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阅读昭通·理论丨欠发达地区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06-05 09:29  来源:昭通日报

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的明确要求。聚焦一域,要不折不扣贯彻落实。昭通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既不能不推动,更不能一哄而上,要在“因地制宜”上保持战略清醒,牢牢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发力要早,但落实不宜急躁,这样才能下好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先手棋”。

一、昭通经济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绩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昭通市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赶超跨越”的根本之策。在发展思路上,从“六大战略”(脱贫攻坚、交通先行、产业培育、新型城镇化、教育兴昭、生态文明)到“新六大战略”(乡村振兴、产业兴市、交通强市、城乡融合、生态优先、人才支撑)衔接推进,再到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的拓展深化,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巩固,发展优势不断聚集。“5个千亿元级”(高原特色农业、绿色能源产业、绿色硅铝产业、磷化工及新材料产业、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已现雏形。2023年,昭通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44.12亿元,增速为7.7%,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全省3.3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全省第一,也是全省唯一一个完成GDP增速目标的州(市)。

(二)发展短板

欠发达仍然是昭通最基本的市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当前,全市经济仍属于粗放型增长方式:一是农业传统经营模式占主导地位。截至2023年末,昭通苹果种植面积85万亩、竹子596.7万亩、天麻9.32万亩、花椒155万亩,规模居全省第一位。马铃薯种植面积237万亩、粮食产量210.38万吨,规模居全省第二位。农业种植虽占据量的优势,但依然停留在销售初级农产品和初加工阶段。二是能源开发利用水平不高。昭通能源资源丰富,磷矿储量130亿吨以上,居全国第一。水能发电量、页岩气储量、硅矿储量居全省第一。煤矿储量、铝土矿储量居全省第二。能源资源虽富甲一方,但电烟煤等传统产业占比过高,全市工业增长基础仍不牢固。2023年,建筑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高达17.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三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传统服务业占绝对份额。

二、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复杂局势,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深度、发展和安全的广度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事关我国高质量发展成色,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全球经济发展新格局。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到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新质生产力已经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选择题,而是“怎样发展”的必答题。要答好这一发展命题,牢牢把握其主要特征尤为重要。

(一)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

新质生产力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全新理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代先进生产力作出的最新概括。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最大区别在于发展动力。传统生产力虽以科技创新为基础,但主要依赖机械动能为发展动力,在带来社会变革的同时也引发了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发展不可持续等全球性问题。而新质生产力这一新命题依托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关键在于“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要达到引领发展全局的科技创新,实现“从0到1”的核心技术突破,这是科技变革的主要标志。“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要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衍生新行业、开辟新领域,这是生产力质态演进的本质要求。因此,新质生产力是高科技的先进生产力,既符合生产力变革的基本规律,又体现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时代特点。

(二)新质生产力以产业升级为发展方向

产业作为生产力变革的必然产物,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核心载体。新质生产力作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理论,最终也要落脚于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提“新质生产力”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国民经济中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体现的是产业国际竞争力。未来产业立足于社会发展新需求,体现的是产业发展主动权。近年来,我国虽已基本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领域的市场份额、竞争格局在国际上已经取得一定领先优势。但从全球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分析,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堵点仍然较多,关键产业和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距离现代化产业体系目标任重道远。因此,新质生产力是高效能的先进生产力,是夯实我国经济发展根基的现实需要,也是我国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战略需要。

(三)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要素生产率”,党的十九大首次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写入报告,党的二十大继续要求“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2023年9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质生产力多次作出系统阐释,特别强调新质生产力是“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是指劳动力、资本、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在投入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等新生产要素带动经济增长。它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发展动能是否提升转变的重要依据。而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关键是依赖科技创新、制度改革等新生产要素赋能劳动力、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进而创造出新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实现新供给与新需求的有效匹配,促进社会大生产良性循环。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三、昭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考

当前,全国围绕新质生产力相继作出战略部署,但各地之间产业基础、人才密度、资源条件不尽相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量体裁衣、因地制宜。特别是昭通作为欠发达地区,发展条件与全国、全省差距仍然较大,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等重点任务仍然艰巨,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投入,坚持力所能及与攻坚克难相统一,才能避免跟风,确保新质生产力健康有序发展。

(一)立足自身优势,做到精准发力

昭通虽经济发展较为滞后、产业基础薄弱,但已积累形成区位、交通、人力、资源“四大优势”,更有政策叠加的时代机遇。面对新征程中的发展命题,面临新一轮生产力变革,要立足特色农业规模较大、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的比较优势。善于用放大镜找到自身在8大新兴产业、9大未来产业的切入点,弄清楚发展新质生产力现有优势、潜在优势在哪里,未来哪些优势会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下逐渐消失,哪些优势能培育壮大、再造提升。一个小节点、一个小链条都要深耕细作、超前谋划,将优势发挥到最大。

此外,还要善于用显微镜精准补齐“木桶效应”的最大短板,努力把原有的劣势转化为新的发展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之江新语》中写道:一只木桶的装水容量不是取决于这只木桶中最长的那块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以人力资源为例,昭通拥有300万人以上的劳动力,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是未来的大优势,也是目前的最大短板。截至2023年底,昭通市户籍人口635万人、常住人口485万人,与2014年末常住人口539万人相比,人口减少近54万人,是全省人口流出最严重的州(市)。人口流出不仅影响生产力分布与市场活力,而且影响区域经济长远发展。因此,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立足优势,更要多举措补齐短板。只有充分利用自身“所有”,顺应新质生产力“所需”,才能真正做到因地制宜。这既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理论指引,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科学谋划“八八战略”的实践指引。

(二)用好人才驱动,加快赋能蓄力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但立足发展实际,创新的主体是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这更加凸显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因此,昭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提是做好人才工作。

立足实际,昭通人才储备基础薄弱、支撑发展不强。2022年,全市各类人才共40.79万人,仅占全省人才总量的6.1%,这就导致当前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内在驱动力不足。究其原因,欠发达的基本市情是昭通难以集聚人才的最大因素。但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昭通风气向好、空气转好、政风良好等因素已逐渐成为吸引人才的关键点。因为,一个地区能否吸引人才,不仅取决于物质基础,更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发展生态。基于此,昭通做好人才工作要积极搭建优质的工作平台、快速的晋升平台,让人才真正有用武之地。要在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下足功夫,让人才真正无后顾之忧。要围绕重点产业发展,聚焦“高精尖缺”人才招引,让人才真正实现“价值连城”。尊重人才、信任人才、用好人才要一任接一任加力,让人才真正感受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当前,昭通正在深入拓展“兴昭人才支持计划”,目的正是为昭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蓄力。

(三)塑造产业优势,提升发展实力

目前,昭通虽以传统产业为主,且产业基础薄弱。但传统产业不等同于落后产业,若能够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新动能,就能符合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这就要求昭通绝不能盲目跟风,“大干快上”地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经济理论分析,新质生产力要依靠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带来生产力的跃升,但从酝酿期到成熟期将是长期的过程,必须坚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因此,从发展条件看,昭通需要正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工业增长基础不牢固、服务业结构不合理的差距,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上,不能好高骛远,要积极塑造本地特色传统产业优势,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在农业上,围绕六大高原特色农业及小众农产品,协同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将绿色农业做强、做大、做优、做特。在工业上,加快水能、页岩气、煤、硅、铝、磷等资源优势转化,聚力打造绿色能源、绿色硅铝、新能源产业集群,实现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在服务业上,大力发展附加值高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以新兴服务业态进一步推动农业、工业转型升级,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基础。

(四)加快深化改革,激发发展活力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是我国推动经济健康飞速发展、生产力加速变革的成功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欠发达地区,每到一处提出要求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始终如一,总结起来就是“闯路子”。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要求“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视察贵州时要求“要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走访广西时要求“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从“你们要搞快一点”到“闯”新路,都是要用好改革“关键一招”。

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发展的硬道理”已经成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路上的必然选择。答好这一改革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特别是昭通当前各要素协同性存在多重体制机制障碍,资源禀赋与人才储备不足、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基础薄弱长期并存等问题。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风口,需要以改革思路“破题”,牢记“闯”的要领,加快“闯”的步伐,拓宽“闯”的领域。既要全力破除各方面弊端,实现资源、人才、产业深度融合;又要善于开辟新兴产业领域,这样才能“接住”新质生产力带来的发展红利。

作者:中共昭通市委党校 代伟鹏

审核:谭光吉   责任编辑:周万琴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谭光吉
责任编辑:周万琴
标签 >> 阅读昭通 理论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