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十城二十村丨红色印记正生辉

 2024-06-04 15:11  来源:云南发布、云南网

                                          千年紫薇传唱动人传说

   红色印记述说苗寨前世今生
百年老宅满载历史人文
这里是红军长征驻地
是云南省入选的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威信湾子苗寨村
           代代传承,古色依旧      
    关键词:格局 选址 建筑 乡土 人烟  

湾子苗寨坐落在昭通市威信县城东南方向,是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苗族山寨。穿过古朴的寨门,逆潺潺溪流而上,山林水瀑中,青瓦木质结构的百年老宅掩映其间。

湾子苗寨坐落在一座绵延数千米的半环状山峰的底部,北、东、南三面被环形山所围,西南面出口与双水公路相通。 

寨子依“马蹄形”地势而建,东西南三面环山,整体布局紧凑有序。

据了解,湾子苗寨建于清代早期,全寨都是陶姓。传说明朝时陶家先祖随明军征伐云南入滇、黔,后来在云南镇雄平叛乱时被打散了,流落至镇雄、威信一带,为逃避骚扰,陶家七兄弟决定继续迁徙,但最小的弟弟腿脚患有残疾,不便远行,于是兄长们就选择了山高林密的湾子苗修造一栋房子让他安居,延续至今已有十多代,如今,27户陶姓苗族农户依然居住在这个古老的苗寨中。
湾子苗寨处于水田乡的主要林区,山林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四周绵延不绝的峰峦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的植被覆盖,包裹着“马蹄形”村寨,寨子四周飞瀑环绕、空谷回音。

寨子中轴线上有三棵百年历史的川南紫薇树。

紫薇树分别位于寨前、寨中、寨后。
独特旖旎的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景观和田园风光共同构成了如今的湾子苗寨。行走其间,古老神秘的紫薇神树图腾述说千年紫薇树美丽的神话爱情故事,在这里,你还可以看到充满神奇色彩的“仙人塘”,可以看到独特迷人的“七十二飞瀑”和神奇的地下溶洞奇观,还可以看到历经数百年风霜依然坚固挺立的“人字形石墙”“城堡式建筑”的陶氏老祖屋……自然造物与历史人文在这里水乳相融。
沿着整洁的碎石路顺山势行走于寨内,独特的建筑风格引人注目,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整个湾子苗寨属于清代的穿架式木结构建筑,分为新房子和老房子两个部分,老房子即陶氏老祖留下的房子,又称“老祖房”,据说寨内还保留着一条通往寨外的古老暗道,已有300多年历史。

这道城堡式石墙不仅具有构成平台,便于在其上建房的作用,还暗含着湾子苗寨的苗族祖先御敌自保的思想。

根据威信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介绍,整个寨子的核心当属老房子,在老房子周围环绕着一道城堡式石墙,长20米,高3米,石墙全部采用“咬合法”砌筑,不使用传统的灰浆,却历经百年风霜,仍然坚固。“像这种墙,轻微的地震是摇不到的,只会越摇越紧。”威信县文旅局工作人员说道。

老祖房就建在这道城堡式石墙上,出入则依靠侧面和正面的石门。

老祖房为穿斗式木结构建筑,分为正房和厢房,组成一个“三合头”的院落,全部以木材为建筑结构材料和装饰材料。

房内至今保留有金丝楠木搭建的木板。

门头过梁鲜艳的彩绘与精美的雕刻栩栩如生。

时过百年,如今老祖房内生活气息依然浓郁,周围狗吠鸡鸣声交错,袅袅炊烟弥漫在寨子中,芦笙乐响起,穿着苗族服饰的孩子们在房檐下尽情嬉笑……这座古老苗寨在烟火人间里代代传承,人们也在这人烟中瞥见了乡土之魂。
            底色峥嵘,红色长存        
     
关键词:文化 非遗 发展 保护

传统村落不仅是体现历史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也是延续历史文化的一种独特方式。如何使传统村落的生命不息?不仅需要保护好历史建筑、文物古迹这样实实在在的物质载体,也需要优秀的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村落注入生命力。

老祖屋内,人们正在制作蜡染,苗族蜡染有着悠久的历史,苗族蜡染风格古朴、粗犷、奔放,面积大的较多,纹样多以花鸟鱼虫为主题。

位于威信县城的张晓工作室会经常到湾子苗寨定做蜡染作品。

张晓是威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春圆”品牌的创始人,201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晓接触到了蜡染,这项苗族文化从此在她心里扎了根,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她,毅然回乡走遍各个苗寨,拜访蜡染传承人、学习蜡染制作过程,并创立了“春圆”品牌。从一个人干到带动大家一起干,如今,张晓的“春圆”品牌团队已有22人,年销售额近100万元,2022年被评为昭通市手工业示范基地。
在非遗保护发展工作中,水田镇人民政府将湾子苗寨纳入了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以苗家文化为重点,以旅游发展擦亮非遗蜡染名片,让游客能够沉浸式体验民族风情,感受民族文化。“2024年,我们规划了《花房子片区红色旅游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项目》,拟对湾子苗寨房屋线路进行优化改造,并拟建设苗族传统蜡染工艺展示中心。”水田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介绍道。

威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春圆”品牌创始人张晓。

顾客在网上订购的蜡染作品。

在威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下,苗族蜡染逐渐走出封闭,走向社会,“互联网+”思维的融入,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了新的思路。
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美丽乡村、绿美乡村建设的成效也逐步体现。湾子苗寨所处的水田镇依托现有资源,在对寨子的传统房屋进行修缮加固、改造提升的过程中,不仅修建了与苗寨风格相匹配的垃圾房,推广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定时定点收集和清运垃圾,当地政府还积极动员群众开展卫生大扫除,实现乡村面貌大改善、人居环境大提升。
2022年水田镇人民政府在湾子苗寨实施了红军村建设项目,投入帮扶资金400万元,用于建设湾子苗寨售卖亭、水田镇全域旅游游客集散服务中心停车场一期建设、修缮湾子苗寨老旧房屋,受益群众544户2193人。
基于有效保护,走发展之路,让传统村落不再遥远闭塞。如今,这里古老神秘的苗族老祖屋、苗族习俗、服饰、蜡染以及保存完好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每年都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2023年五一期间湾子苗寨共接待游客8150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余万元,2024年五一期间接待游客7950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余万元。
2001年以来,湾子苗寨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云南省民族文化生态保护村、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文明村,2013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是云南30佳最具魅力村寨之一。如今,水田镇湾子苗寨已被更多人知道。
湾子苗寨村民郑艳说:“我们这里有古屋、古树以及很好的生活环境,我们会珍惜、爱护它们,为来到这里的游客留下一个好印象。”
历史赋予湾子苗寨的色彩除了“古色”,还有“红色”。当时红军进寨的故事在这里一代代相传,在苗寨群众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为此后湾子苗寨红色旅游开发埋下了一粒“火种”。

水田寨花房子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旧址内景 资料图

湾子苗寨所在的水田乡红色底蕴则更加浓厚,是红军长征进入云南的第一村。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进驻威信县水田寨,在水田寨花房子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底色峥嵘,红色长存,历史的印记和古朴的苗族文化,均为这里开发红色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
传统村落不仅凝聚着亲缘血缘,蕴含着历史与文化的基因密码,也承载着农耕生活形态和乡土历史文化面貌。岁月失语,唯石能言,保护和发展好传统村落,也是留住人们的精神家园与文化根脉。
近年来,湾子苗寨修通了进寨公路,让曾经自耕自足、长期“与世隔绝”的小村寨联通外界。村民的“老祖房”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修复,并且改造了电网、自来水,美化、绿化人居环境,村寨面貌焕然一新。湾子苗族群众发展旅游产业带动增收致富的信心也被点燃,大家充分意识到旖旎的自然景观和优越的生态条件,红军长征历史和苗族人文景观,就是湾子苗寨发展的宝贵资源,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开发旅游产业中来。
未来,湾子苗寨还将积极融入“鸡鸣三省大峡谷项目”建设,以苗家文化重点,推动旅游业发展,擦亮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名片,让外来游客沉浸式地体验民族风情,感受民族文化。

来源:云南发布、云南网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谭光吉   责任编辑:周万琴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谭光吉
责任编辑:周万琴
标签 >> 威信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