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4-06-18 16:55近日,笔者在送孩子上学时看到,学校旁的桥面上贴着一张公告,上面有两行字:“农副产品临时售卖点,6:30—9:00,其余时段禁止摆摊设点”。
这个公告比较人性化,既规定了售卖的产品和时段,方便了老百姓,还维护了城市公共空间的秩序,使城市文明与“烟火气”同向而行。这个举措,得到群众的赞誉。
学校周边本来就是学生、家长密集的地方,加之与公园相接,这里每天人流量都很大,一些菜农和小摊贩见缝插针慢慢聚集起来。接送孩子的家长或者逛公园的市民随手买点菜和水果成了普遍现象,但也造成了交通拥堵,垃圾落地,影响了城市的市容市貌。尽管城管人员每天巡逻,喊话、劝导,“火药味”十足,但流动摊贩与城管斗智斗勇“打游击战”,导致管理效果不佳。
我们知道,洪水来了是选择疏浚,而不是去堵,流动摊贩也一样。城市管理一直是基层工作中的一道难题,流动摊贩易打破城市公共空间秩序,占道经营造成交通堵塞,垃圾落地造成环境污染,也存在安全隐患。但因其农副产品的低成本和灵活性,也成为部分群体的生计来源,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市民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如果以提升城市文明的需要为理由,不准他们摆摊设点,显然不是最佳的管理方式,只能造成群众与管理者对立,不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初衷。
民以食为天。如何在管与放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让城市管理有序,又让民生得到保障,还能刺激小经济活力,这样岂不更好?这些年,基层管理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城市管理越来越精细化、人性化、智慧化。过去城管与小贩的冲突时有发生,从抢秤夺箩阻止摆摊,到礼貌执法温声相劝到市场内销售,再到限时限点允许临时售卖,这些变化让人感到温暖。
文明执法,柔性执法,为小贩提供了一些生存空间和条件。特别是在学校周边、公园附近、住宅区划定一些时间范围,提供合理的摆摊区域,找准马路经济与管理的结合点,为他们提供一些政策支持,使“文明味”与“烟火气”相向而行,城市必然会更加和谐有人情味,更加包容,充满温情。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周燕
校对:胡远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