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评论|用政府“紧日子”换群众“好日子”

 2024-07-09 19:54  来源:昭通新闻网

“当家才知柴米贵”。对于一个小家来说,把“紧日子”过得游刃有余,这是智慧。对于一个“大家”来讲,把“紧日子”过得游刃有余不仅考验智慧更体现担当。

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老百姓过“好日子”。今年以来,昭通坚持勤俭节约办一切事业,出台过“紧日子”“二十六条”措施,压减市直各部门机构运转经费超5000万元,更多资金便可以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数据显示,近三年,全市民生领域年均支出超460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83%左右,昭通市职业教育中心、滇东北区域医疗中心等一大批民生项目建成投运,群众在家门口上学就医的愿望逐步得到实现;下达城乡医保补助62.6亿元、惠及群众516.5万人,养老保险补助11.9、惠及群众342万人,发放特困供养、低保、孤儿生活补助等67.4亿元,70.3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力保障。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政府过“紧日子”对自己抠门,但对民生事业却大方,切实兜牢民生底线,民生领域的保障力度做到只增不减,让百姓拥有更多获得感。过“紧日子”的目的,是在克服困难中赢得主动,最终迎来“好日子”。政府要把过“紧日子”作为习惯、变成常态,务实节俭,更好地取信于民、造福人民,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

首先,要夯实“过紧日子”的思想根基。伟大的事业往往孕育在艰难困苦之中。回顾我党发展历程,从瑞金时的红米饭、南瓜汤到延安时的小米加步枪,从新中国成立后的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到新时代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优良作风,是我们党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过“紧日子”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份责任,容不得半点形式主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其次,要涵养过“紧日子”的自律精神。坚持过“紧日子”,要在各项支出上做到锱铢必较、精打细算,力求少花钱、多办事,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花,把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内化为一种政治自觉和政治担当。还要树立正确政绩观,杜绝形式主义,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把各方面资金管好用好,确保钱花在刀刃上,切实帮助人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然后,要淬炼过“紧日子”的过硬作风。政府带头过“紧日子”会带动全社会形成勤俭节约的好风气,要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抓住“关键少数”以上率下,持续深化纠治“四风”,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增强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总之,日子好不好,百姓说了算。用有限的财力和资源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好事,获得百姓的认可,精打细算的“紧日子”才能变成实实在在的“好日子”。

作者:莫娟

校对:胡远松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评论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