样板”——云南昭通市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纪实》

鲁甸县樱桃文化旅游节活动丰富多彩,引人入胜;永善县各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欢度“云上大草原·浪漫马楠山”苗族花山节;巧家县“六月六”布依族文化节上,传统民俗与现代风情激情碰撞……今年以来,云南省昭通市各地迎来多个民族节庆,无论哪个民族的节日活动,当地群众和游客们都欢聚一堂、携手共庆,成为昭通市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写照。

昭通市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活动现场。

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乌蒙山腹地的昭通市,古称“朱提”“乌蒙”,全市11个县(市、区)居住着汉、彝、回、苗等45个民族635万人。近年来,昭通市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总抓手,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深化内涵、丰富载体、创新方法,聚智聚力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全市已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3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个,省级示范县创建全覆盖,累计创成全省示范单位186个,先后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3条。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

同频共振  聚焦主线强引领

一条条柏油马路贯穿乡村,一块块高标准农田整齐划一,一排排安居房干净整洁,一所所校园传出学生的琅琅读书声,各族群众互帮互助,共建和谐美丽家园……这些记录着云南省昭通市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轨迹。

“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命线。”昭通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戈昌武介绍,昭通市实施创建工作“一把手”工程,健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书记一起抓”责任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政治巡察、政绩考核,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民宗牵头协调、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格局。

着眼全局,谋虑深远。昭通市制定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5年规划,出台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30条措施”,深入开展“十进十促”创建活动,清单式细化工作任务,推动示范创建向纵深拓展、向全域覆盖。在全市11个县(市、区)同步增设民族宗教事务服务中心,增加人员编制40个,选优配强150个乡镇(街道)统战委员、1404个村(社区)民宗干事。提高市级创建经费,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昭通市鲁甸县村民庆祝万寿菊丰收。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以打造新时代“昭通印象”为引领,昭通在全社会倡导树立文明、诚信、包容、友善、淳朴、勤劳六种良好风尚。目前,全市共有8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好人”等国家级荣誉,创成省级以上文明单位文明村镇143个、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07个。实施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双百”工程,深入挖掘南方“丝绸之路”、袁滋题记摩崖石刻的“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历史文化内涵,举办文学创作、书法摄影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以“民族团结进步+融媒体”为抓手,依托鲁甸地震纪念馆、扎西会议纪念馆、白鹤滩水电站等载体,常态化开展“感恩党的关怀”“传承红色基因”“走进大国重器”等主题实践活动,持续讲好各民族感恩奋进的“昭通故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血液、刻入骨髓、注入灵魂。

凝心聚力  共建共享幸福果

“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昭通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杨廷光说,昭通市聚焦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入推进“六大战略”,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02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脱贫群众收入增速分别达7.7%、16.8%,与2020年相比,年均增长7.1%和1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20年分别增长7.1%、15.9%。

原材料车间、石墨化车间、碳化成品车间、办公楼、生活区连成近一公里的直线,占地面积达17万平方米……这是云南水富经济技术开发区张滩片区云南中晟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二期项目工厂。“在昭通水富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投资20多亿元,用一年多时间建成二期项目这条生产线,加上一期项目,可实现年产10万吨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年产值达20亿元以上。”公司负责人自豪地说。

在昭通超越农业有限公司“昭阳红”现代苹果产业基地苹果分选生产车间,每小时20吨苹果分选线有序运转,机械上料、自动清洗、智能检测、分类输送、自动封箱。“整条分选线有36个通道,每个通道的标准都不一样,通过中央控制,分选线根据苹果含糖量、甜度、酸度进行监测,并分等级出果。”昭通超越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以苹果产业助力地方发展,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每年带动群众务工5000余人,群众各类收入共计达9000余万元,“昭阳红”苹果成了昭通各族儿女共同团结奋斗的致富果。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则百业兴。昭通市聚焦壮大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园区经济,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新产业,加快构建以苹果、花椒、竹子、马铃薯和特色养殖等高原特色农业以及绿色能源、绿色硅铝、磷基、新能源电池材料、现代服务业5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推动实现富民强市目标。今天的昭通,已成为云南省重要绿色能源基地、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中国南方优质苹果基地、中国“笻竹之乡”、世界优质天麻种源基地、世界马铃薯高原种薯之都,资源经济逐步成为全市跨越发展的强劲动力。

“我们每天都要到公园逛一逛,到处都是绿树、鲜花和草坪,心情非常愉悦。”在昭通省耕国学文化公园、元宝山城市体育公园、望海楼公园、清官亭公园,到处都能看到健身锻炼的市民,他们为生活在这座宜居城市而倍感幸福。

城市的品质和竞争力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昭通市因地制宜,立足各县(市、区)特点和优势,科学把握功能定位,分类引导县城发展——做“大”中心城市,做“强”昭阳、镇雄、水富,做“特”鲁甸、大关、彝良、盐津,做“优”威信、巧家、永善、绥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就业服务‘零距离’,政策送到‘家门口’,让我们感到暖心。”正在求职的王树民如是说。“开学前,我很担心小女儿不能就近上学,最后如愿以偿,很开心。”孩子进入理想学校,市民成海燕倍感欣慰。“入住人才小区,各种服务周到热情,为我们这些到昭通干事创业的人解决了后顾之忧。”来自云南省农科院的李隆伟夸赞道。

以人为本,增进民生福祉。昭通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各族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养老等现实问题上。2021年以来,全市财政每年投入民生领域资金占比达80%以上,9.2万留守儿童和3.2万留守老人全部落实管护关爱措施,11个县(市、区)整体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家验收,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全部达到“基本医疗有保障”要求,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和待遇水平不断提高,各族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昭通市镇雄县陈贝屯高速立交桥。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昭通市推动强基为民工程,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基本实现自然村通硬化路、农村电网、通讯网络3个100%全覆盖,11个民族乡接通三级及以上公路,145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全部实现水电路网物流“五通”,有力推动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互嵌融居  共绘团结好愿景

巍巍青山过,浩浩江水流。巧家县,一个地处深山峡谷的小县城,因为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万搬迁移民住进楼房。

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平静的湖面,说起现在的生活,郑安涛激动不已:“那会儿搬过来,心里不踏实,怕适应不了。”陌生的环境,不一样的生活方式,郑安涛最担忧孙子的上学问题。如今看来,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孙子就读的幼儿园距离社区很近,走路不到10分钟,还有校车接送;自己也找了一份园林绿化工作,每月收入不少。对于未来的生活,他充满了信心。

白鹤滩水电站。

昭通境内有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3座巨型水电站,涉及库区移民16.1万人。为全力支援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昭通市建成水利水电移民安置点21个,20.4万名汉、回、彝、苗、布依、壮等各族群众搬离旧址,构建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同时,为让电站淹没区各族移民搬得出、住得好、能融入、同发展,昭通还采取跨州市搬迁和市内集中安置点安置、后靠安置、自行安置等方式,让各族移民过上幸福新生活。

曾经,昭通是云南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市,也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之一。为破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难题,昭通市创新易地扶贫搬迁模式,建成373个集中安置点,打造以靖安、卯家湾为标杆的9个万人以上集中安置区,在各类安置区深入开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创建,大力推行“红黄绿”分类动态管理,盘活利用安置区扶贫车间、商业设施、产业基地等资源资产,35.47万名易迁群众进城、入镇、进厂,开始新的生活,民族团结之花在嵌入式生活中绽放。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中,昭通还建立驻外服务站27个,与广东、上海、浙江等省市的274个地区建立劳务协作长效机制,开创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的点对点、一站式输出“昭通模式”,推动各族群众在全国范围大流动、大融居、共发展。全市301万农村劳动力中,转移就业260万人,其中省外转移就业130万人。

不仅如此,昭通全面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着力打造“石榴红同心营”“石榴红家园”“石榴红驿站”三类载体,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截至目前,全市共打造“三项计划”实践基地60个,成立联创共建跨省联盟2个、市内区域联盟3个、万人以上安置区联盟1个。

心手相连  基层治理添活力

走进昭通市昭阳区守望乡八仙营清真寺,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展厅、解放军四十三师师部指挥部旧址、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栏、八仙营中共党史教育基地等功能区有序布局,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学习。

“我们每年都邀请各族群众参与节日庆典,共同庆祝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各民族在持续深入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守望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马凌锋说。

昭阳区守望乡八仙营清真寺的生动实践,是昭通市加强基层治理,抓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一个缩影。

“小事找党员、大事找支部”“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昭阳区坪子村范家坝塘通过“党支部+党员干部+联保小组+群众”服务体系,建立了“十户联保”机制,将全村122户划分为13个联保小组,分别由13名党员挂联,实行“邻长”负责制,联保小组内村民联防联控、互帮互助。同时,镇、村干部坚持每月开展入户走访,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化解邻里矛盾纠纷。

在推进基层治理中,昭通实施“基层统战质效提升年”行动,推进基层组织、基层队伍、基层网格、基层阵地建设,构建民族工作市县乡“三级网络”,压实县乡两级责任制,确保民族工作层层有人抓、时时有人管、处处全覆盖。此外,还加强数据治理,创新“政社互动”方式,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法治化、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通过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宣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文明公约和居民公约,让各族群众心相牵、情相融,不断增进“五个认同”,凝聚起共创美好未来的强大合力。

文旅融合  多频互动促“三交”

盛夏时节,满山翠绿,莺啼百转。位于乌蒙山腹地的镇雄县、威信县、彝良县,以原汁原味的生态美景、层叠盘旋的诗画田园,以及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八方游客。

这里的一山一石还浸染了厚重的红色基因。1935年2月4日至14日,中央红军长征途经威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此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扎西会议”。如今,因长征而生、应传承而建、为使命而兴的云南扎西干部学院迎来一拨又一拨的学员。他们重走长征路,聆听英雄事迹、瞻仰红色文物、品尝“忆苦思甜餐”,切身体验红军在这里经历的“震撼往事”,探寻初心源头,让红色基因赓续传承。

昭通市乡村旅游竹编宴,吸引众多游客参与品尝。

除了红色资源,昭通拥有秀丽的自然风光,西部大峡谷景区、扎西红色小镇等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盐津豆沙关景区、小山峡景区、山海洞景区等被评定为3A级景区,目前全市3A级以上景区增至20多家。从水富市铜锣坝国家森林公园、镇雄县五德天坑溶洞群到绥江县罗汉坪蝴蝶苗寨等,昭通一批景区景点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建成了滇川黔渝区域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成为挖掘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抓手。

今年6月,昭通市召开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现场推进会,发布了3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旅游线路。会议要求,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旅游消费新需求,推出更多个性化、精细化、品质化、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和消费服务。抓实抓好价值引领、骨干培训、讲解内容完善、展陈提升、特色资源开发、试点示范等六大行动,有形有感有效推动旅游促“三交”工作取得实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重要的是争取人心、凝聚共识。近年来,昭通深入挖掘各民族特色旅游资源,市级统筹安排资金对李耀庭家庙、广东会馆等昭通古城景区文物进行保护修缮,持续挖掘朱提故城遗址历史文化内涵,充分挖掘豆沙关五尺道和袁滋题记摩崖石刻的深刻文化内涵,向游客讲述“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的重大意义,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深入挖掘研究和阐释昭通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打造了一批优质民族文化产品,以舞台演艺、文化旅游等多种形式展示,创作了《那年红军到扎西》《阿依古举》等百余个文艺精品,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润物细无声”的重要作用。

大潮奔涌天地阔,风劲长空日月新。如今,昭通各族儿女在交流交往交融中不断凝聚民族团结进步之情,共结民族团结进步之谊,共享平安和谐家园硕果,并正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精神面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为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昭通样板”而携手奋斗。

来源:中国民族报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民族团结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