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我”关注的新时代“昭通印象”

 2024-07-05 20:05  来源:昭通新闻网

“我出生于昭通的小县城里,我该如何理解我的家乡?身为昭通人,我自身的气质从何而来?……”在人生的长河中,你是否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

去年以来,昭通提出积极倡导“文明、诚信、包容、友善、淳朴、勤劳”六种良好风尚,全力打造新时代“昭通印象”。都说咱昭通人憨厚、朴实、勤劳……在你心中“昭通”是什么形象?你关注的新时代“昭通印象”又是什么样的?

在7月5日举行的新时代“昭通印象”座谈会暨“一州市一品牌”社科普及活动上,来自各领域的专家、教授、干部等围绕打造新时代“昭通印象”发出最富感情、最具情怀的乡土之言。

一座百年学府 焕发蓬勃生命力

“我关注的新时代‘昭通印象’是一座百年学府的蝶变——昭通学院篇。”昭通学院教授、博士唐靖称,百年积淀熔炼形成了昭通学院“大学无疆,大人有容”的校训和“崇德、敬业、务实、创新”的校风。

昭通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其师范教育传统可追溯到1906年清政府创设的师范传习所,2023年成为云南省教育厅和昭通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昭通学院坚决贯彻“特色兴校”办学理念,深度挖掘融合昭通特有的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凝练形成高原特色农业、昭通文学、教师教育、红色文化“四张特色牌”。

百年来,昭通学院培养培育了以全国道德模范吴建智、全国百佳刑警阚建军、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夏天敏和雷平阳、全国优秀教师张瑛、亚运会冠军马皓等为代表的十万名优秀人才。

2024年5月,“一个班31人考研26人上线”的信息在昭通市民的朋友圈热传,成为大家对昭通学院印象的一个缩影。“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强力推动学校加快速度向建设高质量区域一流大学的目标奋进,将成为昭通学院助力打造新时代“昭通印象”的有力举措。

一座“红色学府” 承一抹红色峥嵘

红色斗争精神是昭通人生活的一部分,激励着人们砥砺前行。云南扎西干部学院位于昭通市威信县。一城寻忆,一忆思“红”。

“作为全国72家省级党性教育干部学院之一,云南扎西干部学院的初心使命就是‘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打造新时代昭通印象’中,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用最美窗口展示最美形象,用自身美丽塑就‘昭通印象’。”云南扎西干部学院教育长刘积猛称,持之以恒“讲好扎西会议故事”,不断用生动感人的革命和建设故事为党员干部凝心铸魂,展示好全省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的“昭通样板”,持续擦亮云南干部教育培训的“昭通名片”。

让红色之光如一团烈火燃烧在昭通大地,让红色印记、红色基因、红色传承成为新时代“昭通印象”中一张独特的“红色名片”,云南扎西干部学院的奋斗步伐越发坚实。

以文旅发展赋能城市形象传播

从“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哈尔滨,到“一碗麻辣烫带火一座城”的甘肃天水;去西安体验永兴坊“摔碗酒”、去重庆坐一次穿楼的“魔幻轻轨”,去淄博吃烧烤……近年来,不少城市火爆“出圈”,随之而来的便是大众对城市形象好感度的大幅提升。

打开文旅“新市场”,“敢吆喝,会吆喝”的发展模式,也给了昭通通过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助力打造新时代“昭通印象”很多启发。

“我们将加强与昆明、四川、重庆、贵州等周边区域交流合作,常态化宣传昭通文旅品牌。”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艳称,昭通将坚持文化赋能、旅游促融,把打造新时代“昭通印象”作为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着眼点,让文化旅游发展过程成为宣传引导广大市民群众自觉崇尚文明、诚实守信、包容互助、和谐友善、淳朴善良、勤劳勇敢的过程。

昭通将进一步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重点将“扎西会议旧址”“盐津豆沙关五尺道”申报为国家级文保单位;稳步推进长江、长征两个国家文化公园(昭通段)建设;开展全国第四批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推进朱提故城遗址考古发掘;做好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开展非遗端公戏、昭通花灯等剧目编排。

以一言一行的文明实践树起城市形象

“我是昭通镇雄人,说实话,在打造新时代‘昭通印象’工作开始前,提到‘昭通印象’,我的概念是模糊的、不具体的,无法用完整、明确的词汇去概括介绍昭通给人的印象。”来自镇雄县的青年干部张从运说,在参加了打造新时代“昭通印象”的征文活动后,再结合自身的工作,他对如何打造新时代“昭通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张从运说,年轻干部要在“昭”字名片建设中精准发力,就要“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作为驻村干部,在与基层干部群众的相处中,要注意自身言行举止,对群众关心关爱,面对群众“五花八门”的“急难愁盼”,切不可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寒了群众的心。

“一路走来,环境在不断变化,但是感触最深的是‘行为规范’的差异。”张从运说,年轻干部要在“昭”字名片建设中发挥实效,就要贯彻落实“六种良好风尚”的规范要求、行为标准。

好的城市形象是个体在点滴的行动中建设起来的。“今年高考期间,全城人民主动开启静音模式;拾金不昧的陶俊杰小朋友;平凡岗位上尽显人民警察为民本色的游宇哲……”这些都是以一言一行的文明实践树起了城市形象,增强了作为新时代昭通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不断提升了昭通内生动力和对外良好形象。

以媒体人的责任与担当讲好昭通故事

昭通,有锁钥南滇的交通要塞、源远流长的朱提文化、雄奇险峻的大山包;大火猛烤、滋滋冒油的小肉串是人间烟火气,乘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翱翔太空的是昭通苹果;经历了脱贫攻坚的蜕变,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昭通的好故事就是践行‘六种良好风尚’的结果,作为一位媒体人,要善于利用媒体技术,用生动、感人的故事展示昭通风采,释放昭通好声音、树立昭通好形象。”云南日报昭通分社社长、高级记者蔡侯友结合昭通古城的保护开发称,要通过讲好昭通故事,吸引更多的人,走进昭通、感受昭通,传递正能量,为昭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法国哲学家迪迪埃·埃里蓬的《回归故里》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家乡是无论我如何反抗,也依然构成我精神内核的地方。”身为昭通人,磅礴乌蒙孕育了我们屹立不倒的山海之气,为建设家乡形象、打造家乡名片贡献绵薄之力,是我们的应有之义也是乡愁的归宿。新时代“昭通印象”建设蓝图已绘就,让我们携手为更美的昭通努力。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苏秀 文/图

校对:胡远松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罗崇欢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罗崇欢
标签 >> 昭通印象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