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4-03-29 10:242023年国庆长假,我赴秋城昭通访友,蒙友人引领,幸得观瞻龙氏家祠。走进油漆斑驳的大门,无声的门窗和廊柱在风起云涌、月落日出之间低语着百年前的往事。拂去岁月灰尘,民国时期发生在云南的那些扣人心弦的故事仿佛又在眼前一幕幕再现……
通讯员 陈忠平 摄
龙氏家祠是民国时期云南省主席龙云祭祖的祠堂,坐落于昭通市城南7公里的绿荫塘,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历经近百年的风雨。兴建祠堂本是儒家传统,可龙云却是地道的彝族人,他修建龙氏家祠,是想通过对义和孝的诠释,唤起家族的荣誉感、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使家祠成为家族的精神家园。龙氏家祠既有中国传统庙堂的严肃,又有城市园林的雅致,还有欧洲建筑的情调,以及彝族古堡式庄园的文化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
(一)
龙氏家祠包括祠堂和宅院两大建筑群,并有门楼、粮仓、月牙池、花园、碉楼、网球场、城墙、护城河等附属设施。祠堂外是护城河和坚固的城墙,护城河种有荷花,河水清澈灵动。祠堂坐南向北,一进三院构成四合五天井,由照壁、券门、过厅、两厢、正殿组合。宅院由正堂、两厢、倒座、碉楼组成宏大的建筑群,气势恢宏又雅致清静。整个家祠中西合璧、功能齐备,内部设施完善。精美的木雕结构、匠心独具的石刻工艺,让人叹为观止。
首先来到祠堂西大门,高大的门楼映入眼帘,歇山顶、盖青瓦。大门采用法国科林斯式样建筑风格,外观华丽庄重,门廊高大,须弥座台上设石望柱及门柱支撑门庭,柱子独立对称,门框受力均衡,两侧立柱上各有一个装饰攒尖,砖砌弧形门外部用白膏拉浆粉饰,并做有彩塑花卉叶片。大门分东西门,门头均有石横匾,书有“源远”与“流长”字样,朱红色的大门上装有传统的狮兽头门环。大门里面皆为中国传统的门式样,檐口雕有龙凤,柱头悬空,串架榫卯紧扣,两扇红漆大门上安有中式的门闩,两侧中部还有顶门的石榫。前院高大的三叠水式照壁,讲究的是不露风水,保家族“福禄吉祥”,寓意里面的财气和福气不外泄,隐喻龙氏对外不显山露水,而财源不外流。照壁中央嵌有三块大理石山水石屏,照壁四角翘有兽吻,脊上镂空的石镏宝顶用青花瓷器碎片贴饰,檐上的“天菩萨”豁达且笑容可掬,最具彝族的代表性。
二进院内左右两边厢房紧接过厅,院中楼台轩坊榭,庭院紧凑精巧。天井内走廊相连,见方青石铺地,有衙署的建筑格局。正面殿堂悬挂陈荣昌书写的“龙氏家祠”大匾,门窗上雕龙刻凤,做工细腻,彩绘山水,花鸟人物栩栩如生,琳琅满目。过厅前雕有“五龙捧圣”石刻,工艺极为精湛。
三进院是正殿,单檐歇山顶、琉璃瓦屋面、正脊塑青瓷镶嵌“双龙戏珠”造型,内顶遍雕井口天花,均为云龙翻腾图案,色彩华丽鲜艳。木雕、石雕多为高浮雕、透雕和镂空雕,或为龙凤呈祥,或为人物故事,或为瑞兽芝草。造型各异,生动传神,寄寓富贵、吉祥、平安。雕梁画栋,木漆镏金,富丽堂皇,美轮美奂。殿前石砌月台,饰栏板望柱,置有名人题写匾额楹联,殿内供奉龙氏祖先牌位。
祠堂东侧另有一个四合五天井的院落,高墙回护,东西角各有一座碉楼。院内正房、倒座、东西厢房均为一楼一底,建筑仿传统民居,但装修极为考究,舒适安静,典雅精致。
(二)
在云南,祠堂比比皆是,但龙氏家祠的建筑设计却十分精妙,并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其修建历史算不上久远,但建筑魅力却经久不衰。正殿和宅院构成一个“龙”首图案,前面的乡间小路为“龙须”,正殿后面的道路是“龙身”;殿内各处均有形态各异的“龙”在翻腾辗转,团团紫气东升。龙氏家祠内建筑为中轴对称结构,两侧排列整齐,各建筑间有天井相隔,错落有致、疏密得当,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特点又兼具民族元素。主体建筑为砖、石、木结构,廊顶为抬梁穿斗式结构,装木卷顶棚,清水墙壁勾白,古朴庄重。整个家祠梁枋交错,屋脊纵横,既典雅华丽,又相互包容,博采众长,将中西文化、民族的精髓与孝文化有机结合,多元文化在龙氏家祠得到充分展示。
龙氏家祠的建筑风格具南方之灵秀。清水墙勾勒出线条,穿枋雕龙刻凤,琴棋书画、福禄寿禧、花鸟鱼虫图案随处可见。挂落多为精美的双层镂空木雕,雕刻技艺娴熟,布局错落有致。图案有“松鹤长青、延年益寿”之意,鹤称百羽之宗,松为百木之长,长青不老。正因有这样浓重的历史内涵,龙氏家祠才散发着迷人的光彩。除土建之外,石础、木作、油饰、彩绘等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石础造型各异,石刻工艺匠心独具。御阶台前“五龙”石雕,龙头气宇轩昂,吞云吐雾,灵动身躯潜伏于波涛之中蓄势待发,四只龙爪彰显搏击长空的力量。
龙氏家祠的文化气息无处不在。祠堂内的牌匾与时代密切联系,正殿悬挂“封鲊丸熊” 牌匾,“封鲊”取意《列女传》中的典故,“丸熊”取意《新唐书·柳仲郢传》中的典故。“封鲊丸熊”意为母亲是教子有方的典范。“遗德孔长”由胡汉民题写,赞许龙太夫人善德,如古时孔子大德,希望龙太夫人生前良好的德行品格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百世流芳。“锡类垂型”由袁嘉谷书写,语出《诗经》,意为龙太夫人生前美好的品德惠及桑梓,代代相传,永远被称颂,为后人学习之典范。“燕天昌后”由陈荣昌题写,意为安和慈祥的龙太夫人,请放心,您的后辈已昌盛发达。这些牌匾化用古典名句,引经据典,哲理性很强,皆通过比拟赞颂龙云母亲守节数十年,贤德安谧、深谋远虑、识大体顾大局、教子有方的品德。龙氏家祠里种有松柏和槐树等,取其“槐荫子孙、万代长青”之意。桂花树历经百年风霜,依然枝繁叶茂,花香十里。
龙氏家祠体现出浓厚的宗教气息。在高大宽阔的正殿,歇山顶式建筑的屋脊上,除了有“二龙戏珠”之外,还塑有八仙云聚,众八仙腾云驾雾,神采奕奕。过厅的檐板上绘满佛教罗汉,佛祖达摩静观世态,温文尔雅、超凡脱俗,求得圆满的彩绘。两者相对,既不冲突,又相互弥补,相得益彰。龙氏家祠中的尊者牌位与彝族祖先同等重要,正殿中间供奉祖宗牌位,左边供奉龙云父母亲牌位,右边供奉彝族祖先牌位。既具汉文化,亦有彝族情结,两种文化得以融合。
(三)
云南虽偏居西南,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护国运动、抗日战争、和平解放,龙云见证了那段历史风云。龙氏家祠里的一梁一栋、一草一木,都讲述着那段往事。龙云,金沙江边的彝族汉子,从巍巍群山走出来,用他的脚在彩云之南的红土地上。大海龙起,高岗凤鸣,一大批滇东北汉子,在他的带领下,在风云际会中,成为云南军界、政界的耀眼明星。
在那波诡云谲的时代,龙云主政云南,始终以国家大局为重,对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实行一系列整顿和改革,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效,被称为“云南王”。他对东南亚各国亦采取开放政策,使云南成为抗战时期的坚定后方。在国家和民族最危急的时刻,龙云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概和英雄主义精神可歌可泣,令人敬仰。抗战爆发前,他未雨绸缪,组织云南人民,每天出动10余万人,8个月修通近千公里的滇缅公路,打通抗日国际通道,成为抗日战场重要的物资补给线,被视为战争史和建筑史上的奇迹,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在滇越铁路断绝后,滇缅公路一度成为中国抗战时期唯一的陆上国际交通线。“七七事变”爆发后,龙云坚定抗日,倾全滇之师出征,血战台儿庄,打得日寇闻风丧胆,打出了军威和国威。8年抗战,云南先后派出20多万人,经历20余个战役。
龙云平生几经坎坷磨难,为云南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令人钦佩。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云南昭通、曲靖地区,龙云不仅将红军“礼送出滇”,还故意派出卡车被俘,附赠白药、军用地图。抗日战争结束后,龙云站到了反对内战的行列,被软禁。直至1948年底,在陈纳德等人的帮助下逃到香港,并加入民革。在香港期间,龙云向北而望,看见了光明,竭力策动云南和平起义,最后投入到新中国的怀抱。
(四)
龙氏家祠汇集了中西方艺术、民族文化、儒家道家的思想,这正是龙云超前思想和海纳百川胸怀的体现。把这些风格迥异的艺术如此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自身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这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建筑艺术杰作。龙氏家祠是云南近代祠堂和家宅建筑的优秀代表,建筑风格融合中西元素,中西合璧又兼具地方民族特色,装饰精美,各种木雕、石雕和彩绘生动传神,技艺精湛,代表当时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因龙云在云南及全国的影响,龙氏家祠具有较高的文化遗产价值。龙氏家祠还承载着部分乃至全国近现代历史的信息,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知名度。
随着昭通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远道而来,观瞻欣赏龙氏家祠的独特魅力。龙氏家祠不仅是近代昭通地方标志性的建筑和艺术的殿堂,也是研究近代宗法制度、祠堂建筑和云南民风民俗的重要实物例证,更是研究云南近代历史的重要窗口。它融合了历史、人文、东西方建筑艺术、宗教、民族等文化特色,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的载体,展现了龙云的戎马生涯和光荣爱国的一生,浓缩了昭通乃至云南的近代史,再现了民国时期昭通的民俗生活,充分展示了昭通深厚的地方文化,亦弘扬了云南的民族精神。
近年来,在昭通市、昭阳区相关部门,特别是昭阳区文联、昭阳区文旅局的艰苦努力下,龙氏家祠现已被打造成云南乃至全国都有影响力的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带动了昭通地方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崛起,促进了文化昭通、和谐昭通的快速发展。龙氏家祠既是昭通人民对英雄的思念寄托之所,也是龙云人生历程的真实写照,更是昭通历史长河中一座不朽的丰碑。
作者:李 荣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昭阳融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