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4-04-23 10:28彝良县发界街道易地搬迁安置区有搬迁群众5630户2.5万余人,为满足易迁和随迁群众子女上学需求,彝良发界小学于2020年9月开始招生办学。
彝良发界小学现有45个教学班、教师102人,其中党员教师34人;在校学生2198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01人、特殊儿童34人、留守儿童295人。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坚持育德与育心相结合,多措并举促进学生养成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为少年儿童筑一条阳光成长之路。
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彝良发界小学成立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发界小学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对学生情况开展全面摸底,逐一建立特异学生、留守儿童档案420份。同时,高度关注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结合学生日常表现,通过谈心谈话,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倾听学生的心声,做好学生思想和心理疏导等工作。
传承红色基因,以德润心知感恩
学校利用彝良县革命老区这一红色背景,打造了红军长征线路图、红色书吧、红色剪纸楼道、红色班级等红色教育平台,并在开学第一周由每班教师轮流带领本班学生重走“长征路”,边走边讲述长征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将长征精神烙印在学生脑中,让学生们感党恩,珍惜当下,勤奋学习。同时,充分发挥彝良红色文化丰富的优势,集齐罗炳辉将军、刘平楷烈士、时代英雄徐洪刚等讲述英模人物的图片和书籍,精心打造红色书吧。校园走廊的每个书架上都有红色书籍、每个班级的图书角都有红色著作、校园里的美术文化长廊和班级板报都蕴含红色元素。通过“缅怀革命先烈,重走长征路”“中华魂宣讲”“读英雄故事,讲英雄人生”“齐唱红歌出校园”等活动,让红色基因厚植学生心中。正如校长马简巧说:“在发界小学,学生伸手可拿‘红色书’、抬头可看‘红色书’,红色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由。”
开辟德育超市,学生品德速养成
“更难得的是涵养了学生道德品行,不良行为习惯明显转变。”马简巧介绍,发界小学设计了“德育币”,并可在德育超市兑换奖品,通过开展“最美弯腰少年”表彰活动等,引导学生把感恩和文明礼仪等付诸一言一行,融入生活和学习中。从简单的小事做起,为父母洗一次脚、端一杯水、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主动帮助弱小孩子、上课时专心听讲、随手捡拾垃圾等,这些点滴小事,都可让学生得到“德育币”奖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浸润。学生在校主动向老师问好、在家孝敬父母、承担家务,遵规守纪、文明礼让、助人为乐等已逐渐成为学生们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做实健康排查,心理疏导见成效
学校设置了心理咨询室,每学年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查测试,建立重点群体学生档案,心理老师配合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追踪访谈,跟踪问效。同时,对特殊家庭、特殊困难、特殊疾病的学生进行专门心理健康排查,通过学生平时的表现分析“三特”儿童是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如,刚入校的小明同学,性格内向,不与人交流,在家里只与奶奶交流,心理老师和班主任老师及时开展心理疏导,现在该生喜欢读书、喜欢运动、热爱生活,脸上经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学校建设了“阳光小屋”并定期开放,还设立了“知心话”信箱,现已收到“知心话”200余封,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回信率达100%,解答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扰。
加强学习培训,专业水平再提升
学校现有1名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2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为每个班至少配备1名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为不断提升学校教师专业水平,组织了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参加各类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累计线上培训280余人次,线下培训170余人次,其中校外培训80余人次,校内培训全覆盖。培训旨在提升教师开展学生生涯指导、发现并处置心理问题、识别并干预心理危机的能力,着力打造一支会观察、会评估、会谈话、会支持的“四会”心育队伍。
携手家校共育,关心关爱更有力
学校积极与家长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为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学校通过每学期全员家访和QQ、微信等通讯平台,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学校中的表现和需求,共同关注学生的情绪、学习等方面的变化,对学生出现的应激性不良情绪给予积极关注,及时疏导排解。同时,每学期举办1—2次面向家长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家长会等,引导家长管理好自己和孩子的情绪,帮助家长掌握倾听及应答的科学方法,提高家长亲子沟通和教育引导能力。发界小学家访达2300余人次,对学生心理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学生心理压力和焦虑得到了有效缓解。
通过一系列活动,发界小学2023年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结果良好。
通讯员 蒙世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