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昭通 | 人的文章①以人兴业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昭通市增进民生福祉做好“人”文章

 2024-06-22 12:10  来源:昭通新闻网

打包、装箱、封箱……在巴食川珍农业发展(彝良)有限公司的生产流水线上,周启荣动作娴熟。伴随机器高速运转,多种口味的鲜食笋被加工完成。

说到这份工作,她发自肺腑地点赞:“我上个月拿到了7000元,从家里过来上班只要5分钟。”家住彝良发界安置区的搬迁群众周启荣没想到,在家门口可以领这么高的工资。

群众增收有路子、过上好日子,这是昭通市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抓实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才优先发展等民生实事的缩影。

“民,乃城之本也,人心往之,城必兴焉。”这是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城市发展的根本支撑。

2023年,昭通市创新实施提升衔接资金使用效益“十二条措施”和“昭通惠民保”,完成农危改和农房抗震改造2.5万户,“三类对象”风险消除率达71.6%;人均纯收入8500元以下且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实现动态清零;成功打造12个乡村振兴示范点,累计建成43个农旅融合示范村庄,彝良“云中苗寨”被国家乡村振兴局誉为“脱贫巩固的典范、乡村振兴的示范”。

在时间的轴线上,昭通有几个数据在不断更新——2021年,昭通全市脱贫人口和“三类对象”人均纯收入11438元,增幅15.53%;2022年,昭通全市脱贫人口和“三类对象”人均纯收入13233元,增幅15.69%;2023年,昭通全市脱贫户和“三类对象”人均纯收入15465元,同比增长16.8%,增速排名全省第一……

2024年2月15日,当人们都还沉浸在春节的欢乐之中,在镇雄县高铁站,556名务工人员已经在等候发车,他们要搭乘今年的第一列务工专列返岗。

昭通是劳动力输出大市,外出务工一直是群众增收的主要途径,昭通人凭着吃苦耐劳的品质成为了企业青睐的对象。在昭通人社局“局长直播带岗”直播间,时常上演“企业抢人大战”。

近年来,昭通坚持“外输”和“内转”并重,按照有组织、有技能、有品牌、有服务“四有”思路,抓实稳岗留工、信息摸排、岗位推送、集中输出、技能培训、服务保障等环节,在扎实抓好外出务工稳岗就业的同时,统筹抓好就近就业,确保群众高质量充分就业。昭通市常年转移就业260万人以上,年务工总收入超800亿元,就业率达86.9%。

对于跨越发展中的昭通而言,除了抓实就业增收,还要引凤筑巢,高筑“招贤台”,打造“强磁场”。只有人才愿意来、留得住,产业发展才有根基,城市发展才有保障。

2023年12月21日,市委、市政府举行“兴昭惠才卡”发放仪式,550名各类人才喜领“兴昭惠才卡”。这是对人才的关怀与肯定,也是对人才的鞭策和鼓励。

“入住人才小区,服务周到热情,为来昭通干事创业解决后顾之忧,体现了昭通市对人才工作的重视。”来自省农科院的李隆伟博士夸赞道。

良好的环境是吸引人才的“强磁场”,是汇集人才的“聚宝盆”。昭通一直把“党管人才”摆在突出位置,引培并举,聚才聚智,先后出台了《昭通市“兴昭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兴昭惠才卡”实施细则(试行)》等,健全人才服务保障体系,落实高层次人才医疗保障、子女入学、家属就业、落户等服务保障工作。健全完善市委联系专家制度,对引进的各类人才、团队给予经费支持。深入实施“归雁兴昭”行动回引优秀人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让广大人才在昭通安身、安心、安业。截至目前,全市引进各类人才7412人,其中博士199人、硕士811人。

一个高层次的领军人才可以凝聚一支团队、兴旺一个企业、带动一方产业。昭通高原特色农业、绿色能源、绿色硅铝、磷基及新能源电池材料、现代服务业“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在人才集聚效应的作用下,由蓝图变为现实……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谭光吉 /文

海报设计:黄山敏

图片来源于昭通市融媒体中心图视库

校对:胡远松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谭光吉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谭光吉
责任编辑:谭泽涛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