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昭通·教育丨跨山越海 心手相连——沪滇“组团式”帮扶推动昭通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4-07-04 10:04  来源:昭通日报

教育,是一场永无止境的爱心接力赛,是一份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在昭通广阔的天地间,有一股磅礴而温暖的力量正在凝聚,有一项希望与关爱的行动正在传递,这就是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

沪滇合作 共促发展

2022年,来自上海市和云南省内的111名优秀教师,带着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来到昭通市开启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之旅。

黄浦江与金沙江倾情相融,帮扶团队的教师们跨越万水千山,舍弃优越的教学环境,克服水土不服、软硬件设施落后等重重困难,用精益求精的教学态度和满腔热忱为昭通教育事业赋能。

教育是什么?在付宗亮的心中,“教育的本源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切为了教人成才。”2022年7月30日,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上海闵行田园高级中学党总支书记付宗亮接受上海市的选派,来到盐津县第三中学担任校长。经过详细的实地调研,他认为对一所学校的管理,首先应该从改变人的观念开始,本着守正创新的原则,他确定走“立人教育”之路,文化为山里学校“铸魂”,课改为山里学校“培根”,育人为山里学校“树人”,强基为改变山里学校硬件,筑梦为山里学生播下希望的种子。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盐津县第三中学做到了“低进高出”。付宗亮想让更多大山里的孩子读完高中后继续深造;想让教师精准教授学生知识,形成职业自觉;想要校长立足于学校,教师立足于课堂,在传承知识和文化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说不完的帮扶故事,道不尽的帮扶情怀。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采取校长引领、中层干部示范、骨干教师实战的方式,将上海、昆明等地优质学校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模式,成功“移植”到昭通市的11所高中。他们竭尽所能地先后争取资金1亿余元,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昭阳区帮扶团队协调1500万元为昭阳区北闸中学新建综合楼1栋;协调340万元购置希沃智慧黑板42块、平板电脑60台、笔记本电脑16台;协调150余万元改善信息化教学条件;协调70万元购置风雨操场LED显示屏和音响设备。

鲁甸县帮扶团队协调资金为鲁甸县崇文高级中学建成1700平方米图书馆1栋、心理咨询教室和计算机教室各1间、录播教室2间,配置教学一体机54台。

巧家县帮扶团队协调56万元建设学校现代教研中心。

镇雄县帮扶团队协调各类资金506.2万元改善镇雄县职业高级中学办公和实训条件;协调342.2万元改造镇雄县以勒中学厕所和淋浴室,建成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1个。

彝良县帮扶团队协调123.5万元改善彝良县第二中学办学条件,协调103万元建设彝良县职业技术高级中学实训室和资助贫困学生。

盐津县帮扶团队协调784.78万元,在盐津县第三中学实施项目26项。

大关县帮扶团队协调900余万元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和资助贫困学生。

永善县帮扶团队协调东西部协作和社会帮扶资金等,为永善县溪洛渡高级中学建设互动直录播教室2间,配置多媒体设备36套。

帮扶团队来到昭通后迅速转变角色,主动履行职责,融入学校建设。团队教师把满腔的教育情怀倾注在这片土地上,他们为昭通教育事业办了一件又一件大实事、大好事。两年来,受帮扶学校无论是在教学硬件配套设施还是在教学软实力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积极创新 人才培养

帮扶团队以“人才培养”为主题,实施“走出去”开阔视野,用“师徒结对”转变观念,通过建立名校长、名师工作室及受帮扶学校校长、教师到上海、昆明等相关学校跟岗学习、讲授示范课等方式,催化受帮扶学校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实现“换挡提速”。

“我希望通过教育帮扶,让鲁甸县崇文高级中学的教育教学更加多元化,打造出一支有战斗力的年轻教师队伍。”2022年8月,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分管教学副校长、高级教师郝晓刚从上海市普陀区来到昭通市鲁甸县,开始了为期3年的教育帮扶生涯。他提出定位、本位和品位“三位”共重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帮扶人才资源优势,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对教师进行培训,充分助力和推动各教研组在组室建设与专业能力方面的提升。“为鲁甸县教育事业‘输血’与‘造血’是我此行最重要的任务,来到了鲁甸我就是鲁甸人,我将竭尽全力地为鲁甸的教育注入新的活力。”郝晓刚说道。他每天都会走进课堂听老师授课,课余时间经常走到学生身边和学生交流。郝晓刚的愿望很简单,他要把鲁甸县崇文高级中学建成东西部协作、沪滇互助示范学校,办成学生乐学、教师乐业、社会乐道的文明学校。

每一所学校的建设、每个项目的落实、每一个教研成果的展现,都承载着帮扶团队教师的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帮扶团队在11所受帮扶学校各成立1个名师工作站,建立“青蓝工程”等师带徒机制,传帮带昭通455名中青年骨干教师。

昭阳区北闸中学成立郝晓刚(上海帮扶校长)名师工作室,组建校级“定制式”工作坊14个。

鲁甸县崇文高级中学成立县级名师工作室1个、校级“定制式”工作坊14个,并由帮扶教师担任领衔人,辐射100余名教师,下沉式指导课堂教学听评课200余次。

巧家县第二中学以“帮扶团队教师带研带教”和“沪昆后方名师送课送教”相结合的方式,组建“合作研修工作坊”,开展“教师阅读课”“学科教学研讨”等系列专修活动,全力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工作框架。

彝良县职业技术高级中学成立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机电专业名师培育工作室,由帮扶人才朱斌和胡绍华两位老师亲自授课,帮助15名公共基础课教师成功转岗。

盐津县第三中学聚焦“三新”改革,进行“3+1+2”演练操作,并制定《盐津三中2022—2025年发展规划》。

大关县第一中学成立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心,组建学科中心教研组9个,结对帮带本校教师42人。大关县翠华镇中学建立教师发展中心,组建学科名师工作室11个和艺术社团28个,辐射全县初高中教师组建学科帮带团队8个,共90人参加。

吴金瑜(上海帮扶校长)在永善县溪洛渡高级中学牵头设立教师奖励基金,每年拿出10万元用于奖励在教学竞赛、班级管理、教育科研、课程开发等方面取得优秀成绩的老师。

跨山越海,心手相连。自教育“组团式”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帮扶团队创建名师、名校长工作室76个,组织名校长、名师等专家人才开展讲座近180场次、上示范课近1800场次,与帮扶学校开展同步教研活动近170场次,“师徒制”传帮带教师426人。通过帮扶专家的帮带,学校教师综合能力素质得以全面提升,为昭通教育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骨干教师队伍。

师德铸魂 沪滇样本

“我们到昭通帮教不仅仅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责任。”2022年8月15日,上海市松江一中化学课骨干教师刘新文、曹淑玲响应中组部号召,主动向学校请缨到昭阳区北闸中学开展教育帮扶工作。刘新文、曹淑玲以“三新”课程改革和“教学评一体化”为切入点,把新课程理念植入课件中,向昭阳区北闸中学的老师作示范,让老师们在教学中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他俩时常和老师们共同研究,一起打造昭阳区北闸中学的活力课堂、向上课堂,让学生们轻松上课、喜欢上课。

像郝晓刚、付宗亮、刘新文、曹淑玲等帮扶团队教师,他们在昭通,用爱心和耐心实践着“有教无类、不偏不倚”,他们用真诚和开朗把“诲人不倦、乐此不疲”的誓言进行到底。

信念坚定的帮扶团队来到昭通,通过不断调研、反复研究、认真分析后,将先进经验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为学生量身打造个性化成长路径,帮助学生“拉齐”人生起跑线,让优质教育的璀璨阳光照亮乌蒙大地学子的心灵。

彝良县职业技术高级中学新建钳工实训室、维修电工实训室、数控加工仿真实训室和机电一体化仿真实训室等,在产教融合上出实招、下功夫,紧跟社会需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昭阳区北闸中学构建了文化、音乐、美术、体育、军事院校和普高职融合的6大类高考通道和“1+7”课程育人新模式。在帮扶团队的引领指导下,受帮扶学校学生377人次获省级及以上奖励,188人次获市级奖励,481人通过职业教育稳定就业,为乡村振兴贡献了人才力量。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帮扶团队的“爱”是一种奉献,是一种责任,更是师德铸魂的根脉!

帮扶团队帮助受帮扶学校建立或改革学校规章制度(举措)110项,学校常规管理进一步规范和精细。

鲁甸县崇文高级中学、镇雄县以勒中学和大关县第一中学被评为一级三等完全中学。彝良县第二中学、永善县溪洛渡高级中学和昭阳区北闸中学被评为二级一等完全中学。

2023年9月,鲁甸县崇文高级中学被昭通市委、市政府评为“昭通市教育发展先进集体”,被鲁甸县委、县政府评为“鲁甸县十佳学校”,帮扶校长郝晓刚被表彰为鲁甸县“十佳校长”。

镇雄县职业高级中学在云南省2023年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汽修钣金喷涂赛项一等奖。

2023年,全市8所受扶普高本科上线率平均同比提升2.87个百分点。其中,大关县翠华中学较上年提升了6.63个百分点。

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的开展,是为了让更多大山里的孩子能够接受优质的教育,是为了让更多大山里的学校能够发展壮大。每一所学校的建设、每一个项目的落实、每一个教研成果的展现,不仅是一组组数据和一桩桩实事,更是帮扶教师们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智慧结晶。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帮扶教师们跨越千里、不辱使命,为昭通学校的发展提供科学方案,为教师综合能力素质的提升搭建平台,为学生成才提供丰富的知识滋养。教育“组团式”帮扶,通过夯实基础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大力扶智扶志等一系列举措为昭通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积极创新,探索创建了“教育兴昭”的“沪滇样本”。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陈允琪  通讯员:李洪毅 文/图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周万琴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周万琴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