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乌蒙漫谈|“土”味焕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2024-05-13 09:37  来源:昭通新闻网

近期于大理举行的2024年全国科技小院大会及平行论坛上,不乏青年人的身影。他们“扎根”泥土,在田野里、在农户家、在实验室。不论日晒雨淋,那些茁壮生长的水稻、竹笋、魔芋,就是他们的“论文”。他们将课题研究“写”在土地上,为乡村产品增产、产业赋能、生活更美,与科技小院、与乡村共成长。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和科技。2009年,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在河北省曲周县成立以来,科技小院在广袤的乡村土地上如雨后春笋般迅速生长。一个院落,几间农房,因为背靠充满希望的田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来到这里,在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中助民生、治学问,把论文发表在了祖国的大地上,把成果写进了村民喜迎丰收的笑脸中,有效弥补了农业科技短板,推动了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目标的实现,孕育着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更是实现了“象牙塔”与“泥土地”的有机结合,以满身“土”味为课堂书本知识赋能充电,增强了科技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赢得了农民内心的认可。

要让“土”味受到农民青睐,须放下身段,主动融入乡村田野之中。“只有真正扎根在乡土深处,才能在和农户的实际接触中深切感受到农民的需求,助农的情怀油然而生。”这是长期驻扎在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的优秀学生代表、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杨欣如的经验体会,更是青年学子们在科技小院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走出书斋,是全新的天地,以现代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为坐标体系,重新审视所学的专业知识,找准自己在乡村田野中的新定位,切实了解农业生产过程,从农民需求出发开展科学研究,才能扎根沃土,在田间与课堂、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的结合过程中,涵养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味。

要让“土”味形成生产力,须跨出传统产业限制,积极融入多主体协同合作。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的师生不仅助力洱海流域农业绿色转型,还组织开展民族特色菜制作培训,带动村民利用闲置房屋发展庭院经济、民宿经营,帮助村民调整膳食营养结构、发展特色手工艺品。2023年,古生村科技小院让古生村增收600多万元,绿色高值农业方向更是带来1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古生村科技小院团队获得第一届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技能大赛全国冠军、“拼多多”杯第二届科技小院大赛一等奖……实践证明,现代产业已突破一二三产界限,进入链式、集群发展阶段。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眼光看待乡村和农业,统筹凝聚各方力量,不断探索产学研用新模式,各种饱含“土”味的创新幼苗才能长成参天大树,结出累累硕果。

绿色田野可以大有作为。新时代乡村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都发生着重大变化,农业和农村领域分工日益精细,迫切需要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人”。青年学子以科技小院为载体,在乡村落地生根,一定能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逐渐从迷茫无措的“外地人”转变成“土”味十足、可亲可敬又可爱的“新村民”。

作者:何冠军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单娟   责任编辑:罗崇欢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单娟
责任编辑:罗崇欢
标签 >> 乡村振兴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