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4-06-04 19:57每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幼儿园、小学都要进行一场场热闹欢快的庆祝盛宴,文艺演出、入队仪式、鼓号表演、国旗下的演讲,让孩子们沉浸式体验了节日的快乐与忙碌。这些快乐中却有那么一点点遗憾,新的儿歌太少了。而且一些新的儿歌口号化、内容空洞,远离孩子们的生活,质量不高,不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不被孩子们喜爱。老师们编排节目时总找不到合适的音乐,要么是搬出唱了几十年的经典老歌,根本折腾不出新意;要么就是成人化网络神曲,多少有些少儿不宜。或者掺杂一些让人眼花缭乱的街舞,不少家长摇头吐槽。
众所周知,儿歌是一种音乐艺术,更是一种启发和教育儿童的重要手段。从胎儿时期的胎教音乐,到幼儿时期的童谣,再到入学的儿歌,孩子能从中感受到语音节奏,感知字词、语法结构,这是有助于语言发展的最直接途径,能有效提升孩子的表达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能在孩子的心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所以儿歌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手机的普及,近些年各类视频平台浏览量剧增,一些低俗恶搞的网络神曲大量充斥着网络,同音字乱用,词语乱搭配,暴力血腥、低俗恐怖暗藏其中。加之儿歌受众小,传播速度慢,没有流行歌曲那样大的群体传唱,儿歌市场必然低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儿歌,几乎每一代人都有几首脍炙人口的儿歌,儿歌实际上成为了一代人的记忆。比如《小燕子》《小螺号》《春天在哪里》《闪闪的红星》等,那是陪伴一代人成长的优秀儿歌。可是,近些年来,大量成人化歌曲充斥校园,不少儿童受社会和部分家长的影响,在学校传唱一些低级庸俗的歌曲,这些良莠不分的内容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不良影响,有可能扭曲孩子的认知。儿歌已经出现萎缩的现象,儿歌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在音乐界已经成为“孤独者”。在本来儿歌就不景气的情况下,家长和老师在选择曲目时,还须谨慎,必须独具慧眼,让孩子远离那些少儿不宜的网络神曲为好,应该把那些健康向上、生动活泼,适合少儿身心发展,具有教育意义的儿歌搬上舞台。
据官方数据通报,截至2023年末,全国儿童有2.5亿。儿童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关爱儿童,呵护儿童成长,是全社会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职责和使命。人生的扣子从第一粒就要扣好,我们需要朗朗上口且有正确价值观的儿歌,让儿童通过唱儿歌,背诵童谣,演儿歌节目就能感受真善美,远离假恶丑,在美的熏陶中、感染中陶冶情操,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儿童音乐的匮乏在于音乐家对儿童歌曲的创作不积极,在于音乐作品受商品化影响严重,在于没有组织化和构建激励机制。儿童音乐的繁荣需要多方努力,政府要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文化部门可以组织对音乐人专项培训,教育部门可组织音乐老师开展创作活动,媒体可提供作品宣传平台,推出一批儿歌精品。儿歌创作者还要摈弃功利心态,低下头来,俯下身子,走近儿童,了解儿童,才能写出深受儿童喜爱的经典儿歌。只有通过多方努力,儿歌才能像其他文艺作品一样繁荣,才能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中发力。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周燕
校对:胡远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