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日报
2024-06-16 12:14几个月前,“云南省人民政府”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称,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云南省文物局发布公示,昆明市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海晏村等5个村(镇、街区)已完成相关申报程序,并通过省级专家审查会和实地核查,达到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街区的批准公布要求,并公布名录。公布名录中,昭阳区北正街在列。
在老昭通人的记忆中,北正街是繁华与烟火的重叠存在,散发着温暖的气息和寄托着难以言说的情怀。
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的昭通古城,至今仍保持“一环、一纵、一横”的空间格局。北正街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昭通古城的核心组成部分,含北正街、建国街、挑水巷、陡街4条历史街巷。
北正街历史文化街区是昭通古城东西南北十字轴线的重要部分。其中,北正街、陡街两街交会处为古城中心辕门口广场,是古城空间保护格局的重要构成,也是昭通古城历史格局的展现,更是全城制高点。而建国街、挑水巷作为古城历史街巷,历经城市变迁仍保留至今。
北正街、陡街作为古城轴线的重要部分,街巷两侧商铺林立,均为商住一体民居建筑。其中,陡街两侧保留着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北正街内仍保留着中国传统建筑风貌。两条街巷是清末至民国年间,昭通古城内最繁华热闹的街巷。建国街、挑水巷沿街两侧分布有较多历史建筑及传统风貌建筑,在商业经营上多为本土小商业业态,是如今古城烟火气息较为浓厚的区域。
昭通古城北正街的广东会馆是清代各省商人在昭通城所建的28家会馆之一。基于商帮建立的制度化、体系化经济组织,广东会馆在商人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广东会馆的建立,不仅扩大了贸易规模,也促进了北正街尤其是挑水巷商业的繁荣。
至今,北正街街区内完整保留着清代、民国以及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其中有庙堂建筑和民居建筑两种不同的建筑类型。广东会馆属庙堂建筑,其建筑中的马头墙、重檐歇山顶亭式建筑的戏楼以及正厅“勾连搭”屋面等都融合了多种建筑元素,形成昭通清代庙堂建筑独特的文化特点。民居建筑形式有“一颗印”、三合院、四合院以及带两个或三个天井的合院,体现出(清代以来)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云南民居建筑文化和徽派建筑艺术在昭通的完美结合。
北正街的商贸文化,始于1912年。1912年2月9日,经云南都督府都督蔡锷批准,云南富滇银行正式开业。同年,云南富滇银行昭通分行设立。1932年11月1日,重新设立富滇新银行昭通分行,经办各种存款、贷款,省内外跟单押汇,办理国家及地方公债,兑换外国货币及买卖金银、国库券及商品期票贴现,经收各种票据及贵重物品,同时负责滇东北军政事业单位款项集中报解及拨付、调剂金融等业务。
北正街街区现存文物如建国街37号的当铺、75号的黄氏宅院[富滇银行昭通分行第一任经理黄廷榘( jǔ)的家宅]以及北正街321号的迟家大院(属清末民国时期昭通富商迟兴周的公馆),它们承载着这一街区繁荣兴盛的商贸文化。
北正街街区自清代以来人才辈出,这里诞生了从昭通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各个领域的人才。如驻藏大臣黄绍勋、国学大师姜亮夫、昭通新式教育的开创者萧瑞麟、走向世界的摄影家吴家林、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夏天敏、历史学家陈孝宁、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亚平等。
一条街巷就是一段历史,北正街是昭通古城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昭通古城历史文化格局的展现。这个街区的历史遗存反映了昭通自清朝雍正年间以来,从西南边疆滇铜京运的中心枢纽,一步步成为商业繁盛、会馆众多的重要城市的发展历程。
通讯员:刘 瑶/文 陈忠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