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人才兴昭⑦丨李周:一粒种薯的8年攻关路

 2024-06-02 07:00  来源:昭通新闻网

从20万粒种子里挑一粒,带领团队配制杂交组合200余个,筛选出优良高代品系300余份,引进和评价马铃薯新品种(系)100余个……

8年间,昭通市农业科学院高山作物所所长、高级农艺师李周用一组组数据刷新着对马铃薯新品种选育的执着。这背后不仅是他孜孜以求的科研梦想,更饱含着助力乡村振兴、端牢中国“饭碗”的赤子情怀。

打破瓶颈制约

2015年,中国正式提出“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马铃薯成为继水稻、小麦和玉米后的中国第四大粮食作物。也是在这一年,李周通过人才引进方式来到了云南马铃薯主产区之一的昭通。

昭通人管马铃薯叫“洋芋”,在粮食匮乏的时代,它承担着“救命薯”的角色。时至今日,马铃薯仍然是昭通人“粮、菜两用”的食物,是游子在外思乡时魂牵梦萦的乡愁味道。

昭通马铃薯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240万亩左右,约占全省种植面积的30%。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昭通马铃薯脱毒种薯普及率低、单产低、育种难,加工型马铃薯基本靠外地引进,产业发展滞后、产业链条短。

如何破解这些瓶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让“救命薯”真正成为群众的“致富薯”?来到昭通后,李周一直在思考和研究。

传统的马铃薯使用薯块种植,属于无性繁殖,经过一代代留种之后,马铃薯生长过程容易积累病毒,导致减产。李周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借助读硕士期间积累的资源,从国际马铃薯研究中心获得了原原种栽培技术资料,但要让理论变成实际并不容易。白天,李周团队要在实验室、温室大棚里做实验,开展无土栽培,管控温度、湿度,观察植株长势和各项生理指标变化,夜晚才有时间回到办公室整理数据、开会讨论。

在温室大棚里,李周指着一个中空的箱子说,无土栽培的种薯就被种在里面,枝叶在箱子顶上生长,根在遮光的箱子里垂落。这样可以对马铃薯生长所需的温度、湿度、空气等进行精准调控,根据马铃薯生长的不同阶段配备营养液,从而促进马铃薯原原种生长。与传统基质栽培相比,马铃薯雾培生产技术切断了土壤传播病害的影响,具有种薯质量高、大小可控、生产成本低、节约土地、生产效率高的优势。经专家测产,该技术培育的马铃薯原原种单株平均产量达42.8粒,是常规基质生产的10倍以上,显著提高了昭通市马铃薯脱毒种薯覆盖率,实现了品种结构的快速调整,并大幅提高了昭通马铃薯的产量及产值。

如今,昭通市马铃薯原原种雾培生产技术已进行成果转化,位于鲁甸县的生产温室作为2018年中国马铃薯大会、2019年第三届南亚东南亚农业科技创新研讨会的现场观摩点,向国内外专家展示了昭通市马铃薯科技发展成果。

研发品种“芯片”

“要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必须把我们的产业链拉长,加工型的马铃薯品种,就显得尤为重要。昭通地处乌蒙山的核心区域,高寒冷凉的气候特点非常适合马铃薯生长,但与之对应的是这里光照弱、湿度大,晚疫病(一种毁灭性的真菌病害)也会协同进化,外面的马铃薯品种引进来以后,整体的适应性、抗病性都会很差。”李周说,由于加工型马铃薯对于马铃薯的个头、淀粉含量、还原糖含量等有着高标准的限制,研发适合昭通本地生长的加工型马铃薯品种、攥牢种子“芯片”是必由之路。

然而,相对于水稻、玉米等二倍体作物,四倍体的马铃薯基因组成更为复杂,优质基因往哪个方向变化,重组之后会表现出什么性状,令人难以捉摸。李周和他的团队只能不断尝试、不断失败,失败了又再试……

苦心人,天不负。经过8年的攻坚克难,李周团队终于成功选育了昭薯12号,这个品种不仅具有抗病性好、适合做深加工产品等特点,还有高产的特性,平均亩产量在2.3吨,比常规的加工型马铃薯的产量增加了一倍,每亩能增加收入1200元左右。

这是产业和人才“双向奔赴”的结果。李周表示,近年来,昭通相关部门给予的支持力度很大,科研经费得到了很好的保障,他们只用潜心研究;在人才任用上,单位不拘一格选人、用人,刚到昭通不过3年时间,他就成为项目负责人,拥有了自己的科研团队。扎根昭通的日子里,李周参与了国家级项目和省、市及院立科研推广项目20余项,主持收集和改良马铃薯种质资源600多份,选育马铃薯新品种6个,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

“现在选育出来的昭薯12号是一个开始,我们会根据市场以及昭通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需求,选育出更多适合昭通产业发展的品种。”

征途漫漫,终点仍然遥远,但李周和他的科研团队已经看见了宝贵的“薯”光。他希望,在政府、科研机构、社会力量的大力推动下,有更多的农业科研人才投身到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在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战略中贡献昭通力量。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谭光洁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谭光吉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谭光吉
责任编辑:谭泽涛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