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4-07-14 19:137月14日上午,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云南海埂会堂召开云南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文化教育卫生体制改革专场,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现场赵嘉摄
文化教育卫生体系各项事业
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是人民群众的关心所在、期盼所在
文化教育卫生体系改革好不好
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省委文化教育卫生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紧扣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围绕民生领域的难点、群众关切的焦点,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各领域出发,积极谋划、多点发力、纵深推进,改革成效初显,高质高效完成省委深改委部署的117项改革任务,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近年来,省委宣传部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把牢改革方向,充分考虑宣传文化领域改革的特殊性,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严守意识形态安全底线,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不断强化顶层设计
先后印发实施《云南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意见》等重要改革文件,提出文化强省建设“十大工程”,配套出台双效统一、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文化产业发展、媒体深度融合、文艺创作生产、影视业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等140余个文件和改革方案,文化改革发展政策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聚焦打通文化发展改革堵点卡点问题
全面完成宣传文化系统机构改革,全面构建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的国有文化企业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具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全省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一团一策”成效初显,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不断健全,宣传文化领域法治建设持续推进,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得到进一步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上新台阶,释放出文化发展方面的新动能。
聚焦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推动全省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全覆盖,以数字化思维推进云南公共文化云项目建设,建好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公共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中心)、博物馆,开展“三下乡”“文化大篷车”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圆满举办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等重大文化活动,云南文博会影响力不断扩大,楚雄彝绣惊艳亮相米兰时装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显著增强,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去年以来,省委宣传部创新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成功打造了翠湖九巷十三坡文化空间、蓝花楹乡村图书馆等一批“小、特、精”文化新场景。
聚焦丰富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
实施滇版精品出版工程、新时代广播电视精品工程、“云南出品”电影精品工程,坚持“前端为辅、后端为主”的创作扶持导向,用好用活文艺精品创作专项扶持资金等奖励扶持机制,创新打造“艺术家第二居所”,不断扩大云南“天然摄影棚”影响力,激活文艺创作“一池春水”,电影《一点就到家》、纪录电影《九零后》、话剧《桂梅老师》分获华表奖、金鸡奖、文华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省委宣传部参与拍摄的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收视率居全国卫视剧榜首,以英语、法语等6个语种在海外播出,带火了大理的旅游,打造了“影视+文旅”成功样本。
聚焦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用好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培育文化产业经营主体,不断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不断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298.97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737.1亿元,体量增长2.47倍;2023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共732家,实现营业收入715.2亿元,营收规模居西部地区第4位。更加令人欣喜的是,今年丽江东巴谷生态文化旅游公司入围“全国成长性文化企业30强”,这是时隔16年云南省文化企业再次获此殊荣。
聚焦文化走出去
建强用好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成功打造“怒江论坛”“洱海论坛”等高端国际论坛品牌,创新开展“亚洲微电影节”“跨国春晚”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云南文化对外辐射力、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同时,省委宣传部探索构建传播新范式,用国际友人讲述好云南故事,策划推出“外眼看·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视频栏目,用美籍知名旅行作家保罗·萨洛佩科在滇西旅游的故事,展示云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取得良好效果。
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将继续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
省委宣传部将坚决贯彻
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
聚焦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
坚持问题导向、重点突破
进一步激发文化发展创造活力
为讲好“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贡献改革力量
云南是全国最早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文化强省的省份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省文化和旅游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锐意攻坚克难,实施“文化兴滇”行动,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改革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全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繁荣发展,文化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为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汇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改革“四梁八柱”基本形成
颁布《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编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出台建设文化强省、加强文艺工作、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让文物活起来等方面政策文件,实施一系列实打实的改革举措,文化改革发展全面推进、积厚成势。
文艺精品创作硕果累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设立云南艺术基金和重大重点题材创作扶持资金,实施“1123”艺术人才培养计划,新创原创100余台大型舞台艺术作品,话剧《桂梅老师》获“文华大奖”,群舞《摆出一个春天》获“第十九届群星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实现“出人、出戏、出精品”。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建成省、州、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目前,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51个、文化馆149个、博物馆187个、美术馆9个、乡镇文化站1462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4652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县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完成率100%。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现重大突破
坚持系统保护、活化利用,全面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申遗,有力捍卫了我国茶文化起源国地位。全省现有世界遗产6项,居全国第2位。3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大理、迪庆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持续推进。全国最大的考古体验馆—云南考古体验馆建成开馆。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晋宁河泊所遗址上榜“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省博物馆、澄江化石地自然遗产博物馆的两个展览入选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
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步入快车道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力发展“音乐+旅游”“演出+旅游”“非遗+旅游”,推出红色、文博、非遗等主题旅游精品线路99条,总结推广8种农文旅融合新模式,创建2个国家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打造50余台精品旅游演艺,推动文化和旅游互促互融。
对外文化交流深度广度不断拓展
聚焦文明交流互鉴,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部省合作共建仰光中国文化中心,持续举办“跨国春晚”、“七彩云南·文化周边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中缅胞波狂欢节、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等系列活动,深化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下一步
省文化和旅游厅
将锚定文化强省建设目标
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
兴文化、展形象
深入推进“文化兴滇”
更好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
精神文化需求
省广电局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以全面深化改革统筹推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传播好党的声音、服务好人民群众。
应急广播体系建管用成效显著
全面建成覆盖省、州(市)、县、乡、行政村、20户以上自然村的应急广播体系,大喇叭、音柱等各类主动发布终端超13.6万个,还覆盖了电视机、公共大屏、手机等终端。应急广播累计播发信息120余万条,在防灾减灾救灾、政策宣传、基层治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全面完成有线电视网络整合
高效推进民营股权清退、股权实缴出资、股权划转归集等重难点工作,2022年底全面实现“全省一网”运营,整合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广电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可及
以“十有”标准推动全省广电公共服务网络建设,建立政府、市场“双服务”模式,在全省各乡镇、行政村便民服务中心设置广电服务窗口,在129个县(市、区)建立市场维修网点1168个,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上线广电公共服务信息化系统及微信小程序,“电视看不了,手机扫一扫”为广大群众熟知,已办结群众报修2.6万余件,好评率超94%。
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全国首个省份编制县级融媒体中心技术系统建设实施细则、验收实施细则等,统一各项标准。配合完成全省县级融媒体中心验收和8个州市级融媒体中心技术方案评审,联合省委宣传部创新开展县级融媒体中心综合成效评价。
解决“看电视难、看电视烦”问题
开展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治理,实现电视开机看直播,开机时长缩短至35秒以内;收费包压缩超过50%,开设“重温经典”频道和免费专区,全省电视业务平台免费内容平均占比达到80%,据中消协评估,九成左右观众肯定治理成效。作为酒店电视操作复杂治理全国7个试点省份之一,上半年完成828家三星以上酒店、民宿治理,为群众旅行提供高品质视听服务。
全省高效协同的监测体系基本形成
建成省级广播电视和视听新媒体监测监管平台,硬件水平步入全国先进水平,全省247套广电节目以及1300余个新媒体平台、账号纳入监测,及时发现处置违规有害内容。11个州(市)建成监测系统,合力守牢广电视听意识形态阵地。
精品创作形势向好
集中资源抓重大题材重点项目,设立云南广播电视奖,建立创新创优扶持机制。近年来共投入1780余万元,扶持奖励515件优秀视听作品,打造了一批反映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生态文明等题材的视听精品,唱响了昂扬奋进的主旋律。
广电视听国际交流更加深入
先后举办五届澜湄视听周活动,澜湄视听周被写入国务院新闻办《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和澜湄合作第四次领导人会议发布的五年行动计划,为构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下一步
省广电局将坚持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
坚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二三四”工作定位
坚定担负起传播好党的声音
和服务好人民群众的使命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教育系统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加强教育保障水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持续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教育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
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教育发展大会,印发《云南省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构建“五级书记抓教育,党政同责办教育”的工作格局,推动党政领导当好“编外校长”。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全面建立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挂联学校制度。实现全省符合条件的公办中小学校99%以上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省委、省政府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党领导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召开新时代云南省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打造“张桂梅思政大讲堂”云南思政课第一金课品牌。在全国率先开展中考体育改革,全面实施美育浸润计划,不断加强劳动教育改革。切实抓好学生心理健康和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心关爱。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双减”“双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着力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
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和集团化办学,通过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结对帮扶、教师“省管校用”等方式,着力提升薄弱学校、乡村学校办学水平,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红塔区、沾益区、石林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已通过国家督导验收,成为西部地区唯一一个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通过国家验收的省份。
持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就业能力
加快建设现代职教体系、推进产教融合、优化整合职教资源,以“双高”“双优”建设为牵引,培育了一批优质职业学校和建设了一批优质专业。推进职教高考改革,试点实施高本“3+2”、中本“3+4”贯通培养。全省成立11个市域产教联合体,组建生物医药产业等62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结构,深入实施“1+1+N”“双一流”建设行动,加强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云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和昆明理工大学“双一流”创建。深化本科专业“增A去D”行动,着力建设一流课程。以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和高等研究院建设先行先试,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持续开展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制定出台政策支持鼓励高校开展教师互聘。有序推进新高考改革。持续推进教育对外开放,打造“留学中国·学在云南”品牌。
持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推动党委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学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家长养成理性的成才观,全社会形成科学的人才观,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云南体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十四五”任务,推进高原体育强省建设系列改革,打造“高原训练胜地、户外运动天堂、四季赛事乐园”三大品牌,推动群体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宣传、对外交流等协调发展。
先行先试,以改革经验推动完善体育制度体系
在全国较早出台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等政策文件和一系列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体教融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的实施意见,州(市)以下教育体育部门合并。推动体医融合,首批遴选10个体医融合中心试点。开展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现有1个国家级、3个省级试点城市),有力减少“小胖墩”“小眼镜”,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推进体育消费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35个体育协会脱钩改革。实现全省体育类行政审批“一网通办”,体育发展更加规范有序。
机制创新,更高水平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质增效
形成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的工作机制。全省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全覆盖,大型、中小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提升到2.72平方米。社会体育指导员总人数超过14万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上升到42.2%以上,国民体质测定合格率达92.6%,重点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
转变方式,竞技体育实力稳中求进
主动融入服务国家奥运战略,优化布局,建立云南高原特色竞技体育体系。与体育总局联办国家队,与高校、社会力量联办部分项目。建立州(市)设立省级运动队预备队机制,构建符合云南竞技体育实际的项目梯队。研究制定云南“三大球”高质量发展近期和中长期规划,探索“三大球”省级队伍多元化发展路子。经过4年磨砺,云南9名运动员脱颖而出代表中国参加即将举行的巴黎奥运会角逐12个小项,参赛数量同伦敦奥运会并列第一。
示范带动,高原特色体育产业方兴未艾
高规格举办首届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和云南省体育产业大会。建立体育产业扶持机制,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推动体育与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体育消费,培育多元市场主体。今年以来,云南加强“高原训练胜地、户外运动天堂、四季赛事乐园”三大品牌宣传,吸引更多海内外朋友来云南体验消费,促进云南发展,实施云南高原体育基地发展规划,以昆明海埂体育训练基地等为示范引领的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群建设初具规模。创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3个、体育旅游示范基地2个。培育打造53个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形成以上合昆明马拉松等7大赛事为主体的“一带一路·七彩云南”系列国际品牌赛事,云南体育影响力持续扩大。据测算,截至2023年,全省体育企业达11194户,城乡居民人均体育支出超1500元,体育产业及相关产业总规模达645亿元。
深化合作,体育对外交流助推辐射中心建设
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外交大局,突出南亚东南亚国家这个重点,主动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体育交流,援助接待柬埔寨、缅甸等11支国家队194名运动员、教练员在滇集训备战、考察体育工作 ,与柬埔寨商定建立合作备忘录,常态化开展体育援助机制,展示对外友好形象。首次组织云南体育企业参加东南亚体育产业会展、招商推介,组织中越“两国一赛道”、中缅“一马跑两国”、中柬大理吴哥双城马拉松等精品赛事,以赛为媒拓展交流平台。举办边境小康幸福村体育嘉年华系列赛事活动,支持8个沿边州(市)举办小而精、小而美体育赛事,讲好民间体育对外故事,深化一衣带水情谊,服务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落实对牙买加、尼泊尔、马尔代夫等体育援助培训。以文化友促进民心相通,书写体育文化对外交流新篇章。
云南体育发展得益于改革也将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进步向改革要动力为体育强国建设贡献云南的体育力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省医保部门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解除全体人民的疾病医疗后顾之忧”的重大政治使命,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持续深化医保改革,积极推进“三医”联动,走出了一条具有云南特色亮点的医保改革之路,实现了各族群众“病有所医”“医有所保”。基本医保参保达到4563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医保基金每年支出从十年前的146亿元增加到704亿元,增幅达到382%,职工、居民住院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8.89%、70.4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群众对医保的获得感、满意度持续增强。
建制度促规范,基本建成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全面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医保和大病保险制度,生育保险和职工医保顺利合并实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建立健全,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稳步推进,16个州(市)全部实现医疗救助州市级统筹,印发支持和规范全省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发展措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更加成熟稳健。
保基本守底线,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
紧盯“基本医疗有保障”,助力全省756万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实施乡村振兴以来,投入各类帮扶救助资金734亿元,全省899.48万农村低收入人口持续实现“应保尽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保持在90%左右,筑牢防止因病规模性返贫底线。多措并举落实好国家抗癌药等谈判药品政策,实现了老百姓“买得到、用得上、能报销”,累计惠及1394万人次,医保报销71.34亿元。如,治疗肺癌、肝癌等多种癌症的“艾瑞卡”(200mg/瓶)价格从1.98万元降至2500余元,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的罕见病用药诺西那生纳(5ml:12mg/瓶)从近70万元降至3.3万元,并纳入医保报销,帮助数万重症患者和家庭重燃生活希望。昆明市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国家试点,已惠及2.03万名重度失能老人,通过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管理机制有效避免813.99万名农村群众“两病”发展为慢病、大病,全省实施医保服务生育支持政策专项行动,精准助力“一老一小”。
抓重点促联动,积极推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
全面建立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制度,累计组织或参与52批次药品医用耗材集采、节约采购资金97亿元,减轻了群众就医费用负担,同时支持了全省医药产业和医药事业发展,许多“天价药”“万元心脏支架”“天价种植牙”通过集采“飞入寻常百姓家”。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持续深化,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有序推进,助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建立村卫生室药品采购医保资金预拨制度,协同推进村级医保服务便捷化改革,确保基层“有医、有药、有服务”。
下一步
全省医保系统将坚持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进一步深化医保制度改革
助力全省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为全省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
贡献医保力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培育体育赛事等新的消费增长点,请问,云南省在挖掘体育赛事消费增长点方面有什么创新举措?
近年来,云南省体育赛事热度持续升温,体育赛事拉动消费增长、促进文体旅商融合、提升城市形象的综合效应方面日益凸显。例如,云南玉昆足球俱乐部引燃赛事经济,本赛季前9场主场赛事吸引了17.2万人现场观赛。云南省城市篮球联赛总决赛创新性地将赛场移至丽江古城,各地篮球队主题歌曲火爆出圈。曲靖罗平马花海拉松赛道途经油菜花海,花海音乐宴、嗨购好物节等配套活动精彩纷呈。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上半年,全省体育部门开展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共计1062项,参赛规模约102万人次,线下观赛规模约498万人次,线上观赛规模约11803万人次,拉动体育消费规模约13.34亿元,体育赛事的“流量”正在转化为消费增长的“能量”和经济发展的“增量”。
下一步,云南体育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深化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体育赛事活动优质供给,持续培育壮大新型消费。一是大力发展体育赛事经济,培育中国公路自行车联赛“环云南”赛、九大高原湖泊山水联赛等国际化赛事品牌,不断提升“一带一路·七彩云南”系列赛事品质,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打造一批观赏性强、参与度高的体育赛事。二是扩大健身休闲消费,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施“户外运动 活力山水”行动计划,打造“水、陆、空、山、雪、冰”全类型户外运动产品,积极申办2024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加快建设大理、丽江、怒江、迪庆“大香格里拉”户外运动集聚区、展示区、示范区、先行区,着力推动户外运动资源禀赋向产业优势转化。三是打通文体旅商融合发展路径,围绕“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主题,会同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商务厅打造体育赛事新场景,推出“跟着赛事去旅行 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体育旅游赛事活动,推进“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系列活动,配套开展旅游节、文化节、消费季等活动,不断释放文体旅商消费活力。
云南省拥有众多的非遗资源和旅游资源,请问云南省在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云南是多民族省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目前,全省有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5项(居全国第10位)、代表性传承人125人(居全国第8位)。近年来,云南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打造非遗旅游新场景。印发《关于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进酒店进民宿工作方案》,遴选当地群众和游客认可度高、适宜市场化运作的非遗产品,实施建立非遗产品信息名录等“十项措施”,将非遗蕴含的文化价值、文化理念有效植入旅游项目的全过程,推动非遗进景区、进酒店、进民宿,打造非遗旅游体验新场景。
二是保护旅游文化生态。创建大理、迪庆两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和85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保护区内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进行文化生态修复,设立非遗展示空间,开展非遗传承培训,举办宣传展示活动,因地制宜与旅游融合发展,让传承人、村民、居民成为旅游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
三是拓展非遗体验空间。依托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建设传统工艺工作站、传承中心、传习所、非遗工坊、乡村振兴非遗传承基地、非遗馆等非遗体验设施,为开展非遗体验游、研学游搭建更多平台。
四是培育非遗旅游线路。结合非遗资源分布特点,规划设计了10条各具特色的非遗特色旅游线路,将分布在线路上的非遗项目由点及面、串珠成线,有效激发非遗项目的生机与活力,为云南旅游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
五是开发非遗文创产品。推进生产性保护和非遗创意设计,彝族服饰、白族扎染、建水紫陶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实现展、产、研、学、售一体化发展,形成楚雄彝人古镇、大理喜洲周城、建水紫陶小镇等非遗街区,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地。举办“七彩云南·非遗购物节”系列活动和“非遗伴手礼”评选等活动,搭建了线上销售平台,培育出鹤庆银器“李小白”手工银壶等非遗品牌。
近年来,医保部门推出了很多贴近民生的改革举措,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云南省医疗保障局在老百姓很关注的医保经办服务方面,近年来做了哪些创新举措?
医保高质量发展必须以高质量经办服务为支撑。医保部门始终顺应人民群众高效优质医保经办服务的需求,聚焦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大力推进经办服务网上高效办、下沉就近办、省内一次办,推动经办服务向“好不好”“优不优”转变。主要做了3个方面工作:
一是推动网上高效办。比如,针对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办理层级多、周期长、流程复杂以及个人账户资金到账慢的问题,云南省医疗保障局依托全省统一的“智慧医保”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医保关系转移接续”“高效办成”,被列为全省第一批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先进典型。这项工作就是医保关系转接续的时候不需要填单就能“全网办”,参保缴费年限以及已经办理过的门诊特殊病慢性病待遇在关系转移接续的时候就能“随同办”,同步个人账户余额也会随同到账,办理时限由15个工作日压缩到了实时办结,极大方便了群众。
二是推动省内一次办。比如,针对省内各统筹地区门诊特殊病慢性病病种不统一、经办服务不统一、享受待遇不方便的问题,省医保局统一了全省特殊病慢性病病种,病种数量从40种增加到了53种,并且将待遇认定延伸至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实现了全省通办,例如,地州的参保人在云南省肿瘤医院异地就医,在医院确诊为癌症等特殊病,参保人在医院就能办理特殊病的门诊待遇。此外,省医保局还实现了新生儿“出生即参保、出院即报销”,新生儿家长凭出生医学证明在医院就能办理参保,在手机上缴费后就能享受待遇,这项工作也切实减轻了家庭的生育负担,这项做法在全国也借鉴复制推广。
三是推动下沉就近办。针对农村“一老一小”及行动不便的群众不会手机操作、怕办不好医保业务的问题,省医保局启动了村级医保服务便捷化改革,首批选取异地就医备案、个人医保信息查询、医保费用报销查询以及医保码激活等17项农村群众高频医保服务事项,定制化开发“村医”服务系统,让广大农村群众在村卫生室“刷脸”“扫码”就能便捷报销医保待遇、办理医保业务。目前,这项工作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已经全面实现。下一步,省医保局会推广到全省,年底实现全覆盖,切实减轻农村群众办事跑腿和费用负担。
云南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请介绍一下目前云南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情况以及发挥的作用?
应急广播是指利用广播电视、网络视听等信息传送方式,向公众或特定区域、特定人群发布应急信息的传送播出系统。在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心支持下,云南省已全面建成覆盖省、州(市)、县、乡、行政村、20户以上自然村的应急广播体系,大喇叭、音柱等各类主动发布终端超过13.6万个,还覆盖了电视机、公共大屏、手机等终端,整体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应急广播突出作用特点就是“平急结合”,在紧急情况下,发布事故灾害风险预警预报、气象预警预报、突发事件、防灾减灾救灾、人员转移安置等应急信息;平时可开展政策宣传,播出丰富的音频节目,丰富群众生活,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目前全省应急广播累计播发信息120余万条,有力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有效服务人民群众。
在应急信息播发方面。如,2023年,累计播发气象预警信息2728条次,受众1673万人次,助力避险转移4.29万人。2024年进入主汛期以来,共播发预警信息和风险提示信息1500余条次,通过应急广播“叫应”“叫醒”重点防范区域,组织群众转移避险。如,2024年6月4日20时至5日8时,红河州屏边县白河镇、白云乡局地特大暴雨,引发山洪、山体垮塌等灾害,通过应急广播及时播报预警和转移信息,将受威胁的45户146名群众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集中安置,被省委、省政府作为典型案例在全省进行通报表扬。
在日常信息播发方面。一是服务政策宣传。突出党的创新理论宣传,规范化开展“七个一”日常宣传,将“书面语”变“白话文”,讲老百姓听得懂的道理,面向广大农村群众唱响新时代最强音。二是服务社会治理。重点做好安全生产、防震、防灭火、防汛抗旱、交通安全、科普、法治等宣传服务。如,西盟县播出法律常识和法治案例小故事,群众法治意识不断增强。金平、开远等县市将应急广播与公安视频监控融合应用,交警可远程实时喊话进行交通管理。三是服务基层群众。如,石林县北大村通过小广播不定期播报农业生产、农资补贴、医保社保等政策,让村民足不出户知悉党的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文山市开设《空中说法》《空中医院》《文山中医》等栏目普及法律知识、健康生活知识,既有“专业”,又接“地气”,获得群众“点赞”。
孩子们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一个大事。近年来,云南省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社会一直广泛关注。近年来,为了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云南省教育厅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扎实推进省政府惠民实事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建设项目,不断补齐普惠性资源短板,自2021年以来,全省已完成新建、改扩建幼儿园756所,建筑面积达170.7万平方米,新增学位15.2万个。常态化组织开展幼儿园保教质量提升全员培训、园长骨干教师培训等,促进幼儿园内涵发展。
二是持续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扩大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面。采用“名校+分校(弱校、民校)”“优质学校+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新建学校)”模式办学,助力薄弱学校提质增效,实现资源共享和城乡校际一体均衡发展。推动教师交流轮岗实现优质师资共享,组建名师教育教学指导团队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统筹教育教学场所实现优质硬件资源共享。截至目前全省组建了由优质学校牵头的义务教育集团263个,与2272所学校共享优质管理、教学、教研资源,有效提升了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面。
三是创新帮扶方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覆盖面。持续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2019—2023年,省级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12亿元,完成新建、改扩建普通高中133所,新增校舍面积365.6万平方米,解决全省21.6万个普通高中学位缺口。持续巩固实施“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一批、部属高校帮扶一批、省属高校帮扶一批、省管校用帮扶一批、州市内优质高中帮扶一批”教育托管帮扶,构建具有云南特色的国家、省、市三级托管帮扶体系,实现了高中县域托管帮扶、三级及以下普通高中被帮扶“两个全覆盖”。探索实施集团化办学或联合办学,采取名校办民校、名校带弱校、名校办新校、名校办分校等方式,快速孵化一批优质学校,持续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总量。
来源:云南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