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阅读昭通·人文 | 带上一本书读懂昭通

 2024-05-10 09:57  来源:昭通日报

我们经常走过的步梯,往往会忽略了它有多少级台阶;

我们经常擦肩的树梢,往往会忽略了它已经悄然发芽。

在昭通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中奔走,我们竟然也会忘记昭通的模样。

5月,我们特推荐一些书籍,以“书籍里的昭通”为出发点,让您从另外一个角度——在书籍里了解昭通。

这是昭通人写的有关昭通的书,它们包括学术研究、史料记载,也包括新闻作品和非虚构的文学作品,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您看见昭通的过去和未来。

仰望昭通历史文化的浩瀚星空,不妨从这些书开始,从不同的“路径”走进昭通,从不同的“窗口”观察昭通。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沧海拾遗的背后,是文化脉络的梳理。带着一本书,读懂昭通!

《昭通文物考古论文集》内容涉及昭通历史发展序列、文物考古、文化解读等方面,不仅是文博工作者研究、检索、查考的工具,也是公众了解昭通地方历史文化的学习资料。


“如果没有《西楼文选》,张希鲁基本消失在学术史观察的视野之外;如果没有张希鲁,滇东考古学的早期历史仍然无法打捞;如果没有滇东考古学及与之平行的‘安阳之外’的范例,我们将永远意识不到中国考古学的多元景象和复杂遗产——这一切维系于一本非正式出版物。”2012年第三期《读书》刊发徐坚《未被认可的出版物和考古学》,对昭通学者张希鲁的考古价值和意义进行了论述。

包括《未被认可的出版物和考古学》的37篇论文,还可以领略曹吟葵、张希鲁、邹长铭、陈孝宁等昭通文化大家的学养和文风。

《昭通简史》以时间为经,以历史事实为纬,以平实精练的语言,记载了昭通的地方历史。

全书共七章,依次将远古至先秦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两宋时期、元明时期、清朝时期、民国时期的昭通依次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通过阅读此书,了解耳熟能详的“望帝春心托杜鹃”中“望帝”与昭通的关系,了解两汉时期“朱提银”与“堂狼洗”在中国冶金史上留下的精彩篇章,了解“扎西会议”怎样“改组党中央的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新阶段”等。通读《昭通简史》,可以一窥地处西南一隅的昭通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正是无数个“昭通”组成了整个华夏波澜壮阔的历史,彰显着泱泱大国厚重的文化底蕴和顽强的生命力。

《昭通地名文化》不仅仅介绍昭通地名,跳出地名框架,涉及昭通地方史、民族史、地理特征、方言、传说等各方面。

昭通今日所使用的地名,是无数先民与这块土地血脉相连,融合创造的文化结晶。绥江“野土地”,传说有人用假的土地菩萨像,换了原来庙里的真金土地菩萨,老百姓不认可,遂称之为“野土地”。由于马在过去很长时间都是昭通主要的交通工具,因此诞生了很多带“马”的地名,有“乐马厂”“走马田”“跑马坪”“骡马口”……昭通地名的探源,不仅可以增进我们对地理、历史、民情、风俗、礼仪、宗教等的了解,也可以从地名追溯先人开疆拓土的历史轨迹,缅怀先贤筚路蓝缕,还可为昭通乡土研究提供珍贵史料。

《西风古道:外国人眼中的近代昭通》属于昭通地方史研究的范畴,其选择近代昭通史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借助外国人经过昭通的游记为主要文献,展开一个对昭通近代史研究有异于前人成果的视角。

众所周知,鸦片战争后,外国的传教士、商人、科考队、探险家蜂拥进入中国,其中也包括昭通。基于种种不同目的,他们用与中国人不同的观察、思考和写作习惯记录了在华的所见所闻,还充分利用了当时已有的科技手段,包括出现不久的摄影技术等,留下了早期昭通大量的珍贵图片,展现了清末和民国初年昭通文化、民俗、社会各界人物和地理风景的独特历史画面,极大地弥补了地方史料记载中的不足。

《昭通龙氏家祠》一书集中描述了龙氏家祠的历史原貌、建筑艺术及文化内涵。

龙氏家祠是民国时期云南省主席龙云修建的祭祖家祠,是云南唯一的清末官式建筑群,集祠堂和家宅建筑于一体,为民国时期西南地区民俗建筑的典型代表。2002年7月,龙氏家祠维修保护工作提上日程,至2008年11月竣工,《昭通龙氏家祠》记录了历时6年的修缮过程。

此书不仅是一个修缮过程的叙述,也是对一个时代风云人物的追溯。祖籍四川金阳,出生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炎山乡松乐村的龙云,主政云南18年。其间,龙云组织滇军42万人奔赴抗日第一线,筹集军民所需物资巩固战略后方,建立联结东南亚和川、黔、桂陆空运输网络,并大力发展农业和工业,云南近现代史上经济、教育、文化事业的高光时刻因此出现。

《张观玉》是一本用光影记录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的昭通的摄影集。

昭通地处川、滇、黔三省接合部,自古以来地理位置优越,属于南丝绸之路的要冲。传教士通过五尺道进入昭通,开始有照片记录昭通。张观玉是昭通解放后从事专业摄影第一人,也是《昭通日报》1950年创刊后的首任摄影记者。怀揣着“国家发了相机给我,我应该把昭通各方面当时的情况记录下来、拍摄下来”的责任感,张观玉通过一组组照片记录着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昭通历史,反映了昭通老百姓的澎湃激情和喜怒哀乐,还有一些重大事件,折射着中国重大政治的变迁。翻阅这本摄影集,既是翻阅昭通历史,也是翻阅老一辈摄影人敏锐的眼光、执着的精神以及精湛的技艺。

《昭通端公戏文化》对昭通端公戏的调查和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并在前辈们的基础上稍微进行了一些深入、拓展,是一本基础调查和学术研究相结合的地方书籍。

昭通端公戏是昭通地区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之一,属傩戏的一种。昭通端公戏是民间祭祀仪式和信仰、傩舞、傩乐、傩技、民间文学、民俗等杂糅的文化多元体,展现了民众的思想、情感、意志和审美情趣,也反映了昭通的历史文化、社会生产、自然生态、民族关系等。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是戏剧从宗教祭祀仪式向傩戏、再由傩戏向戏剧发生演变链条的“活化石”,能为学术研究提供弥足珍贵的鲜活材料。通过《昭通端公戏文化》一书,我们可以了解古老的傩戏,感受昭通厚重的地域历史文化和端公戏独特的艺术文化魅力。

《重器之基——巧家县白鹤滩水电站移民纪实》是一部关于金沙江上最大的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移民工作的纪实作品,是一部集中体现金沙江流域绚丽多姿文化的生动画卷。

作品以倒叙的方式,讲述白鹤滩水电站库区移民工作的艰辛历程,涉及水电站建设的历史沿革、移民实物登记、搬迁协议和生产安置协议签订,以及搬迁后移民后续发展等方方面面,体现了移民干部和移民群众服务大国重器的移民精神。

作品详细描写白鹤滩水电站建设过程中,昭通市、巧家县各级领导的顶层设计,基层干群的艰苦付出,老百姓的无私情怀,由此表达“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描绘了大江之侧移民县城的未来美好图景。

《盐津豆沙关》是“发现云南”系列丛书之一,获2023年度“云南十大好书奖”。

五尺道、僰人悬棺、观音阁等景点,都是盐津独特的历史符号和文化意蕴所在。这些历史符号和文化意蕴,经历了无数风云纷乱之后,本就厚重无比,又被作者置于自己热爱乡土山川的激情中熔炼之后,再以理智和辩证的思绪淬炼,于是盐津的人杰地灵、豆沙关的精神喻示,就深深地铭刻在了读者心中。

书中的人文和景致,是这世间的真实存在,而且,我们也和作者一样,是热爱乡土并乐往山水,乐于在自然美景、人文古迹中陶冶性情,那么,不妨择个时机,去盐津亲历作者的发现,去豆沙关发现自己的发现,或许,这才是人生的快意所在!

《跋涉者的足迹》是一部新闻作品集,它不仅是记者从事新闻工作以来的一次阶段性小结,也是昭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的工作呈现。

该书由“纪事篇”“人物篇”“时评篇”和“随笔篇”四个部分90余篇文章组成,约33万字,内容涉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记者围绕全面实施“六大战略”、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采写了一大批有深度、有温度的稿件,这些文字见证了昭通巨变,不少作品还获得了国家、省级新闻奖。

记者是记录时事的历史学家,而历史学家则是记录往事的记者。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多年以后,当你翻阅《跋涉者的足迹》,你依然会看见昭通一个时期蓬勃向前的情景。

作者:刘瑶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单娟   责任编辑:周万琴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单娟
责任编辑:周万琴
标签 >> 阅读昭通 人文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