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4-05-31 16:30先说几张笑脸。
在大关县第一中学,高三学生赵鑫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在闵行派出的老师那里得到了答案,她开心地笑了:“离我的大学梦又近了一步。”
1997年出生的女教师刘雪瑶是这次闵行区对口帮扶教师团队中最年轻的一位,总是会微笑着向每一位遇到的学生打招呼。
沈凯是上海闵行区七宝中学的骨干教师,在这里,他是大关一中的校长。在抖音上的一条短视频中,这位身着白衬衫黑西装的年轻男子抱着一把木吉他弹唱着,笑得十分迷人。
近一年来,大关县第一中学悄然发生着变化,这不仅仅体现在校园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更新,更体现在办学理念、管理经验、教学方式、学习风气的新气象,而这一切的改变与一支队伍的到来息息相关——他们就是对口帮扶大关一中的闵行区“组团式”教育帮扶团队。
2023年8月,对沈凯来说,是人生难忘的转折点。他与其他9名闵行区的教师被派往大关县组团帮扶。带着使命和担当,他们背起行囊,正式开启了跨越山海的教育帮扶征程。
从沿海到山区,从城市到山城,在大关,光是每天要爬很多梯步,对于这群老师来说,就花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才适应。
大关位于滇东北乌蒙山区,是经济社会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改善办学条件,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成为“组团式”帮扶的重要目标之一。
“崭新的足球场上,少年们在草地上飞驰、飞驰、飞驰,足球在大山里腾空旋转、跳跃,投入天地的怀抱……”这是写在大关县第一中学运动场边的一首诗,作者是2023年来大关支教的闵行中学语文教师夏建军,而这首诗的题目,叫做《三十八年的等待》。就像诗里所写的,大关一中的孩子们盼望着,在学校的运动场上酣畅淋漓地踢一场足球,已经等待了38年。
大关县城依山而建,城内几乎没有一块平地,最大的广场仅有三四块篮球场大小。大关一中始建于1939年,学校初建时,占地面积不足10亩。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到2017年,学校占地面积达到了60亩。师生最多的时候,学生就有4700余人,与教师紧缺、班额超大相对应的是学生运动场地严重不足,全校师生仅有两个篮球场大小的运动场地。军训时,学生们总是分散于学校各个巷道。
事实上,学校从1985年开始就想要建设一块运动场,其后38年里,还拿出了多张设计图纸,历任县委、县政府领导和学校8任校长曾为此事多方奔走,但都因拆迁、征地、投资等原因屡屡搁浅。38年来,大关一中建设运动场这个愿望,成了每一届学生进来时的希望,离开时的遗憾。
转折发生在2021年——当年6月24日,上海对口帮扶昭通的沪滇协作正式签订,上海援滇干部联络组昭通小组正式入驻昭通,闵行成为与昭通远隔千里却心意相通的“亲戚”,从资源上、资金上给予了巨大支持。
2022年9月26日,大关一中运动场破土动工。2023年8月15日,运动场赶在开学前投入使用。建在半山腰的新操场仿佛横空出世,一边是高耸的山坡,一边是落差数十米的峭壁,让人啧啧称奇。
“项目的投用,一方面,体现了东西部协作、中央定点帮扶的累累硕果,更重要的是为大关一中学子乃至全县群众,提供了一个运动休闲的空间和场所。”闵行援滇干部,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李恺轩说,现在的运动场已经成为大关县城的一处地标性建筑,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会有越来越多的同学和群众会享受到它带来的舒适和便捷。
如何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做到“软件”“硬件”全面同步提升?在进驻大关一中开展帮扶工作的短短3个月内,沈凯和来自上海的教师团队建立起了课程教学研究中心,搭建了教师成长平台,引入了师徒带教机制,每一位有经验的老教师带教3名年轻教师,通过日常相互听课、相互评课议课,在业务上进行密切交流,有助于年轻老师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业务能力得到更快提升。
不足一年,大关一中从工作两三年的青年教师,到工作二十多年的中年教师,每人听了近200节课。从中发现两地教育的差距——在上海,孩子的教育是一家人的事,但对大关不少家庭来说,父母外出务工,许多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的家庭教育这只翅膀就显得太过单薄。
沈凯说,“我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想得最多的就是为孩子营造一个既有学校教育、又有家庭式帮教的学习环境,以此来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开心地生活。这就需要老师有更大的耐心、更精细化的管理。”
于是,沈凯把在上海探索运行了多年的宝贵经验——全员导师制在大关一中推行。由学生选择导师,每位导师负责10—15名学生,导师覆盖了全校2700多名学生,让导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互动、交心的师生关系、朋友关系,有效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让学生有倾诉的地方。
高三学生赵鑫说:“我选择张琼老师为我的导师,决战高考之际,心理压力大,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跟我的导师交流,学习起来更加得心应手,成绩也有了很大提升。”
“我特别喜欢陈老师的英语课,将她在国外的经历分享给我们,让我们好好学习,看看更大的世界。”高二的张瑞说,之前畏惧的数学,也在童倩老师的辅导下,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是因为老师不仅上课方式新颖,而且还是学生的“朋友”。
“在这里有一种被需要的感觉。”刘雪瑶向记者提起一个小故事,班上的一位学生最近学习态度忽然有了巨大转变:开始认真学习,上课也积极回答问题。这位学生,曾经自卑厌学,甚至不敢抬头看老师的眼睛。刘老师在跟他谈心中惊讶地得知,转变的机缘竟是由于与学生在校园遇到时,刘老师会微笑着向他打招呼,一个善意的无心之举,一个如朋友般亲切的年轻教师,让孩子的心灵洒满阳光。“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在这里的收获很大,体会到‘教书育人’四个字,‘育人’的分量更重,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变得更有自信,比提高成绩意义更大。”刘雪瑶说。
“教学上我们不能完全照搬上海的经验,要因地制宜地与当地教师一起研究找到符合学生学情、适合学校长远发展的道路,潜移默化,静待花开。希望3年后,大关一中的教学质量和精神面貌都将焕然一新。”沈凯说。
在课程教学研究中心下设了学科中心教研组,聚集一个学科教研组内的核心力量,形成集众智、补短板、共提升的教育教学机制。目前,学校共设置了涉及考试科目的10个学科教研组和音体美教研组。
“我们想方设法积极带动和提高当地老师的教学理念与实施水平和积极性,希望打造出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沈凯说。从今年9月起,每学期将举行大关一中学术月活动,在这一个月里,每个教研组推出2—3节精品课,作为公开课向昭通市各县(市、区)开放,打造大关一中教学的品牌课堂。同时,在学校推行竞聘上岗制、绩效考核制,不断提升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推动形成良性互动的教育教学环境。
闵行援滇干部,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委常委、副县长唐祎告诉记者,自结对帮扶大关伊始,坚持每年援建教育项目。其中2021年援建大关县复兴中学综合楼,帮助大关县建立高品质教育教学的标杆;2022年援建大关县一中综合运动场和翠华中学综合楼、运动场,大关一中运动场圆了几代一中师生的球场梦;2023年援建天星中学综合楼,为大关县人口第一大镇整合、盘活教学资源提供了支撑。与此同时,还积极对接上海各类社会组织、慈善机构、企业关心支持大关教育事业发展。近2年来,共牵线各类社会资源在大关县开展教育帮扶项目21个,折合资金约240万元。
来源: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