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昭通·少年丨苹果林里闻彝声

 2024-05-25 20:46  来源:昭通新闻网

谷雨,春之末节,雨之始盛。

天地之间,开始弥漫着特殊的韵味,那是播种的开端,是对贵如油的春雨的渴望,是大自然的呼吸,是生命的脉动……

昭通干燥的空气中充满了催促声,东风拂来,少了几分柔和,枝头的百花迈开步伐,才上枝头不到一个星期就换上了绿衣,可叹“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我开车去洒渔河边,寻找春末苹果树上的“粉白小脸”,不知迟迟未到的春雨,是否可以留住苹果树上的可爱笑脸?出城就看见不少的苹果树,只是没能找到小粉脸,兴才起就泄了一大半,把车停在彝家寨,想登高眺望,看能否在远方寻觅到久违的可爱的小脸。

顺着台阶,来到彝族六祖文化广场,站在看台最高处,寻不到粉脸,却看见了无边的苹果林,似闻到了清清果香……

昭通有一句俗话:“穷北方,富南方,洒渔坝子米粮仓。”洒渔坝子因有洒渔河的润泽,土肥水丰,历来是昭通优质农产品产地。土地下户之初,乡政府带领群众把坡地改成台地,发挥区域优势,全部种植苹果树,喊出口号:平地种谷子,山脚种果子,山上戴“帽子”。

据说,洒渔坝子栽种苹果已有80年左右的历史,乘改革东风,先后出了“柯大苹果”“张大苹果”等苹果种植大户,并引领昭通苹果走出昭通、走出云南。

绿衣披身的苹果林轻轻抚平我内心寻花不得的那抹失落,春风摇曳似在诉说秋的丰收,漫步走下看台,来到彝族文化展厅,一个其貌不扬的老人热心地跟我介绍展品。当他介绍完后,说要唱歌给我们听,并拿了一种只有两根弦的乐器边弹边唱,很投入。一曲祝酒歌,让听者情不自禁地和着节奏,击掌跟着唱了起来。

好奇心驱使,我问他弹奏的是什么乐器,这才知道那叫月琴,是从“阮”发展而来的,是彝族同胞特别擅长的乐器。他手里的这把月琴,木质材料,没有上漆,甚至还有点粗糙,一看就不名贵,弹弦的位置有着不浅的刮痕,应该是用了多年的见证。

后来他又唱了一首自己创作的歌曲,因为是彝语,我没有听懂,但轻快的节奏带给人一种喜悦的感觉,从他发光的眼里,看得出他对祖国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赞美。他唱完还介绍了他的彝族名字,自然是我听不明白的,接着又介绍了汉语名字——彭银发。

走下广场休息的时候,我用手机百度搜了一下“彭银发”,马上跳出众多条目,一看才知道,他是我们乌蒙大地上响当当的“月琴王子”,有着59年的弹琴生涯和传奇故事。他出生在永善县伍寨彝族苗族乡的一个彝族村寨,受父辈的影响,他很小就学会弹奏月琴,并在弹奏技法上大胆创新,从坐式的“怀中抱月”传统技法,练就到把月琴置于头上弹奏的“顶上福音”,以及把月琴置于后背弹奏的“反弹琵琶”,还把弹奏与舞蹈相融合,使传统月琴单一的可听性拓展到可观性,大大提升了表演的艺术价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月琴演奏风格,创造了3个绝无仅有,即月琴造型绝无仅有、弹奏曲调绝无仅有、演奏方式绝无仅有。因此,其所弹曲调被国内外多位专家誉为“天籁之音”。

看到这,我突然明白了,他那把其貌不扬的月琴是自己制作的,虽不是特别精美,但已陪伴他几十年,不仅成就了他,还为月琴的传播、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用无国籍的音乐为彝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搭建起了桥梁。

回家的路上,穿过一片又一片的苹果林,寻而不得的不快早已烟消云散,耳边不时萦绕着那彝声。

雨落生百谷,万物皆可期。

天边不知何时飘来几片乌云,像是回答我久盼的雨快来了,不久那寻不见的小脸将会换上圆圆的丰收之脸,待我秋天再来时,她们将用最热情的红表达最热烈的欢迎,到那时,别忘了再到彝家寨跟月琴王子和上一曲。

谷雨,如春天里的惊鸿一瞥,她洒落在洒渔河的美丽,让我们在苹果林中一路捡拾,一路欣喜……

作者:马伯凤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单娟   责任编辑:罗崇欢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单娟
责任编辑:罗崇欢
标签 >> 少年 阅读昭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