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接续奋斗 把总书记交办的事情办好丨安居乐业龙头山⑧满山新绿椒香浓

 2024-04-14 14:15  来源:昭通新闻网

龙头山镇高低起伏的山坡上,一棵棵花椒树在阵阵春风中舒展着枝条。站在满山的新绿中,仿佛收获时那浓浓的椒香已经扑鼻而来。

“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近10年来,龙头山镇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党员干部有干劲,群众种植有信心,一步一个脚印,齐心协力大力发展花椒产业。通过“朝夕不负春”的悉心耕耘,加之有强劲的政策扶持和科技支撑,如今,龙头山镇花椒蜚声在外,成为众多商家、酒店等首选的优质产品,花椒产业成了龙头山镇人民群众收入稳定的致富产业。

春天栽下的花椒苗,经过夏秋两季的考验,不错的市场价格让椒农们信心倍增。随着越来越多村民尝试种植花椒,村民对这一产业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激情高涨,从当初试试看变成了个个成了种植能手。

现在,每逢花椒施肥、剪枝、喷药等管护重点时段,村民“赶场”购买最多的是花椒肥料和农药,特别是村里每次集中发放花椒种苗时,村民更是争先恐后地“哄抢”,并第一时间栽到地里;外来技术人员进村指导技术时,大家奔走相告,集体邀请技术员到地里现场指导,一起观摩讨论。

龙头山镇环镇皆山,山势绵延,峰峦叠嶂。漫山遍野绿油油的花椒树,构成了龙头山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面对这样的美景,李有学的脸上却有着一丝丝担忧和渴求。持续的干旱天气,让他担忧花椒的长势,更让他渴求一场春雨的到来。

李有学是鲁甸县琳琅天上种植养殖合作社的负责人,一名投身于花椒产业的青年。

10年前鲁甸发生了6.5级地震,李有学家的房屋被掩埋,父母当时在户外劳作,躲过一劫。苏醒过来的他大声呼救后被人救起,想起地震袭来时在旁边房子里玩耍的弟弟妹妹,他拼命地与赶来救援的武警官兵一道在废墟中徒手刨开泥土瓦砾,弟弟妹妹却不幸罹难。亲人的离世,让李有学一蹶不振,无心学业的他养起了蜂,带着蜂群和心中的伤痛离开了家乡,辗转全国各地,3年时间走过了19个省。

漂泊在外,随着伤痛渐愈,无处安放的“心”与“身”,让李有学想回家乡发展。

外出是经历,回乡是意义。几年间,龙头山镇焕然一新,基础设施、农业产业蓬勃发展。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李有学看到了发展的机遇。春暖花开时节,他先找到镇上领导和干部,与他们交流沟通,谈自己发展花椒产业的想法和对未来美好愿景的设想,镇、村领导和他一拍即合,八宝村正需要像他这样有见识懂运营有经验的管理人才。

“定下决心,说干就干!”李有学快人快语。2019年,拉人头、买树苗、平坡地,李有学的花椒产业扎扎实实蹚开了第一步,琳琅天上种植养殖合作社应运而生,主要从事养蜂、蜂蜜加工和花椒、核桃示范种植及营销。几经摸爬滚打和顽强拼搏,合作社的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社员由起初的5人,发展到后来拥有社员100多人。

即使面对干旱,李有学依然信心满满地说:“接下来要在延伸产业链、运用现代营销方式上发力,在产业融合上探索出一条路子来。”

同样的灾难境遇,一样萌发前行力量,定格的是眼前绽放的笑脸。“我家采摘了的新鲜花椒,都是卖给合作社的,一手交货、一手交钱,当场兑现,不出村就能把产品卖出去了,既节省时间和精力,又不用担心压价。”靠种植花椒供养出两个大学生的丁忠文说。

一个产业的发展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保持战略定力,找准科学路径,久久为功,切实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下去,花椒产业发展尤是如此。龙头山镇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种植花椒、核桃,种植花椒是群众的重要经济来源,镇党委、镇政府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大力发展花椒种植产业,花椒种植面积从2014年的2.8万亩增加到8.4万亩,年产量从2014年的1850吨增加到5440吨,年产值从2014年的1.8亿元增加到3.4亿元。

不仅是龙头山镇,鲁甸县适宜种植花椒的地方都在大力发展花椒产业。

为进一步拉长花椒产业链,提升花椒产品附加值,牢记嘱托把花椒产业发展成稳定的致富产业,鲁甸县先后引进培育了大成、鑫辉等花椒产品深加工企业,通过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扩宽生产领域、拉长产业链、加大包装营销力度等方式,成功打造了“鲁甸青花椒”“三川半”等花椒产业知名品牌,推出了花椒精油、青花椒沐浴露、洗发水等精深加工产品。同时,还充分利用花椒林下资源,建成“椒林鸡”养殖基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阳光消融悲伤,大地涌出新绿。鲁甸县委、县政府带领勤劳的人民群众,牢记嘱托,接续奋斗,迎着美好生活大步前行。

昭通日报记者:秦勇 莫娟  文/图

校对:胡远松

值班编审:马永孝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永孝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单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