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网络中国节•清明丨清明是什么

 2024-04-04 15:24  来源:云新闻

四月,莺飞草长。随着细雨纷纷的诗句,清明如约而至。

清明,是味道

从气味的体验上来说,清明是复杂的,人间最美四月天,空气中似乎充满了清新,风吹过时,是落英缤纷的味道;山林之间,是草木勃发的气息。而在儿时的记忆中,在这些味道之外,还有萦绕而来的烟火味。

清明第一重要的事,就是扫墓祭祖,扛上锄头,去除杂草、培上新土。肉酒果茶摆毕,化去金银纸钱,青烟袅袅,带去对逝去亲人的思念:我想你了,你好吗?我们很好,勿念。

一轮仪式作罢,或回程、或就在山林间野炊一餐,可寒食,亦可炊锅热火朝天,吃的时候还要呼唤逝去的先人一起,一切仿佛与昨天一样。

回程路上,不管阳光明媚还是细雨悠然,山还是山、水还是水,脚步却变得轻盈,仿佛得到了祝福,事事都变得清明。

清明节前后的火烧花 勐腊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清明,是信仰

千百年来,仪式在变,哪怕没了烟火味、换成一捧鲜花,不变的,是信仰。

网络上常有声音讨论,中国人到底有没有信仰。答案是毋庸置疑的,中国人当然有信仰,而且很坚定。

中国人的信,是信美好。就像是一种自我暗示,万事如意,不管拜的是哪路神仙,实用至上,承诺间乃至有些像生意往来,如果不灵,下次就换一个“供应商”。而对逝去亲人的嘱托里,最后也多半免不了安排一下,别忘了保佑我们。没人说得清这个习惯到底是什么时候有的,就这么一代代传下来了,从黄河之滨的中原,到天涯海角、到高山峻岭。

有人说,这是信自己的先人。其实,中国人的信,是信自己。

季春时节,满眼望去都是希望,我们选择相信美好,相信未来能结出善果。相信在努力过后,一切的安排不会辜负任何一个人。很难说,在这种暗示之后,我们在面对选择的时候,会不会更主动一些,但正是那些记忆深处,先辈曾留给我们印象的过人之处,激励着我们,面对未知,更有勇气,迈出坚定的第一步。

杨峥 摄

清明,是温暖

网上有一个讨论热度很高的话题,为什么烈士陵园总是让人感觉暖洋洋的。在一个个回答之中,总能找到一个相同的主题——凛然正气。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为国捐躯的英烈从未远去,他们的名字,我们从未忘记。

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英烈的名字出现在眼前,那些曾被文字叙述、被照片定格、被影像记录,乃至被影视重现的画面,在脑海中浮现,胸怀激荡间,正气自凛然。

其实,如果要回答前面的那个问题,为什么烈士陵园总是让人感觉暖洋洋的,答案是,如果感到了暖洋洋,那就是你心中的正气。因为,这是我们这个民族与国家的精神高地。

杨峥 摄

清明,是怀念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里,值得我们记住的人很多,在新中国的奋斗历程中,值得我们缅怀的人很多,他们有的赫赫有名,有的默默无名。

清明,就是一次集中怀念。

每年的4月1日,有人到王伟烈士墓前祭扫,都会发现摆满了各类模型或照片。23年来,每当这个熟悉的名字出现在新闻里,就像是一种提醒,又过了一年、又要到清明了。23年来,烈士墓前的装备模型,也越来越先进,总有人在我们知道或不知道的地方,默默耕耘。就在去年,王伟烈士曾魂牵梦萦并描绘在画卷里的弹射型航空母舰,也已下水。

英雄,当含笑九泉。

发生在新世纪初的撞机事件,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它唤醒了镌刻在我们这个民族灵魂深处的不屈不挠。

这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回望时不难发现,当时若没有王伟,也会有李伟、陈伟。

再把目光沿着时间长河上溯,还是必然。三千年前,渭水之滨的《诗经·秦风·无衣》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所吟唱的袍泽之情,我们心有戚戚;两千年前,西汉名将霍去病封狼居胥的豪迈,我们与有荣焉;一千年前,南宋统帅岳飞在风波亭的屈辱,我们感同身受;五百年前,明朝名臣于谦在北京城下的力挽狂澜,令人心驰神往……百余年来,这样的往事不胜枚举。

抉择时刻,我们从来不缺少站出来的人,这些往事,我们都记得,不仅自己记得,还要告诉儿孙,这还不够,还要写下来,传下去。

于是,在经卷文字、唐诗宋词的传承里,在文明的代际传递里,清明,成了我们连接古今的一条纽带,古人远去、先人逝去,却留下了不灭的精神。

在每一个山花将尽的四月,我们拾掇心情,从记忆里找寻出这些精神之光,这些推动着我们一步步走来的一次次闪光,照亮了文明的璀璨星河。

这闪光,也必将照亮我们继续前行的道路。

来源:云新闻

值班编审:马永孝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周万琴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永孝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周万琴
标签 >> 清明 中国节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