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阅读昭通·教育丨“团结花”开满苏甲乡中学

 2024-07-16 11:00  来源:昭通新闻网

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作为一名教师,韦茹茵深知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9年来,韦茹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生活即教育

“老师,端午节去我家过吧!我们那里恰好过花山节,有很多好玩的。我们苗族在这一天都会穿上民族服装,聚集在跑马坪子唱歌、跳舞……”“老师,你一定要来,我们煮好火腿等你!”苗族学生小梅和小权热情地对韦茹茵说。

昭阳区苏甲乡是苗族、汉族、彝族融居的多民族乡,在举行重大节日活动时,苗族、彝族同胞,带着最真诚、纯朴的感情用牛角、羊角向客人敬酒,唱起苗族、彝族敬酒歌,苗族花山节、彝族火把节是他们充分展示民族传统的好机会。

苏甲乡中学位于苏甲乡苏甲村,每个班都有苗族和彝族学生。韦茹茵在学校担任教科室主任、教研组组长兼79班班主任,任语文课教师,所带班级有苗族学生5人、彝族学生2人。为了让少数民族学生融入班级、学校这个大家庭,学校曾每周开设一节“地方与民族特色”课程,进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国旗下演讲。美术课上,教师带着学生鉴赏少数民族特色美,让他们绘画民族服饰,学做少数民族的手工。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上,专门组织学校的苗族同学穿上民族服饰,用优美的舞姿展示苗族舞蹈,将苗族文化带进校园,带到同学们身边,增强同学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增强了少数民族同学的民族自豪感。

79班,亲如一家

“非常感谢韦老师、同学们,是你们给我们带来了帮助和鼓舞。79班这个大家庭真的是太温暖了。”小杰爸爸热泪盈眶地表示,学校为小杰举行爱心捐款活动让他们一家感受到了浓浓的爱,他们会一辈子铭记在心。如果没有教师韦茹茵多次主动联系,可能小赵的病情就会被延误。

温暖的一幕出现在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病房内,韦茹茵带着儿子杜睿哲去看望患化脓性脑膜炎、做了开颅手术的小杰。在医生的医治下,小杰恢复良好,目前已经出院。在小杰生病期间,彝族同学小润、小凤等为小杰筹集善款和祝福语,还自发给小杰的课本摘抄好各个科目的上课笔记,他们的行为不但感动了小杰及其家人,也让韦茹茵深受感动。班级的凝聚力更强了。

动之以情,深厚的情感是形成共识的表现,韦茹茵在教学中、生活中不断增进各族学生的情感认同,找准情感共鸣点,强化共情效应。通过请学生吃火锅、喝奶茶,带学生一起做包子、包粽子等方式找准心理契合点,营造了“亲如一家”的氛围。苗族学生小梅是留守儿童,一到周末,就独自一人在家,让韦茹茵心疼不已。她担心小梅的人身安全,怕她缺少关心关爱……一到周末,韦茹茵就经常跟小梅聊天。彝族学生小润,生活在重组家庭中,韦茹茵定期家访,深入了解她的生活状态,尽可能地给予她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对有实际困难的学生,韦茹茵都会在心理健康、生活等方面给予“菜单式”特色关爱。

民族文化进课堂

平时,韦茹茵比较关注班级里的少数民族同学,为减少班级内部的矛盾冲突,她特意上了一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班会课。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和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通过班级讨论与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将共同体意识转化为日常行为。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韦茹茵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在给学生上彭荆风的《驿路梨花》时,韦茹茵着重讲具有雷锋精神的哈尼族小姑娘以及知恩图报、怀有感恩之心的瑶族老人,讲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风气,让学生认识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引导学生尊重他们的差异,尊重他们的选择和生活方式。只有在尊重中相互理解,才能融合共进。引导学生树立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此外,韦茹茵还通过课外阅读推广活动、作文竞赛、主题班会、文化活动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埋在学生的心里,让其生根发芽。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杜恩亮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罗崇欢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罗崇欢
标签 >> 教育 阅读昭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