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南日报
2024-04-03 10:3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到多次赴学校考察和师生交流谈心,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思政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办好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生态新格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需“因势利导”精心设计选题、“因情施策”整合多方资源、“因人而异”加强师生互动,以期提升实践育人成效。
因势利导,精心设计选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选题应顺“势”(形势、态势、趋势)而为。首先,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洞悉国内国际发展大势,把握“两个大局”中的“时”与“势”。思政课实践教学选题应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如乡村振兴、新质生产力、提升全民数字素养等,帮助大学生立鸿鹄之志、做奋斗者。其次,在“大思政课”理念下,思政课实践教学选题须顺应思政教育的发展态势,主动参与构建全环境立德树人的“生态圈”和“大格局”。再次,充分考虑大学生群体的成长趋势。一方面,大学生各项生理机能趋于峰值、认知能力随之达到鼎盛,他们会产生一种渐成思想,即问题答案正确与否取决于具体情境,探寻真相是一个持续的进程。因此,提供丰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课题,有助于大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另一方面,正如《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所述,当代大学生“生逢盛世、共享机遇”“素质过硬、全面发展”“勇挑重担、堪当大任”,未来将“胸怀世界、展现担当”,思政课教师在选题时,应致力于塑造大学生积极向上且受益终生的价值体系。
因情施策,整合多方资源。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素材、场地、方法技术的选用须因地制宜、因“情”(省情、校情、学情)施策。第一,云南省各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应积极服务于“三个定位”,从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等方面挖掘素材。第二,思政课教师依据所在高校的历史沿革、发展成就和未来规划,选择恰当的实践场地和实践方法。第三,思政课教师充分考虑大学生所学专业的特色,区分文理科学生的长项和不足,据此选择适当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因情施策,还需要思政课教师主动了解学校教务部门、校团委和学工部门对大学生的要求,关注校内各行政管理部门发布的活动公告,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返家乡”、学生社团活动等,用“大视野”拓展“小课堂”,让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能对接更多的资源和平台,促进教育合力的不断增强。此外,思政课教师还可结合纪念日、节假日布置相关实践课题。譬如,在防空警报日安排学生重温汪曾祺先生的《跑警报》、在西南联大往事中学习先生风骨,提示学生们勿忘国耻、吾辈当自强。再如,中秋国庆长假期间,让学生“关注央媒、感悟家国情怀”,借助官方融媒体之力,在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举国同庆氛围中,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
因人而异,加强师生互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离不开温暖的生生交流和师生互动,少不了因人(教师和学生)而异、因材施教。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每位高校思政课教师均有独特的性格特点、求学经历、研究专长、教学风格等,在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时,教师应充分扬己之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引领,以增加实践教学的含金量。如果思政课教师想在自己并不擅长而又非常重要的领域开展实践教学,那就应当培养自己的新兴趣,向能者求教、虚心学习,提升自己在新领域的能力和水平。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每位大学生的多元智能结构、学习习惯、个性特征等不尽相同,思政课教师应当在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顾及学生的多元智能,采用“规定+自选”的方式提供选题,允许“独立+合作”,鼓励多样的作业呈现方式。例如,学生可以自主决定是提交方案设计、实践报告、论文还是呈现创意图片、海报、vlog、进行现场答辩等。事实上,思政课教师让渡实践教学的部分决定权,既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大学生为自己的成长负责,也能促使他们内心产生自尊感、自豪感、愉悦感,使之更能用心对待、认真完成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如此,思政课教师还应尽可能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共性需求和个性需要,在教学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为学生当众阐述观点提供机会,对学生的实践作业进行正向反馈。
来源:云南日报
作者:沈楠 单位: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