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昭通·文苑丨家乡的那条水泥路

 2024-07-04 08:00  来源:昭通日报

退休赋闲,当义务“保姆”,苦练“孙子兵法”,累并快乐、幸福着。“七一”到了,浮想联翩,尤其是家乡的那条水泥路,勾起了我无限的回忆。

我的家乡彝良县龙海镇红岩村,是一个偏僻、边远、闭塞的山村。在我很小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困难重重,父亲和母亲脸上却时刻洋溢着幸福,他们喜欢将生活与解放前做对比,觉得已是换了人间。

老家通往镇政府所在地的那条水泥路,那时候还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10岁那年,我参加小升初考试,临考前我病了。医学上叫麻疹,恶心呕吐,浑身无力。为了让我能够参加考试,老师带着班里几个“大学生”轮流背着我到镇中心校去考试,考完试又把我背回家。我趴在老师和同学的背上,第一次在这20公里的羊肠小道上走完一个来回。回到家后,我昏昏沉沉,不知道老师和同学何时离开我家。病好后,父亲说:“孩子,你太幸运了!你的老师和同学真是太好了,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几十年前,从老家到镇政府所在地,再延伸到坐落于牛街镇的彝良二中,据说有50公里。从初中读到高中,每个月我都要请假回家拿生活费。5年间,我用脚步丈量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可始终没有丈量清楚这条路究竟有多长。每一次回家都是天刚蒙蒙亮就出发,夜幕降临才能到家。母亲总是能掐会算,提前做好豆花、煮好腊肉,让我饱饱地解馋,她其实是用这种方式鞭策我好好读书。

行走这羊肠小道,让我最刻骨铭心的是在1981年高考后,班上有3人通过中专录取预选,到彝良县城体检后,县教育局要求我们自带政审表到彝良二中政审。天有不测风云,一场暴雨将彝良县城至牛街的公路冲断,车辆不能通行,我们只好徒步前往。从彝良县城到牛街镇约90公里。天刚蒙蒙亮我们就出发,天黑了我们还在路上,借着手电筒光,我们摸黑走了约5公里夜路,到达彝良二中时已是晚上9时。第二天早上起来,双脚肿得像两个大馒头,一瘸一拐去办了政审。就在我们准备沿路返回彝良县城时,得知彝良县政协有几位领导在牛街调研,正好要返回彝良县城,他们的越野车能开到龙安镇模槽村,县城这边派车去接他们。于是,老师就请他们把我们的政审表带回去。我们3人就此分手,各自踏上了回家的小路。

从老家到镇政府所在地的这条小路承载着家乡父老乡亲生产生活物资运输的重任,每年的化肥要靠人背马驮运回来,每年上交的公余粮也要靠人背马驮运出去……记得我第一次背公余粮到镇粮管所去交,大人们可以背50多公斤,我却只能背10公斤,工分是按所背的重量来评定的。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公余粮也核定到户,背公余粮去交也无需再记工分。背来背去,我们都盼望着有一天能把这羊肠小道改修成公路。

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家乡教了几年书,后因工作需要离开了家乡。家乡终于等来了机会,上级政府补助雷管炸药钱、群众投工投劳修这条生命线,任务划分到每家每户。公路修建过程中传来一则噩耗,一村民在爆破作业中不幸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很久以后我才搞清楚,为修公路而献身的村民竟是我曾经的恩人——他是我们村改革开放最先吃螃蟹的人,创办了我们村的第一个水泥瓦厂。我那时正在上初中,假期他总会照顾我到他的瓦厂打工,工资按每匹瓦1分钱计算。我每天做100匹水泥瓦,能挣到1元钱,一个假期能挣三四十元钱,差不多可以解决一个学期的生活费。惊闻噩耗,我悲痛不已。

这条公路的修通,结束了我们村人背马驮的历史,开启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征程。后来,这条公路被改建成了水泥路,村民的发展如虎添翼。如今,全村各个村民小组都通了水泥路,水泥路直接通到了家门口。另外还有一条经过家乡的一级路正在修建。

通过努力,我也拥有了一辆的私家车。每当我开着自己的私家车回到家乡,这条穿越时空的水泥路所承载的历史故事,总会像放电影一样浮现在我的眼前。我做梦也没想到,花甲之年,能看到家乡的发展变化那么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乡村发展日新月异,有了那么多宽阔的水泥路……

作者:朱德华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谭泽涛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