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4-06-16 09:39近期,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科研所的工作人员抓住雨季黄金期,将人工繁育成功的1000株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巧家五针松第三代幼苗首次安家野外。
“这个是幼苗的根系,已经穿袋了,我们在取苗的时候一定要轻拿轻放,要避免破坏它的根系,对下一步的成活率才有保障。”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科研所所长胡艳萍在巧家五针松育苗试验基地边取苗边介绍。
6月12日一大早,天空还下着蒙蒙细雨,科研所的工作人员已经来到位于杨家湾管护站的巧家五针松苗圃基地,他们小心翼翼地从苗床里将幼苗一株株取出来放进筐里,再一筐筐装进车里。
据胡艳萍介绍,这些巧家五针松幼苗是去年人工繁育成功的巧家五针松第三代苗,它们将被运到巧家县金塘镇梨树村尖山十组新移植点进行移栽。
经过1个多小时的车程,200多株树苗被运到了梨树村新建的移植点,大家将树苗搬到地里便开始了移栽工作。
“通过多年的监测,我们在林下没有发现巧家五针松自然更新,因此,只有靠人工繁育来扩大种群,最大限度保护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胡艳萍说。
据悉,巧家五针松是全球最濒危的100种物种之一,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20世纪90年代在巧家县被首次发现,此后仅在巧家县野生环境下发现35株,分布于杨家湾樟木箐和付山村徐家湾不足1平方公里的狭窄区域内。
为了保护巧家五针松的物种资源,巧家县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在对35株野生植株实施就地保护的基础上,还通过野外种子采集、种子萌发实验、幼苗栽培等办法实施保护。
目前,因巧家五针松原生树开始出现自然衰退现象,种子采集较为困难。科研所于2023年开始采集第二代种进行人工繁育,并已成功培育1000余株。
“今天带过来的苗就是巧家五针松的三代幼苗,这也是第一次在野外种植三代苗。接下来,我们将对移植后的情况进行持续监测,通过监测数据分析三代苗的成活率、生长和健康等状况,这也将为我们下一步更好地开展巧家五针松保护工作提供依据。”胡艳萍说。
经过多年的努力,仅存于巧家县的全球最濒危物种之一的巧家五针松种群规模得到扩大。截至目前,累计实现人工繁育8000余株,保存幼苗幼树4000余株(含本次移栽的1000株),其中巧家境内繁育移植存活3000余株,在昆明、楚雄、大理等地繁育移植存活1000余株。
通讯员 陈运红 罗朝俊 张顺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