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昭通·理论丨大关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2024-07-10 08:00  来源:昭通日报

大关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属于昭通市的腹心地带。大关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瀑布高悬、山花烂漫、幽谷纵横、清泉奔涌;常绿阔叶林、林竹浓密,筇竹面积占世界筇竹资源的四分之一以上。大关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山、水、林、洞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引人入胜的山水画卷。富饶丰美的“绿水青山”要转化为“金山银山”,不仅需要思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以及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而且需要在实践中探索绿水青山的价值实现的问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综合体,指的是具有一定自然、地理、气候特征的生态环境;“金山银山”则是人类物质财富的集合体,指的是一定数量的经济价值。一言以蔽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形象化表达。

“绿水青山”是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是生产力组成要素的根本物质前提和来源,影响生产力要素结合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键要素。大关的“绿水青山”作为生态资源,本身就具有经济价值或能够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是大关人民生产活动的“财富之母”。把大关的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经济优势,把大关的土地、矿产、森林、景观等自然资源能够直接进入市场体系,可以用价格衡量,转化为货币化的经济收入,实现其价值,大关的生态产品也就转化为生态资产,“绿水青山”就直接转化为“金山银山”了。

“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大关的“绿水青山”本身蕴含无穷的经济价值,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马克思主义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大关的自然生态不仅给大关人民提供了生活资料来源,而且给大关人民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草木植成,国之富也”“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自然生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绿色生态已经成为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大关的巍巍高山、茫茫草地、茂密森林、碧海蓝天、洁净沙滩、湖泊湿地、冰天雪地等都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也是大关人民永续发展的最大本钱。在社会生产中,人和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就什么也不能创造。离开了“绿水青山”,大关社会的一切财富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绿水青山”支撑“金山银山”。“金山银山”重要,“绿水青山”更重要,如果生态环境恶劣,人类哪有什么幸福可言。对人的生存来说,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如果环境和生态资源遭到破坏,经济社会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水源被污染,人们就会喝到不干净的水,导致身体健康受损,农业生产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导致粮食产量下降;空气污染严重,人们就会患上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森林被过度砍伐,木材供应就会减少,导致建筑业和家具制造业的发展受到限制。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粮食、肉蛋奶、蔬菜、水果、木材、生物能源、水资源等人类生活必需的物质产品,还通过调节气候、释放氧气、涵养水源、保持土壤、净化环境等功能形成和维持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大关人民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因此,必须不断满足大关人民对优质生态产品、优美生态环境的新期待,让大关人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绿水青山”是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支撑着“金山银山”。

良好生态环境是大关人民的共有财富,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大关人民的民生福祉。大关山峦层林尽染,山河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这样的自然美景,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为人们提供美学体验。真可谓,山水大关,大有可观。大关的“绿水青山”为人们高质量的生活提供基础保障。大关适合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修身养性。如果自然生态各方面条件都具备,人们都愿意到大关投资、发展、工作、生活和旅游。

大关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关键是实现绿色发展。绿色发展不仅要提高物质资本与自然资本的质量和效益,而且要围绕“绿”字做大文章,不断推进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换,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

一是“借绿生金”。根据大关实情,遵循自然资源有限、经济发展不能超过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生态规律,多渠道、多方式将生态环境和资源潜能合理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大关县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靠山吃山”“物尽其用”。已出让页岩气、硅矿等6个矿权,收益10.43亿元;在此基础上,全力保障大关中鑫硅业、锐华硅业、盛达丰绝缘子等项目充分释放产能。近年来,大关绿色硅产业产值达3亿元,GDP增长8.1%,增速居全市第6位、全省第13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6.4%,在全市、全省均列第1位。大关借助本地“绿水青山”,不断思考探索转换方式方法,在奔赴“金山银山”征途中,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二是“守绿换金”。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流,这是“中国梦”的“大关篇章”的重要内容,大关切实保护与人民休戚相关的“绿水青山”,稳步推进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一方面,成功创建了黄连河国家4A级景区。秀丽的黄连河风景区,拥有大小瀑布47道,落差较大的有14道,最著名的情郎瀑布落差高达142米。想要知道什么是“疑是银河落九天”,什么是“三多三绝”那就来这里看看。黄连河景观资源数量多(80多个主要景点),瀑布数量多(200多条),文物古迹多,不完全统计的就有27处。“三绝”即奇妙的天然大滑板,人间仙境——水帘长廊,溶洞奇观,银河灿烂实属省内外罕见。融水、林、溶洞为一体,集奇、秀、幽、雅于一身,构成了一幅引人入胜的奇妙画卷。

另一方面,苦心经营山海洞。山海洞景区开业以来,持续火爆。近年来,每年接待游客110万余人,游客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大关奇幻的山海洞风景区,地下暗河和钟乳石干洞相连接,以山海经为主题,围绕“山海秘境,寻迹溯源”的故事主线,融入我国悠久而又灿烂的历史文化,匠心打造“女娲补天”“蚩尤战场”“百鸟朝凤”“禹杀相柳”等40多个梦幻场景,让游客身临其境,品视盛宴。所有景点动静结合,处处奇特,处处震撼。

在此基础上,有序推进“半山童话”“半山竹栖”“百里果蔬长廊”等乡村旅游项目,串珠成链发展乡村旅游。

三是“植绿增金”。大关人民深知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绿色生态环境为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支撑。保护生态环境资源,首要的是实施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截至目前,大关已种植苗木452万株,森林覆盖率达52.06%。与此同时,立足筇竹这一“中国独有、大关独大”的资源优势,打造“一县一业”,制定规划、出台政策,举全县之力全链深耕,走出了一条“从种源保护到种植管护”和全竹利用的全产业链发展路子,做“产”这篇文章取得了实效。截至2023年底,全县新种植竹基地85.95万亩,实施低效林改造18万亩,完成幼林抚育41万亩,新建产业配套公路700余公里,竹林总面积从29.88万亩增加到115.83万亩,其中筇竹从20.83万亩增加到101.83万亩,占世界筇竹面积的70%以上。全县竹林投产面积51万亩,2022年实现竹笋年产量3.5万吨、竹材年产量2.5亿根、竹产业综合产值14.8亿元;2023年实现竹笋年产量4.2万吨、竹材年产量3.2亿根、竹产业综合产值20.8亿元。2018年,大关被中国林学会授予“中国筇竹之乡”,筇竹圆竹家具斩获2018年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竹产业博览会金奖,亮相2021年第十一届中国竹文化节暨第二届中国(宜宾)国际竹产业发展峰会(竹产品交易会)、2023年国际竹业品牌博览会暨第四届中国(宜宾)国际竹产业发展大会;2019年、2022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入全省20个“绿色食品牌”发展特色县。

与此同时,推进竹笋、竹材双加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筇竹产业产值超20亿元,受益群众超17万人,打响了“中国筇竹之乡”品牌。

大关逐步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全面实施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实现了生态资本保值增值。不断探索创新生态价值转化机制,实现了绿色惠民、全民共享;不断探索自然资源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有效保护,是大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符合大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大关人民在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是大关“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初衷。

中共大关县委党校:陈光芬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谭泽涛
标签 >> 大关 理论 生态文明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