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4-03-24 19:48春回大地,万物竞发。田间地头,农民抢前抓早翻田犁地,迎战春耕备耕。但我们不难看到,在很多翻整好的土地里,星星点点泛着薄膜碎片,黑色的、白色的,甚是刺目。
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实践证明,覆盖地膜能有效增强土壤的保水保温性能,抑制杂草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许多农民常用的地膜普遍过薄,易老化破碎、不易捡拾,加上回收价值低、成本高等原因,大部分农民为省事,便在残膜未清理干净的情况下翻整土地,致使残膜留在了土壤里,给土地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害。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类似聚乙烯材质的薄膜在土壤中需要300—400年才能降解,而全国每年有20万至30万吨残膜遗留在农田中。这些残膜会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和通透性,造成水分、养分、空气输导不畅,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正常土壤结构形成,降低土壤肥力水平,使农作物根系吸水、吸肥及呼吸受到影响,导致减产;地膜中含有或分解后产生的有害物质会直接对农作物构成危害并污染土壤、水源,破坏生态环境……残留地膜的危害不胜枚举,加之地膜使用日益频繁,它的危害呈现出日益加重的势头。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多部治理农用地膜污染问题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农用薄膜管理办法》等,地膜污染治理已然有法可依。然而,对地膜污染治理而言,单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是不够的,还需要多方协力、标本兼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治理地膜污染:
首先,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深入集镇、村组开展宣传,加深农民对残膜污染危害性的认识,增强农民的土壤保护意识,引导广大农民购买使用达标地膜,减少不必要的地膜使用,养成翻整土地前把残膜清理干净的习惯。
其次,有关政府部门要加大对非标地膜生产销售企业的查处打击力度,严防非标地膜流入市场,从源头上阻断非标地膜进入田间地头。同时,对生产达标地膜的企业从资金、政策、服务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加大扶持力度,助力地膜市场提质。
再次,要建立完善农田残膜回收处理长效机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民积极回收农田残膜,引导并帮助农民对残膜进行妥善处理。
最后,国家科研机构要加快对全生物降解地膜等传统塑料地膜替代品的研发,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掀起农田“绿色革命”,逐步取代传统塑料地膜。
马祥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