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2024-04-01 19:402024年4月1日 《中国组织人事报》第五版刊发稿件《云南绥江县鲢鱼村——昔日石滩滩 今朝李子园》
一半紫红、一半翠绿,一颗颗“甜、脆、香”的“半边红”李作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成了鲢鱼村产业发展的金字招牌。
“粮食种下去,都是‘看天吃饭’,村民生活异常艰难。”地处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新滩镇的鲢鱼村,曾经因背靠断头山,常年干旱缺水,土地贫瘠多石,成了名副其实的“石滩滩”,贫穷的代名词。
穷则思变,为改变当地群众增收困难的现状,2016年,鲢鱼村党总支带领党员群众多方考察研究,最终决定由村集体公司牵头,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劳务收入”“生产要素入股固定分红+二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在村民散种“半边红”李的基础上,变小、散、弱为抱团致富,通过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半边红”李,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让昔日的“石滩滩”因“李”而美、因“李”而富,鲢鱼村也获得了全省“一村一品”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阳春三月,正处于李子盛花期,及时开展病虫害防治和肥水管理是确保稳产增产的关键。“这个不带叶的花叫纯花芽,纯花芽结的果才是好果,所以带叶片的花可以疏除一些,留出更多的养分来供养纯花芽……”在鲢鱼村大沙片区的果园里,果农们正在上一堂施肥疏花的“实操课”,现场传授管护经验的是致富带头人许兴武。
产业要发展,还得龙头带。据了解,许兴武原来只是一名背井离乡的农民工,在村党总支的号召下,回乡成立了绥江县兄弟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将闲散土地资源整合起来,带动80多户群众抱团发展绿色产业,种植“半边红”李达1000余亩。2023年,在许兴武及其合作社的带领下,入社农户实现户均增收1万余元,村民的钱包也随之鼓了起来。
在村党总支号召下,20余名像许兴武一样的致富能手,组建“护‘李’花开”技术服务队,采取1名致富能手结对多户种植大户,帮带多名群众的发展模式,定期开设田间小课堂,把农技培训送到田间地头、果园一线,推动整村“半边红”李产业实现含技量和含金量的双提升。
产业规模有了,如何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鲢鱼村坚持以党支部为单位,由村党总支书记动员、驻村第一书记号召、支部书记组织召开“书记院坝议事会”,共同商议鲢鱼村的发展出路,大家你一言我一句,最终达成发展共识,决定利用李花似雪的独特美景发展“花间经济”。
“新增网红打卡点,打造了绥李吃、绥李意、绥李乐3条街供游客游玩。”鲢鱼村党总支书记胡红艳介绍,今年绥江县“浪漫金沙 诗意绥江”第二届李白花开节在鲢鱼村举办,现场除了文艺表演,还有“投桃报李”等10余种趣味活动,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前往鲢鱼村赏花游玩、拍照打卡。短短一周的时间,当地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余万元。
山货变俏货,电商搭起致富路。鲢鱼村党总支在引领群众发展产业的同时,还积极带领大家通过电商拓展李子销路。
“我们的‘半边红’李脆甜脱骨口感好,口口香甜好滋味,产地直销,现摘现发,欢迎购买品尝……”每年7月,绥江县“半边红”李开始集中上市,鲢鱼村采取“党建+电商+产业”模式,组织开展“带货直播、代言家乡”等活动,推动党员、网络主播、业务骨干在产业链上挑重担、扛重责,将“手机变新农具、直播变新农活、主播变新农人、网络变新农田”,打通线上销售快车道,拉动云端销量,切实助农增收。
在党总支引领下,鲢鱼村种植半边红李6800多亩,今年预计产值5200万元、户均增收5.6万元,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100万余元;2022年成功创建为“云岭先锋红旗党支部”……如今的鲢鱼村,产业更旺了,群众更富了,日子更红火了,昔日的“断头山”“石滩滩”,呈现出一幅业兴路畅、水清山绿、人和景美的秀丽画卷。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