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日报
2024-05-16 14:38“小满挂、立夏下。”63岁的张开祥熟练地说出蜡虫养殖的时间节令要求。
蜡虫养殖在巧家县红山乡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脱贫攻坚期间为村民脱贫致富立下了汗马功劳,是红山乡持续扶持发展的产业之一。张开祥是红山乡天星村旱谷地村民小组的村民,他家从他爷爷辈开始养殖蜡虫,对蜡虫养殖有着深厚的感情。
红山原名“固红山”,历史上因蜡虫资源丰富,在蜡虫成熟之际,漫山红遍,故名“红山”。在每年三月、四月,虫树成林,引来滇川虫商聚集于此收购蜡虫,名曰“赶虫会”,红山乡的白蜡虫也因此闻名川滇各地。
行走在天星村的道路上,经过人工修枝后发出新芽的女贞树上挂满了大小如指头的褐红色、毛茸茸的“蛋蛋”,这些“蛋蛋”就是在红山乡延续发展了近百年的白蜡虫蜂壳。
据红山乡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兰静介绍,一个蜂壳里有七八千粒蜡虫卵,其中雄卵占三分之二左右,雌卵占三分之一左右。每年小满节令前后,把白蜡虫蜂壳挂在树干上,经过12—20天,幼虫就从蜂壳中爬出来附着在嫩叶背面生长,随后又附着在1—3年的树干上产卵,到八九月雌雄交配后逐渐发育成为种虫。红山乡把种虫销售到四川、湖南等地,收成好的时候,一年可以为养殖户创收七八万元。
经过多年的发展,红山乡已经有5000亩左右的蜡虫树。据天星村学堂村民小组54岁村民姚永才回忆,在他十八九岁时,就开始养殖蜡虫,当时一棵蜡虫树可以生产蜡虫13斤左右,每斤销售13元,一年可以采摘蜡虫两三百斤,在那个年代已经是一笔极为可观的收入了。随着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增加,蜡虫销售价格最高时达到每斤260元,村民对养殖蜡虫也更加积极。据介绍,红山乡蜡虫年均产量2万余斤,年均产值300余万元,是红山乡村民增收的一个优势产业。
近几年来,受干旱和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的影响,红山乡蜡虫产业受到很大的冲击,加上村民在蜡虫树管理上极为粗放,村民养殖蜡虫的积极性受挫。2023年,为发展白蜡虫这一特色优势产业助力群众增收,红山乡筹措了资金1万余元,从外地采购回种虫分发给村民养殖。同时,通过技术培训,促进村民加强蜡虫树的管理,提高蜡虫的产量与品质。
今年,红山乡进一步加大了白蜡虫产业发展的组织、引领及扶持力度,采取“乡补助+农户自筹”“村集体出虫种+农户出树”等多种模式,建立种养示范小组2个,示范户200户。“下一步,红山乡将积极引导村民成立蜡虫养殖协会,以统一技术管理、统一养殖销售的形式不断壮大蜡虫产业,擦亮红山乡蜡虫这张产业名片。”红山乡相关负责人说道。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毛利涛 实习记者 马丽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