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昭通·人文丨昭通古城:从商帮文化说开去

 2024-07-07 10:39  来源:昭通日报

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接合部,自秦汉以来就是四川、贵州地区进入云南的交通要道,自然资源丰富,特产众多,历来是云、贵、川三省经济交往的重镇。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命蜀郡太守李冰,在崇山峻岭中开山凿石,修筑通往云南的道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续修通“五尺道”,把道路由四川僰道(今宜宾)经朱提(今昭通)延伸达建宁(今曲靖);汉武帝时再修南夷道,经过昭通可以到达滇中。两道的修通使中原人大量涌入昭通,东汉时朱提银即由昭通经四川流通全国。

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昭通的朱提银进行大规模开采,位于龙头山的乐马厂、金沙厂成为清朝最大的银厂。嘉庆七年(1802年)两厂银产量居全国首位,进入开采的鼎盛时期。

两厂大旺时期,四川、两湖、两广和本地数十万人在矿山生活。

银矿的开采带动昭通商帮的发展,10多万各地商人纷纷前来采矿或贸易。自此,昭通成为云、贵、川的物资集散地和经济繁荣的重镇。

昭通原属四川犍为,配食川盐,据县志记载:乾隆九年,户部议准因盐不敷民食,又增拨川盐164.2万市斤,一律招商承办。

盐运回头货是银铜。随着盐、铜、银的运输,商业购销随之发展,客马店亦兴旺,当时昭通商户曾达2300余户。

昭通附近各县土特产,如火腿、红糖、畜产品、矿产品、药材等都集中于昭通,再运往昆明、四川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商人们回程时再运棉纱、布匹、食盐、百货等到昭通,销往各县和四川、贵州边区。

仅光绪年间,由昭通到宜宾,再由宜宾转口重庆销售的云南土特产有芋片、土笋、花椒、桃米、木漆、漆蜡、黄蜡、毛茶、猪鬃、香菌、火肘、木油、青麻、棕、牛皮、羊皮、棓子、牛胶、硫磺、明矾、蓝锭、白铅、黑铅等。其中,芋片年销量最高时达5000担,土笋年销售达10000担,毛茶年销量达23600担。药材有天麻、半夏、党参、三七、虫草、大黄、牛膝、巴豆、白姜、石斛等100多种,天麻年销售达1500担,半夏年销售达2000 担,党参年销售达6000担。

昭通成为云、贵、川三省的物资集散地,故民间有“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一说。

商业繁盛,厂务发达

在昭通活动的省外商人主要来自四川、江西、山东、山西、陕西、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广东、广西、 福建、贵州等地,主要的商帮是江西帮、贵州帮、四川帮、湖南帮等。

在昭通活动的商人以江西帮为最多,昭通城怀远街是江西帮绸缎布匹的销售市场。

昭通商帮的四川商人称滇川帮,主要是贩运丝麻织品、川盐、川烟等商品到昭通,又把昭通各县的山货运到四川,滇川帮的店铺主要分布在今天的西街。

昭通帮商人在昭通古城、乐马厂矿区及今昭通各县先后组建了同乡会,建立同乡会馆及庙宇,作为商帮集体活动之地。

仅昭通古城中就建有广东会馆(南华宫)、两湖会馆(三楚宫)、四川会馆(川主庙、川地庙、成都会馆)、贵州会馆(黑神庙、忠烈宫)、江西会馆(万寿宫、玉皇阁、雷神庙)、福建会馆(寿福寺、天后宫、妈祖庙)、湖南会馆(禹王庙、关帝庙、楚圣宫)、云南会馆、贵州会馆、陕西会馆等会馆。

其中位于现在昭通古城永安街的陕西会馆(西王庙、西秦会馆、西安会馆、陕西庙),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1919年重修,后改称为西北五省会馆,占地面积约2800平方米。

昭通经济贸易兴旺,商人们已经将昭通古城的福禄街、怀远街、永固街、文渊街、启文街、崇义街、文化街、达智街、集贤街、薄济街、德育街、和平街建成了不同类型的商业街道。

据《昭通府县志》记载,立于咸丰元年(1851年)的鲁甸县境内牛栏江畔《重修江底大桥碑》记载,自乾隆、嘉庆、咸丰时捐资修桥的昭通大商号即有饶余庆当、奕美政号、苑玉兴号、万桂号、饶万镒号、奕万政号、万铨号、张福盛栈、范玉兴号、施谷昌号、庆泰正号、德昌号、段成发号、饶德顺当、夏永盛号、通顺号、邓恒镒号、鄢松茂号、新兴当号、张福盛栈、临阳号、五世丰号、庆远号、丰盛号、张顺昌号、王豫丰号、源利当、施裕昌、福兴号、同兴信号、盛珍号、郑福兴、万有栈等58家。

滇西巨商永昌祥、鸿盛祥、春延记、茂延记、茂恒与滇东北著名商号均在昭通城设号经营川滇往来物资,东下重庆。

昭通城内手工业也相当发达,城内有铜匠街、铁匠街、毡匠街、毛货街等手工业街巷。

各行业还有各自的行会组织及工场。如木工建筑行业修有鲁班庙,铁工行业修有老君庙,屠宰行业修有张王庙,等。

滇南商帮和昭通商帮还将云南会馆建到叙府,又称滇南馆。滇南馆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动工,光绪三十年(1904年)建成,位于现在宜宾市金沙江北岸下走马街34号,滇南馆不仅势压叙府各省会馆,还是整个西南地区的第一商业会馆。

叙府滇南馆建立后,以昭通商帮为主的滇川商帮还成立了川滇商贸护运社,专门管理云南入川的贵重物资,办理云南马帮的来去手续。

晚清时期的昭通商帮代表人物是李耀庭。位于昭阳区大局街的李氏宗祠,原为清代守备署驻地,清末为李氏购买,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李氏宗祠兼有祠堂和会馆的功能,后期还用作工厂用地。

随着李耀庭在重庆的商号天顺祥在全国的影响力和实力日益增大,李耀庭等还在重庆建了云南会馆,更多的云南商人将云南的大宗土特产品由东川、昭通运至宜宾,再由宜宾东下转到重庆销售。

重庆的洋货、洋纱、洋布、金属制品也被云南商帮由重庆经宜宾分销至云南昭通、镇雄、绥江、东川等地。

《昭通县乡土志略》生动地描述了当时昭通的经济繁荣:在昔昭城,商业繁盛,厂务发达,称银用秤、滇铜蜀楚、车马交骈,秦楚赣粤、工贾群进,苏松梭布,填搴路径,百货云集,任人贩运。

于是昭通有了“小昆明”之美誉。

古城商贸繁荣,商人建设实业

清末,已经有商人合股在昭通北城外创办元兴工厂,用资本约镍币 3000元经营火柴制造;商人们合股在昭通城北城内川主宫创办工厂,主要生产“纸钱”,畅销附近各县。

进入民国后,昭通商帮已经开始开发实业。《云南实业杂志》上曾出现过这样的一则纪闻:1904年,昭通县地方素于工艺一端殊欠讲求,日用物品仰给外来,以致游民日众,生计艰难。兹有该县大绅李临阳君独出资金创办新民工厂,聘师教徒制造日用物品,寓教育于营业之中,不敷经费,均由李君垫赔。

1931年,安恩溥领衔创办了昭通民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实业公司以建设地方、繁荣社会经济为目的,昭通民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首先从垦殖下手,并经营矿业、发电等行业。到1939年,公司资本总额现金达25万元,并与云南制革厂合作办理制革,与大道生布庄联合计划制作毛毯,对整个云、贵、川交界地区经济影响巨大。

1931年2月1日,第一届昭通商会选举实业公司的邵韵笙为商会主席。昭通的商会组织有盐、纱布、百货绸缎、山货药材、糖庄、酒店、油行、行商、经纪、客马店等13个行业公会。

据记载,其中7个行业公会有354家商号,会员有商人567人。商号类别有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矿产品、金属制品、化工用品、纺织品、服装鞋帽、草木藤制品、饮食、客马店等22个行业。当时输入盐、百货、棉纱、布匹等商品,价值313780银元,输出山货、药材、土特产等商品,价值287990银元。

同时,因四川人来昭通定居而发展起来的织布业也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于是,昭通地方建设委员会拨款万余元和商会入股共同开办了昭通民生工厂。总部设在昭通北城外东岳宫,着手经营织布,由民生工厂管理的织布机达到14100余架,工人数10000人。

抗战时期,昭通城客马店就有30多户,每天进出昭通城马帮马匹都在四五百匹。这一时期昭通有福鹤公、永达等十几家商业企业,贩卖黄金、白银、油脂、棉纱、山货、药材及其他土特产品,并开设了多家银行、钱庄和当铺。

在昭通搞长途贩运的,外来昭通设庄的客商和本地大商号有福鹤公、新诚、庆丰祥等,主要负责大宗买卖和批发。

民国时期,昭通在商业上已经成为滇东商业中心,仅仅昭通陡街、云兴街两条街当时统计就有商号12家,洋货匹头商店30余家、纱布店100余家、杂货店123家、山货店7家、生皮店5家。

据1931—1934年云南省商务资料昭通县商店汇总统计,行商有50余家、洋货匹头商号42家、纱布店132家、杂货店121家。他们多数是四川帮、江西帮、昭通帮。金融资本显赫一时的“天顺祥”,在昭通各县有典当业7家;客马店有109家,较大的是“华晴旅馆”;饮食业有200余家,有名气的是“品味园”“华兴饭店”,名菜有烧香猪、金钱火腿、红烧肠尾、天麻三七汽锅鸡、炒竹荪、汤爆肚、酥红豆等。

抗日战争胜利后,昭通的大部分外地商帮迁回原籍,加之通货膨胀,手工业原料价格高昂,昭通工商业日渐衰落,1949年昭通商家开业者不足100家。

作者:夏吟 文/图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周万琴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周万琴
标签 >> 昭通古城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