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阅读昭通·经济丨乡村“旅游饭” 振兴“营养餐”——绥江县南岸镇林家坝自然村探索假日旅游发展库区经济侧记

 2024-03-27 10:00  来源:昭通日报

红墙灰瓦的民居村落、游人如织的旅游步道、各具特色的打卡景点……走进林家坝自然村,你很难想到,这里曾是国家级贫困县的一个偏僻小村。

林家坝,绥江县南岸镇南岸村的一个不足百户的小村庄,位于绥江县城以西约20公里的金沙江畔,高耸入云的大山曾让贫困在这里驻足千年。“林家坝好风光,面朝水背靠山,半年糠菜半年粮,卖儿卖女度饥荒。”71岁的老船工何全遐用这句顺口溜道出当地曾经的闭塞与落后。何全遐说,十年前,村里不通公路,乡亲们想要进县城,必须乘船横渡金沙江,从四川省屏山县新市镇横跨金沙江大桥再回到云南境内。因高山河流的千年阻断,村里大多数是杂乱无章的土坯瓦房,年轻人大部分外出务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

“贫困村”变“小康村”

变化始于2018年。中国设立“扶贫日”的第五个年头,全国GDP总量突破90万亿元,1386万农村人口脱贫,居住在林家坝的93户村民也在其中。当年,连接绥江县南岸镇和永善县佛滩村的南佛公路竣工通车,林家坝村民告别了乘船过江绕道进城的历史。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村民们积蓄已久的建房愿望被激发出来,搬砖砌瓦,大兴土木,家家户户利用多年的务工积蓄陆续盖起了新楼房。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同年,林家坝自然村被正式列入云南省美丽村庄建设项目,南岸镇投入600多万元,帮助村民改造了厨房、厕所和院坝,硬化了村庄内公路和步行道,发展起香蕉、桂圆等特色水果产业,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林家坝自然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小康村”。

“生态碗”盛“旅游饭”

美丽村庄,除了美“颜值”,更要提“气质”。然而,陡峭的山坡、贫瘠的土地、自给自足的劳作方式让林家坝这个小体量的微型村庄始终无法形成“一村一品一龙头”的产业形态,要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出路在哪里?林家坝依山傍水,93户村民临水而居,与水为邻。向家坝水电站下闸蓄水后,奔腾咆哮的金沙江化为一湖清波,统一风格风貌的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于江之南岸,景色秀丽,气候宜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金沙江就是我们最好的资源,必须改变‘小散乱’的现状,只有让大家抱团发展假日旅游,才能实现多重收入,多方受益。”南岸镇党政班子经过多方调研,确定了假日旅游的发展方向,翻开了农旅融合发展库区经济的新篇章。

当机立断。2022年4月初,南岸镇招商引资成立了绥江县水云涧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在林家坝新建了游客接待中心、大型儿童游乐场、彩色沙滩、柴火鸡自助烧烤场、露营基地、七彩步道、多彩风车坡、停车场等设施,在江边恢复了近1000米长、平均10米宽的原生态鹅卵石沙滩,假日旅游的硬件设施基本成形。4月29日,林家坝自然村举行首次资产收益集中分红仪式,80多户村民获得资产收益保底分红14万元;两个月后的端午节,林家坝美丽村庄开门迎客,杨柳依依的旅游步道、凉风习习的亲水亭台、连绵别致的鹅卵石沙滩以及各具特色的打卡景点吸引了不少滇川两省的游客前来休闲度假。村民们也从单一的农民角色变成了股东、服务员、农产品销售员、农家乐老板等。

“非遗+”促“业态+”

蜀道难,搞旅游更难,在三年疫情的大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举步维艰。2023年,正当村民们欢欣鼓舞的时候,游客却渐渐少了,旅游收入也不断下跌。

“问题出在哪里?”南岸镇党政班子比村民们更着急,搞调研、入户走访、研判业态,试图闯出一条破局之路。

“业态单一,吸引力不足。”

“产业融合不够,缺乏文化内涵。”

“项目都比较简单,没有龙头业态引领。”

……

头脑风暴收到了效果,干部群众你一言我一语,林家坝假日旅游的短板和弱项被逐项梳理了出来。

创新思路、丰富业态,势在必行。

“我们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乡土文化、乡愁故事、乡村记忆、乡风习俗,从提升乡旅文化软实力着手,以传统文化来丰富旅游业态。”经过深入研究,南岸镇建议村民打“非遗”牌,国家级非遗“打铁花”和云南省级非遗“金江船工号子”成为丰富业态的“先手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024年3月23日,恰逢周末,春光明媚,正是出游的好时节。当举办啤酒音乐节、表演“金江号子”“打铁花”的消息传遍绥江人的朋友圈后,周边游客兴致勃勃地涌入了林家坝。

“吆哟……吆哟……嗨嗨……”脚踏沙滩、肩套纤绳,号子声声,奋力前行……村民们化身为船工和纤夫,喊起雄浑有力的金江号子,让游客重拾金沙江航运的历史记忆。

“一看到纤夫,就想起童年,时光一下子就回到了过去。”游客何勇激动地说,把非遗文化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确实是个好办法,游客感兴趣,就能将非遗文化发扬光大。

“要传下来,使后辈人晓得原来的交通运输有多难,对我们地方的发展也有好处,现在我们搞旅游,来观看的人就多了。”林遐全年过七旬又重操旧业,不同的是,如今表演金江号子,每天能获得演出收入,“苦力饭”变成了“旅游餐”。

“干杯!走一个!”夜幕降临,村庄成了欢乐的海洋,在游客接待中心的啤酒音乐节上,灯光与音乐律动,烤串与啤酒碰撞,激情与浪漫交织,游客们尽享春日狂欢。

“砰!砰!”随着爆炸声响起,国家级非遗“打铁花”惊艳了乡村夜空。被烧热至1600℃的铁水用定制木板舀起后,村民用力击打抛向空中,刹那间,十几米高的金色火花在夜空中绽放,唯美震撼,令人目眩。“很精彩,很好玩,很放松!”曾静和朋友们一边畅饮啤酒,一边欣赏非遗绝技,流连忘返。直至深夜,热闹不减,伴随着绚丽绽放的烟花,人们围着燃烧的篝火载歌载舞,在火树银花、星光璀璨之间感受浓浓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种地人”变“景点人”

旅游兴,日子甜。除了船工、纤夫、“打铁花”等带技术的岗位,普通村民也纷纷加入服务行列中,依靠红火的乡村旅游吃上了“旅游饭”。

张学强和杨霞夫妻俩经营过烧烤店,纷至沓来的游客为他们创造了就业机会,夫妻俩被聘用为“烧烤师”,每天能挣600多元。“既可以带孩子,又可以挣钱,带劲儿!”高峰期,张学强忙得不可开交,心情却格外高兴。

40多岁的宋萍以前靠种几亩坡地维持生计,如今,她成为一名农家乐的服务员,为游客提供点餐、结账服务,她的动作麻利娴熟,脸上总挂着热情的微笑。“房建好了,车也买了,工作也有了,这旅游的饭,吃着就是香!”谈及现在的生活,宋萍倍感幸福。

即使年近六旬的老人,也同样有了就业机会。晚上九点多,57岁的蒋吉凤正在游客接待中心打扫卫生,她每月可以挣到1000多元工资。“现在搞这个旅游点,我把土地租给他们了,好多年都没有种地了。”蒋吉凤说,以前种地,一年也挣不了多少钱,如今靠着乡村旅游,她能获得工资、土地流转金和集体公司的收益分红,日子越过越甜。

服务员、安全引导员、停车场管理员、游乐场管理员、勤杂工……“旅游饭”就像一桌“九大碗”,品类多样,色香味俱全。

“全村的很多劳动力都在我们这里务工,固定用工加上季节性用工,大概有四五十个人,工资都在2500元左右。”景区运营企业负责人曾林荣告诉笔者,企业优先聘用当地村民,结合村民的实际情况安排相应的岗位。

除了务工,村民们还开办农家乐、民宿,售卖土特产、特色小吃,为经营企业供应肉菜,乡村振兴的路上,这个曾经偏僻贫穷的小山村散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我们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增加引爆点,提升吸引力,充分发动群众参与进来,适合干保洁的就干保洁,适合干服务员的就干服务员,适合自己开民宿的就发展民宿,最终,大部分村民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南岸镇党委副书记邓峰表示。

吃上了营养丰富的“旅游饭”,林家坝的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乡村振兴的道路也越走越宽。南岸镇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村集体公司实现分红10万元,村民们累计获得土地流转金、收益分红、务工、农产品销售、农家乐民宿经营收入80多万元,64户常住居民户均增收1万多元。

夜已深,月色如练。忙碌了一天的村民们仍紧锣密鼓地准备食材,收拾民宿,为迎接下一拨客人做准备……

夜幕下的金沙江缓缓奔流,蓄势东转,见证着这个曾贫困、闭塞、落后的山村华丽转身。

通讯员:罗洪 文/图

审核:谭光吉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谭光吉
责任编辑:谭泽涛
标签 >> 绥江 阅读昭通 经济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