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接续奋斗 把总书记交办的事情办好丨安居乐业龙头山③铭记历史向未来 感恩奋进向前行

 2024-03-30 17:06  来源:昭通新闻网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看向未来。

2017年11月,为纪念2014年8月3日鲁甸6.5级地震而设计建造的纪念馆,在当时地震的震中龙头山镇建成。如今,鲁甸地震纪念馆通过场景复原、声像解说、图片以及或悲伤、或激昂,或坚硬、或柔软的故事……已无数次静静地带着参观的人们,回到那个历史时刻,感知自然灾害的残酷无情;穿越时光,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感受党中央、国务院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关怀;见证龙头山镇人民在昭通市委、市政府等各级各部门的领导下,牢记嘱托,勤奋努力重建美好家园,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追求幸福生活的历程。

纪念馆祈福屏幕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3月21日,已有91万游客来到纪念馆,寄托哀思,感恩奋进。鲁甸地震纪念馆,正在成为记录和展示“鲁甸崛起”的丰碑。

“龙头山一片欣欣向荣,群众生活越来越好”

在鲁甸地震纪念馆里,讲解员李朝惠正在介绍2014年鲁甸地震发生时的场景。

对于龙头山人民群众来说,“8·03”是一个永远难忘的日子,它带给人们旷日持久的悲恸,也带给人们久久无法忘怀的感动。地震发生后,铭记灾难,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建设美好生活,成了他们生活的主旋律。

李朝惠是在2018年成为鲁甸地震纪念馆的解说员的,这也是她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份工作。“当时我怀孕8个月,家人用双手刨了3个多小时才把我救出。”李朝惠讲述着自己的经历,如今她已经是2个孩子的母亲。

李朝惠刚开始在纪念馆当解说员的时候,非常不适应,常常在第一个展厅讲解地震情况时,就痛彻心扉、悲泣哽咽,无法继续讲解下去。后来,她忍着悲痛慢慢适应,加之亲眼目睹龙头山镇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李朝惠逐渐走出了伤痛阴影,成为了一名成熟的解说员。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纪念馆,大家听着我的讲述,和我一同感动,一同共情,我感觉自己并不孤单。”李朝惠说,现在当地群众会到纪念馆处摆放菊花,他们在寄托哀思的同时也在铭记历史。

在鲁甸地震纪念馆第四个展厅“党的关怀”篇章,记录了鲁甸6.5级地震发生时党和国家不放弃每一个生命的感人画面和深厚的大国责任。“这是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的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李朝惠称,每次讲解到这里,都有一种深深的感动和自豪涌上心头。

“2015年1月19日,总书记来看望了我们的灾区干部群众。他走进每家每户的帐篷亲切地问候到,你们有没有一口热饭吃,孩子能不能上学,老人生病了能不能得到治疗。”李朝惠一边讲解一边感触地说,她最想告诉大家的是如今龙头山的巨大变化。

“现在大家日子都好了,生活充满了阳光和希望!”李朝惠说,把人民群众的期盼变为现实是非常不容易的,没有党和国家对龙头山的关心支持,没有各级党委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带着大家干,就不可能有龙头山欣欣向荣的今天。

李朝惠没有很高的学历,成为解说员之前从事卖衣服的工作。对这份讲好鲁甸6.5级地震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故事传递好抗震救灾精神的工作,李朝惠很执着和热爱。李朝惠说,从“畏惧”靠近到热切“弘扬”,她就想尽绵薄之力让大家铭记总书记的关怀,感恩党的伟大。

“我要把名额留给需要的人”

“乔迁道喜乐住新家园 大难逢生不忘共产党”,这是谢维礼搬新家时贴在自家门上的心里话。随着李朝惠的讲解,有关一位老人在地震中失去家人、失去生活信心,后来又重拾生活希望的故事,吸引住了大家的目光。

这位老人名叫谢维礼,如今已73岁。他中年丧偶,两个女儿远嫁四川。地震发生时正是龙头山采摘花椒的季节,谢维礼的两个女儿带着四个外孙回家帮老人采摘花椒,不幸的是两个女儿、四个外孙全部在地震中遇难。地震让老人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是党和政府、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帮助老人在老宅基地建起了新房搬进了新家,帮助老人重拾信心渐渐走出了生活的阴影。

搬进新家后,谢维礼的一个举动让人们对他肃然起敬。

“我目前生活已经没有问题,我要把名额留给需要的人。”2017年,谢维礼主动提出不再享受扶贫政策,正式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谢维礼这三个字仅仅是一位老人的名字,今天,谢维礼这三个字代表着感恩、乐观、坚强。

在龙头山,不只是物质基础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的精神面貌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在鲁甸地震纪念馆可以清楚地看到龙头山镇震前震后的对比。2014年,震后的龙头山镇一片废墟、满目疮痍,到处是断壁残垣,是大地留下的触目惊心的“伤疤”。走在阳春三月龙头山镇集镇宽敞的大道上,绿柳依依、微风拂面。映入眼帘的是崭新的楼房,洁净的道路,休闲散步的人群……到处展示着新面貌新气象。

3月21日,参观完鲁甸地震纪念馆走在龙头山集镇的大道上,一位名叫胡建的大爷告诉我们到了龙头山可以去参观鲁甸地震纪念馆、朱提银文化馆,可以搭摩托车去轿顶山看风景……阳光明媚,大道宽敞,乡村客运车不时驶过,大爷拘谨又热情的声音,随着三月的春风吹进人心里,暖暖的。

凝聚感恩奋进团结奋斗强大动力

鲁甸地震纪念馆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地震的惨烈,正视灾难的无情,感悟人性的温暖,感受祖国的强大,铭记总书记的关怀,感恩党的伟大,自强不息、持续奋斗。

它的存在,无疑是当地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赓续传承好这笔精神财富,让人民群众继续更好地感悟大国领导人的为民情怀,让地震后留下的创伤时刻提醒人们铭记关怀、感恩奋进,成为接续奋进必须答好的考题。

2018年5月鲁甸地震纪念馆被评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现场教学基地,12月被中共鲁甸县委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越来越多的参观、教学活动在纪念馆内举行。

“以前聚焦在讲好纪念馆各个篇章的故事,以后会在此基础上,向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发力。”李朝惠说。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学员们深刻领悟扎实开展好此次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把主题教育激发出来的信心、干劲和力量,转化为感恩奋进、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2023年9月18日至21日,昭通市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读书班期间,学员们来到鲁甸县地震纪念馆和地震遗址公园开展现场教学。学员们认真聆听关于鲁甸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故事,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观看了视频《党的关怀》。

憧憬未来,接续奋斗。带着我们参观的龙头山镇干部表示,龙头山镇将依托朱提文化资源和“一园三馆”,大力传承弘扬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精神,打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的特色牌,推进3A级旅游集镇巩固提质,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把总书记交办的事办好,持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过上好日子。

昭通日报记者:秦勇 苏秀  文/图

校对:胡远松

值班编审:秦勇    审核:谭光吉   责任编辑:周万琴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秦勇
审  核:谭光吉
责任编辑:周万琴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