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阅读昭通·文苑丨母亲的礼物

 2024-06-13 09:53  来源:昭通日报

每年端午节这天,母亲都要赠送一份礼物给我,这份礼物是一个香包。香包的形状或心形,或猴子形。猴子形的也简单,就是一个低着头、手足向前抱拢的形状。心形的香包基本就是用一块红布做成,而猴子形的香包是两种颜色,黑布做头、手和足,身子用红布,形成鲜明对比,里面装满了香面粉,很香。猴子形的香包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屁股下面吊三五粒大豆,似猴子拉的屎,寓意发财。不管什么形状的香包,母亲都会让我选一个合适的挂在颈上,以保佑我健康成长。

在我十四岁以前,除了香包还伴随着另一件礼物——一双布鞋,十四岁以后就再也没有布鞋了。

十四岁是我人生的一道坎。这一年父亲去世,这以后母亲即便想做布鞋也没有时间和精力了,但做香包却一直坚持。曾记得父亲去世后母亲赶牛遛场那些年,通常是在端午节前一天傍晚,赶了一天牛遛场的母亲回家后又赶忙到离家两百多米远的小街上买点香面和一团红线,扯(买)一尺红布,然后在吃过夜饭收拾好家务后连夜为我做香包。

母亲的手并不巧,做出的香包也不精致,那一针一线下的针脚长短不均匀,有的宽,有的窄。因为做法简单、粗糙,不管是心形的还是猴子形的,大大小小的香包母亲会一口气做十来个。心形的香包大的有巴掌那么大,小的有纽扣那么小。猴子形的香包大的有斗碗那么大,小的有拇指那么小。

第二天清晨,我醒来的时候就见堂屋的方桌上放着十几个心形和猴子形的香包,我和两个妹妹一人选一个后,剩下的要么钉一颗钉子挂在墙上,要么挂在罩子内。挂在罩子内的多。我通常选的是猴子形的香包,猴子机灵又顽皮,是我喜欢的样子。这也正合母亲的心意,被贫困和苦难折腾大半生的母亲希望她的孩子将来能发财。不过我戴上两三天后就取下来了,正是活蹦乱跳的年龄,一直挂在颈上显然不方便。但母亲为维系她的意愿便把我取下的香包放在我的枕头下,让香包彻夜陪伴着我,这样祈愿便不会被中断。

当然,记忆最深的还是母亲为我做布鞋。母亲做的布鞋很有特色,她会在布鞋的前端,从大脚趾开始,到小脚趾的位置,用线结出一个又一个小圆圈,大豆那么大,弯弯的,一小长排,有九个。母亲说,九个圆圈象征着九只眼睛,九只眼睛同时睁着的时候少,同时闭着的可能性也小。那么,这只闭着的时候,那只就睁着,总有一个或两个小圆圈是睁着眼睛照耀着我走路、不让我摔倒的。这与周围人家做的布鞋完全不同,她们没有给鞋做“眼睛”。这大概是母亲的独创。

做布鞋的程序很繁杂也很麻烦。母亲先叫我到河坎边的楠竹林里找楠竹壳,找回家后用湿毛巾把楠竹壳上的灰尘和毛毛擦掉,然后要我光着脚踩在楠竹壳上。这个时候母亲就用我写作业用的圆珠笔或铅笔沿着我的脚板把我的脚形画下来,画下来后,剪去多余的楠竹壳,剩下的就是与我双脚一模一样的鞋样了。接下来就是用面粉熬糨糊。糨糊熬好后,将平时扯布做衣服剩下的边边角角、花花绿绿的布料用热乎乎的糨糊粘贴在楠竹壳上,一层一层又一层,大约有一厘米厚。糊好的布板放在太阳下晒。十天半月晒干后就用一把扎实的大剪刀沿着楠竹壳剪去多余的布料,一双鞋底样就做成了。

接下来就到了攻坚克难的时候,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纳鞋底。一根大头针带着一段长长的麻绳在鞋底上戳过去戳过来,全靠顶针顶加上牙齿扯,很是吃力。每戳过去一下,麻线就得缠绕在包着一块手帕的右手掌上使劲地拉扯,让麻线紧紧地镶嵌在鞋底上。一双布鞋禁不禁穿全凭这麻线拉没拉紧,没拉紧的鞋底容易松散。就是这一戳一扯一紧再一纳一扯一紧才能做出布鞋的韵味。每戳两下纳两下,那根大头针似乎就钝了,这时候还得把大头针放在浓密的头发上摩挲几下,就像刀在磨刀石上磨两下一样,等大头针锋利后才又在鞋底上利索地戳过去又扯一下紧一下,戳过来后又扯一下紧一下,如此反复。

做鞋底的过程也很漫长,不是一天两天,可能是一月两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个过程需要持之以恒,需要千锤百炼。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在纳鞋底,还有许多必要的家务事要做。等该做的家务事都做完了,有空了才坐下来纳鞋底。很多时候,一家人都睡觉休息了,母亲还坐在堂屋的小凳上纳鞋底。

一双鞋底做好后就开始上鞋帮了,这一步稍微轻松点。母亲说灯草绒的布料暖和些,那些年我穿的布鞋鞋帮都是灯草绒的。

在我半懂事半不懂事的童年,会欣然接受母亲做的布鞋,觉得穿着舒服。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改变,周围的同龄小伙伴已不再穿布鞋,而是穿白网鞋,我就有些瞧不起母亲做的布鞋了,觉得母亲做的布鞋很土,便犟着不愿意穿了。母亲拗不过我,只得任由我。不过,即便白天没有穿母亲做的布鞋,晚上洗了脚还是得穿。这一点我又拗不过母亲。

童年时候的我不知道母亲为什么年年端午节费时费力一针一线做布鞋给我穿。因为哪怕是过年,母亲也从来没有像过端午节一样隆重地送礼物。过年要穿的新鞋都是买的,从来没有做过。我不知道这有什么意义或是讲究。我从来没有问过母亲,好像也忘记了问母亲。

如今母亲去世了,再没有人在端午节这天送礼物给我了。

作者:唐永松

审核:谭光吉   责任编辑:周万琴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谭光吉
责任编辑:周万琴
标签 >> 阅读昭通 文苑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