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重庆晨报
2024-04-11 18:05原标题:虫子小“蜱”气大
天气暖和起来,各种飞虫都活跃起来了,尤其是每年“惹祸”的蜱虫,近日,就有不少人在郊游时被蜱虫叮咬后到医院救治。重庆的小伙伴出门踏青游玩时,一定要注意做好防护,不要被它叮咬。
蜱虫开始活跃户外踏青请注意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皮肤科门诊收治一例蜱虫叮咬病例。患者周先生(化姓)到山里踏青,回家后感觉右腿腿肚子外侧发痒,仔细一看,皮肤上有个小黑点,有头有爪子,还在微微动弹。他试着用镊子拔,却怎样都拔不下来,这才赶到医院处理。
“幸亏患者没有自己直接拔掉虫子!”医生介绍,叮咬周先生的是蜱虫,叮咬人体后,会将口器深深扎根到皮肤里吸血,同时传播病原体,可能引发出血热、森林脑炎、莱姆病等疾病。
蜱虫喜潮湿吸血后能变大上百倍
蜱虫,俗称壁虱、草扒子、狗豆子,属于寄蛾目、蜱总科,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蜱虫喜欢潮湿的环境,气温升高,每年春季蜱虫便开始活跃。它们一般垫伏在草丛、植物或牲畜皮毛之间,也会侵袭人体,像蚊子一样吸血,但致死率比蚊子高出很多。未吸血时蜱虫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芝麻粒至绿豆大小,吸完血之后它能变大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蜱虫嗅觉敏锐,对汗液、二氧化碳很敏感,当与宿主相近15米时就会被感知,一旦接触立即攀爬到宿主身上,会去寻找皮肤相对较薄、不易被搔动的区域进行吸血,如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阴部和腹股沟等。
蜱虫爱吸血可传播多种疾病
蜱虫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可以传播多种疾病。被蜱虫叮咬后,蜱虫的唾液会引起局部充血、水肿、出血及角质层变厚。如存在虫媒传染病感染,可能还会出现高热、头痛、呕吐、腹泻等症状,很多人会误以为是感冒发烧,结果耽误治疗。
如果被携带新型布尼亚病毒的蜱虫叮咬,可能会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以发热、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因多器官衰竭死亡。新型布尼亚病毒又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也叫“蜱咬热”“蜱虫病”,每年4月至10月多发,以青壮年居多。主要通过携带该病毒的蜱虫叮咬传播。
发现蜱虫叮咬千万别硬拔
蜱虫这么凶猛,发现后到底要怎么办?注意:不能拍!不能硬拔!更不要“暴力”拍打。因为被蜱虫叮咬后如果“硬拔”,容易让蜱虫的口器和头部残留在体内,导致病原体感染;如果“硬拔”时不慎捏破蜱虫,接触到蜱虫体液的部位也可能感染病毒。
正确的做法是:先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再用小镊子贴近皮肤的位置轻轻夹住蜱虫头部,垂直皮肤方向把蜱虫拉出,随后用碘酒或酒精消毒被叮咬的部位。
如何预防蜱虫叮咬
1.野外活动前,可在衣服上喷洒驱虫药。
2.外出活动时,穿浅色宽松的长衣及长裤,束紧袖口、领口及裤脚,预防蜱虫叮咬。
3.外出携带宠物时,特别是在草坪或郊外等地遛狗时要注意,宠物身上是否会有蜱虫。要及时对宠物进行清洁,避免把蜱虫带回家,从而受到叮咬。
4.野外游玩回家后要及时检查身体或衣服上是否有蜱虫附着。
5.用烘烤或暴晒的方法可以除掉衣物上可能存在的虫卵。
医生提醒小伙伴们,被蜱虫叮咬后,如果出现发热、乏力、头疼等身体不适,要尽快就医,告诉医生被蜱叮咬的情况,叮咬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来源:重庆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