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关键抉择|谋篇布局 落子发力

 2024-07-18 22:44  来源: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关键抉择》,沿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历次会议勾勒的深改之路,记录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

习近平: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2024年,深中通道通车

深圳乘客 何先生:去我姐姐那边,顺便去看中山的景区,游玩一下。

深圳游客 赵女士:七点钟从深圳坪山过来的,就是深中通道开了之后,赶这波热潮过来体验一下。

6月30日,连接广东深圳与中山的世界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这座集“桥—岛—隧—水下枢纽互通”于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将原先深圳与中山约两小时的车程,即刻缩短至30分钟以内。一经开通,便火热异常,监测显示,深中通道开通后首周总车流量超过72万车次,日均车流量超10万车次。

两地文旅消费市场立刻升温,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前迎来许多深圳香港游客,中山市某楼盘销售总监则告诉记者,客户来访量和成交量立竿见影。“比开通之前多了大概5倍,特别是昨天星期六,我们一共接了六个团,然后我昨天晚上的话,我们带客户看房看到12点钟,然后我们昨天晚上成交最后一张单是在凌晨的1:04。”

2024年,深中通道通车

除了便利和热度,在更多研究者看来,大湾区的发展又将迎来新的契机。“深中通道的建成将极大改写大湾区经济版图。”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陈宪评价说,包括深圳在内的核心城市的影响力将向珠江西岸和粤西延伸,推动珠江西岸发展跃上新台阶,大湾区各城市之间经济要素的流动将更加顺畅,并为各自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其中,资源要素的流动,将使得深圳、中山两地发展更加均衡。

不仅是深中通道,狮子洋通道,深江铁路等大湾区内的重大工程也都在不断刷新进度条,大湾区的建设发展日新月异。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5年来,大湾区科创产业加速发展,软硬联通不断拓展,协同融合纵深发展,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经济总量从10.8万亿元到突破14万亿元,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

夜景卫星图上,珠江入海口这片灯光分外璀璨的区域,早已成为中国开放水平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同样处于改革最前沿,瞄准千年大计,雄安也正在以一往无前之势加速发展,未来之城建设蒸蒸日上。

2024年,雄安新区高铁站

2018年7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

2021年,已经在北京奋斗了3年时间的刘贺来到雄安,成为中国电信雄安分公司的程序开发经理,彼时的雄安,就像一张全新的画卷,等待勾勒。

刘贺:之前就是在租了一片地方,四面八方都是工地,包括园区里面,我们出入也特别的不方便,路因为也没有修好,只能坐班车,刚来的时候是那个场景。

2021年,建设中的雄安

然而,短短三年时间过去,今天,雄安容东片区商务服务中心已经有上万人在这里办公。整个雄安地上、地下、云上三座新城已初具规模。在地上,4000多栋楼宇拔地而起,500多公里数字道路四通八达。在地下,综合管廊已达144公里,水电气暖网所有市政设施管线全部隐藏在其中。从蓝图到实景,7年来,雄安新区日新月异、雄姿初显!刘贺们的工作条件早已经天翻地覆。

“现在,我们已经入住楼房,旁边的医院也是鳞次栉比,还有四中雄安分校、北海幼儿园都在旁边。”刘贺说。

在雄安工作中的刘贺

三大电信运营商、中国石化、中国华能等央企陆续进驻雄安。在云上,智慧工地、智慧气象、智慧社区、智慧生态系统有序运转。雄安城市计算中心这个“城市大脑”运行一年来,汇聚了超过200亿条城市数据,看不到的“云上雄安”加快建设。

全新的公司和全新的城市一起拔节生长,刘贺所在的公司已经开始力求突破,立足雄安辐射全国,利用雄安的城市特点寻求经验带动全国其他地区的发展。

刘贺:我们在2022年底,中标了固安智慧城市项目,里面还包含了智慧城管,我们不仅是局限于雄安这块,而是有自己的市场化项目,应该说,我们是在雄安扎根,然后去服务全国。

2022年,雄安新区中国电信大楼开始动工

2024年,雄安新区中国电信大楼

当雄安像一个新生儿,快速蜕变成长的时候,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已经日渐成熟,自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功能不断巩固提升。2023年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的经济总量突破30万亿元大关,对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2018年以来,长三角GDP占全国的比重始终保持在24%左右,呈稳定发展态势。三省一市以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但是,长三角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

“这几天鱼产卵嘛。他们是成群结队的,你看我们鱼产卵都翻到江面上来了。”刘鸿说,这个时候如果有非法捕捞的,在这面随便下一张网,那对种鱼来说就是毁灭性的打击。

今年52岁的刘鸿是重庆江津区一家建筑公司的老板。从小在长江边长大,水清鱼跃是刻在他脑子里对长江的记忆。因为痛恨非法电鱼者,2014年3月,刘鸿便自费购买装备,召集22位老渔民和年轻人,组建了一支民间护鱼队——重庆鸿鹄护鱼志愿队。

刘鸿:那时候我们渔民都打不起来鱼,渔民打鱼还不够油钱,那时候还挖沙采石头,长江里面生态系统一团糟,特别是电鱼的船,每天来回这样。我说没有人管吗?怎么办,那我们渔民去吧。

刘鸿和他的重庆鸿鹄护鱼志愿队巡航长江

护鱼的第一个月,刘鸿就协助渔政部门抓了18艘电船,缴获鱼类2000多斤。然而,由于不同地方此前一直是各自为政,一条长江被割裂为不同的河段,非法捕鱼者从上游出发,上游城市的巡警立刻动身,但非法捕鱼者又到了下游,流域管理“九龙治水”,难以形成治理合力,因此,长江禁渔多年来一直无法真正实现。

2018年9月2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文件明确:坚决破除地区之间的利益藩篱和政策壁垒,加快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发展新机制。2020年7月,国办印发《关于切实做好长江流域禁捕有关工作的通知》。

2024年,刘鸿查看人工鱼巢的情况

长江上游中游下游形成合力共同禁捕,推动渔民退捕上岸。如今,电鱼的人几乎看不到了,11.1万艘渔船、23.1万渔民退捕上岸,刘鸿的工作也由重点打击非法捕鱼者变成了鱼类“服务官”。刘鸿说,最近几年,来这里产卵的鱼群肉眼可见地在增加,给“鱼爸鱼妈们”提供舒适的“产房”,这是刘鸿最新的服务项目。

“我们要做人工鱼巢,面积也特别大,产卵场很好,这一块水域很好,因为水的深度比较深,还有就是里面的静音环境好,一到凌晨,鱼在产卵的时候是很震撼的声音,我们站在岸边上就能感受到鱼在里面产卵互相追逐,在里面繁殖,那个声音听起来都很震撼!”

2024年,刘鸿和他的人工鱼巢

长江禁渔的主角是人,是成百上千的刘鸿们和退捕上岸的渔民们根据改革的大方向一起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果。而曾高度依赖钢铁、煤炭、水泥、化工等重工业的东北老工业区多年来也在谋划和推动转型升级,这里最缺的也是人才。

同样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通过的《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其中明确,研究制定鼓励人才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工作的优惠政策,支持地方政府根据发展需要制定吸引国内外人才的区域性政策。

2024年5月27日,新时代辽宁人才振兴大会在沈阳召开

在辽宁省实验学校大门外,曾光正在送大女儿上学。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完成博士后的学业后,2020年作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B项目引进人才,曾光回到北京工作。2023年他通过沈阳市人社局的“兴沈英才计划”,回到家乡辽宁,在国家电投集团东北电力有限公司做科研和管理工作。

曾光:回到家乡,少了很多牵挂,生活环境也非常适合,幸福感比较高。希望能为家乡多做点贡献,反哺这片培育我成长的土地,为家乡做贡献也是为祖国做贡献。

曾光(左二)作为项目负责人,参加中国电力技术市场协会优秀科技成果奖项的答辩

根据沈阳市“兴沈英才”计划,政府承诺给曾光解决子女上学和配偶就业等问题。

“吸引我回来的除了家乡情结和优秀的科研环境外,辽宁省的人才政策也让我能够先安家,可以无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曾光说。

送完孩子后,曾光来到公司上班。他正在做的是火储联合调频方面的科研攻关,这是他回到沈阳后,借鉴沈阳本土飞轮储能方面的优势开始的科研项目。

“老工业区有着老工业区独特的产业优势,加上全新的技术可以助力产业凤凰涅槃。”曾光说,火储联合调频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碳中和目标下,新能源高速发展造成的电网稳定性的安全挑战难题。我觉得这是非常有前景的技术方向,而我省正好有相关领域的优秀企业。平台很重要,沈阳的电力工业基础比较雄厚,与电力配套的企业技术都是走在国际和国内的前列的。

曾光作为特邀专家参加核心期刊《洁净煤技术》  首届“生物质低碳高值转化关键技术”学术沙龙会议作专题报告

今年一季度,辽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2%,高于全国11.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五位。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21.9%,高于全国12.2个百分点。辽宁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一处副处长孙湘寓说,辽宁围绕全省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22个重点产业集群建设,为各类人才来辽宁干事创业搭建舞台。“2023年,我们引进海内外优秀博士和高级职称人才4387名、同比增长77%,吸引集聚40.1万名省内外高校毕业生、同比增长20.8%,呈现出“山海关不住、孔雀向北飞”的一个新变化和新气象”。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性举措,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2022年,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26.7万亿元、25.7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由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2022年的22.1%、21.4%。特别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东部与中部、西部地区之比分别从2012年的1.69、1.87缩小至2022年的1.50、1.64。

谋篇布局,落子发力。一盘着眼全局、联动东西南北、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发展大棋局正在形成。

2016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

2018年7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

2018年5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2018年9月2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

2021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

2023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

2024年2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增强对优势地区高质量发展保障能力的意见》。


来源:中国之声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谭泽涛
标签 >> 发展之路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