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阅读昭通·教育丨凝心铸魂 同心筑梦 ——永善县民族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侧记

 2024-07-16 11:16  来源:昭通新闻网

在奔流不息的金沙江畔,有一个多民族学生接受教育和快乐成长的摇篮,这里环境优美、书声琅琅。从建校至今,上万名各民族学生在这里度过快乐的童年,放飞人生梦想,这里就是“云南省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云南省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永善县民族小学。

近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教育引导各族师生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可,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全校形成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的良好局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之路,撑起了永善县民族教育发展的一片蓝天。

强化组织保障

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固化于制

初夏时节,走进永善县民族小学,浓郁的民族气息扑面而来:一面面图文并茂的文化墙,展示着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一处处民族元素的景观小品,印证着学校的质朴初心;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校园活动,绽放出各民族文化的光芒……少先队总辅导员王显学高兴地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各族师生加强民族团结,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真实写照。”

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新时代赋予教育工作的新使命,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手段和新平台,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为此,永善县民族小学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议程,召开党总支部会、行政办公会、党员大会、教职员工大会,学习传达中央和省、市、县民族工作会议及文件精神,部署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并成立了由党总支书记、校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落实“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阵地、以多个宣传途径为媒介、以教师学习为手段、以课堂渗透为主渠道、以校园活动为载体”五大举措,在全校形成主要领导牵头抓总,分管领导亲自负责,相关负责人各司其职,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狠抓宣传教育

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

3月1日,永善县民族小学在操场上开展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课堂上,校长李丽以“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为题,为全校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民族团结课。

“通过今天的课程,我深刻体会到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我将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认真学习,积极参与促进民族团结互助的各项活动,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和倡导者。”聆听演讲后,教师陈祥说。

永善县民族小学始建于1952年,是云南省解放后第一批寄宿制民族学校、昭通市唯一一所省定民族小学,校区占地3081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737.98平方米,现有教学班47个,教职工132人,在校学生2523人,有回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学生891人。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创建中,学校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与日常教学、校园管理、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努力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引向深入,让民族团结走进课堂、走进师生心里,在校园生根、开花和结果。

为了更加凸显民族团结教育课的深层内涵,让民族文化更深入地得到传承和创新,学校依托课堂教育这一主阵地,将民族团结教育贯穿日常教学各个环节,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音乐课、美术课等学科教育,针对不同年级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课堂上,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从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充分挖掘和展示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精神的各种资源,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普及知识,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不仅铸牢了师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也播下了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

充分利用校内有效载体,加大民族团结宣传和展示力度。一方面创新办学理念,统筹规划设计校园文化环境,把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教学楼、校歌、校徽、校旗、校服中,精心打造集实物、影像、图文为一体的红色文化长廊、民族团结教育展厅、民族团结园等校园教育基地,每学期开学第一周,由每班教师轮流带领本班学生参观学习,让学生在实地教学中增强爱党爱国情怀和民族团结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广播、电视、滚动屏等形式,广泛宣传爱国主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内容,播放少数民族歌曲,并充分发挥师生自主作用,定期制作民族团结进步宣传专栏和班级黑板报、展板,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展示各民族的民情和民俗,使其成为陶冶学生“主体的画,无声的诗”。

“在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也是做好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就是在师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各族师生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增强‘五个认同’,让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融进血液、扎根心中。”学校党总支书记白富林说。

创新活动载体

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外化于行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叫潘萌萌,来自四年级(3)班,是一名彝族少年,今天所穿的就是我们民族的服装,以红、黄、黑三色为主色调,寓意庄严、热情、美满……”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结束后,永善县民族小学都要举行“国旗下的讲话”。在5月20日这一周的讲话中,6名少数民族学生身着鲜艳的民族服饰,为全校师生讲解了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和习俗。

“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学校充分利用‘国旗下的讲话’这一德育教育重要载体,每年收集整理一批演讲稿,内容涵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和地方文化等。通过邀请教师代表、少数民族学生代表等上台讲话,强化各族师生对中华文化的深度认知、情感共振、归属认同。”副校长刘家洪说道。

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植入学生心灵,学校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各个年级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开展班会、少先队活动和团队活动,进一步增进同学们团结友爱的民族情。学校以落实“双减”政策,开展课后服务为契机,开设彝语、苗语、蜡染、月琴、芦笙等兴趣爱好班,引导每位学生至少参加一个项目,邀请专业老师授课,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

在此基础上,结合儿童节、元旦节、教师节、建党节、苗族花山节、彝族火把节等节日,组织开展国学吟诵、学生才艺大赛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为各族师生搭建了一个展示才华、相互交流的平台。

通讯员 黄 桦 曾成明 文\图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罗崇欢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罗崇欢
标签 >> 教育 阅读昭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