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接续奋斗 把总书记交办的事情办好丨大国重器白鹤滩⑤在白鹤滩水电站上“展翅”飞翔

 2024-03-20 09:45  来源:昭通新闻网

阳春三月的一个早上,记者步行在近1000米长的悬崖“长城”上,远眺白鹤滩水电站大坝和水库美景,顿生心旷神怡之感;近观墙边绿地里盛开的鲜花,看见三三两两的游客或在“长城”上游玩,或在吉水安澜文化广场上晒太阳,或在亭子里闲聊,享受着“大美大寨”的岁月静好和无限风光。

大寨集镇变大变美

巧家县大寨镇位于金沙江畔世界第二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右侧的“半山腰”上,白鹤滩水电站大坝坝址因该镇哆车村白鹤滩村民小组而得名。全镇总面积194.37平方千米,下辖13个村(社区)20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万人,有党组织87个,现有党员962名。

在白鹤滩水电站建设中,大寨镇移民共涉及4个村(社区)26个村民小组,涉及搬迁安置712户2296人,水电移民搬迁让大寨镇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为大寨镇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大寨镇移民安置点建在王家湾,投资近5亿元,共规划建设房屋123栋604套。为移民新建的联排别墅规划科学、生态宜居,得到了移民群众的一致好评,体现了建筑的对称之美、端庄之美、大气之美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生之美。最近两年,大寨镇还建成了占地面积1929.77平方米的花椒交易市场和占地面积1169.37平方米的美食城等,集镇功能更加完善,管理更加科学。

大寨镇,国之重器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赋予了这片土地千载难逢的历史性发展机遇,让这个水电小镇悄然发生变化。近年来,大寨镇依托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投资近千万元在集镇悬崖边修建“长城”和吉水安澜文化广场,在城墙两边安装灯带,晚上便形成一条美丽的“灯龙”,把王家湾的两个安置点紧密地连在了一起。文化广场面积约4000平方米,设多个观景台,并通过22米长的浮雕墙将大寨镇的历史文化及白鹤滩水电站的筹建背景分为“铜运开江、闻风向义、驿道春秋、贾道儒行、红色记忆、白鹤梦圆”6个部分在广场上予以展现。

大寨集镇和白鹤滩水电站厂房之上、变压站之间的位置是上红岩、下红岩2个村民小组,靠近红线,到集镇进县城都要经过专用公路。2023年3月,三峡集团出资624万元,新建一条绕行公路,把两个村民小组重新连通到集镇公路上,2023年12月建成通车。公路长3100米、宽6米,其中主干线长1500米,村民小组内支线总计1600米,通到了村民的家门口,极大地方便了当地群众。

如今,原来集镇上的大寨社区变成大寨、白鹤、安澜3个社区,集镇面积从原来的不足1平方公里扩至2.3平方公里,人口从原来的5000多人增加至1万人以上。一个传统与现代完美对接,青瓦白墙、石板梯步、古树成荫、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功能齐全的特色旅游集镇正迎接着宾客的到来。

精品旅游活起来

在大寨镇境内的白鹤滩水电站坝址右岸悬崖绝壁上有一条石凿“天路”——白鹤驿道。清朝乾隆年间,东川、巧家所产的铜材急需运往京都铸钱,顺江水运到此,滩陡水急,无法通船,无奈之际,一位官员吟哦道:“自古金沙不通舟,水急天高一望愁,何日天人开一线,联樯衔尾往来游”,并刻石作记,留下了“安澜吉水”摩崖石刻,把苦衷与梦想倾注在这里。

大寨镇抢抓大国重器白鹤滩水电站建成带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坚持以旅游规划为统领,积极招商引资,盘活现有资源。结合水电站景观打造、白鹤驿道玻璃栈道改造项目、海口社区农旅融合项目等,串点连线投资开发马脖子、红岩、艾家村观景平台及白鹤驿道、吉水安澜文化广场、小长城、彝族村落等一批乡村旅游精品景点,形成水电站旅游、生态旅游、极限运动游等特色业态,打造成水电站观光及多元化文旅融合体验游小镇。计划投资2000万元实施海口社区、白鹤社区农旅融合项目,依托白鹤滩水电站、白鹤驿道、神秘福树、车坪彝族土司府等特色地方旅游资源,打造以观光农业、田园康养、健康森林氧吧为主题的综合旅游服务区。

位于大寨集镇北部的车坪村是一个彝族村寨,因多民族融合和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有的民族风情和神奇的自然风光,是一个乡愁满满的地方,不仅有歌有酒有故事,还有诗和远方……2011年,车坪村被确定为省级民族团结示范村,2013年被确定为省级民族特色村,2016年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2017年被列入2018年中央财政支持范围中国传统村落名单。

车坪村自2013年火把广场建成后,已经连续举办了多届彝族火把节,吸引了万余名游客。目前,车坪村正在大力发展旅游业,先后建成了百亩梨园、大型停车场、少数民族文化展示厅等项目,还引进牦牛养殖发展产业,成了昭通市牦牛产业发展的“先行者”。下一步,车坪村将结合500亩梨示范种植及彝寨文化建设,融合发展养牛产业和旅游产业,最终实现“百亩梨花、千亩草地,牛犇车坪、魅力彝寨”的乡村振兴目标。

特色产业多点开花

出粉、洗粉、挂粉、晒粉……记者3月初到大寨镇官村村官村村民小组采访,远远地就听见半山腰间一个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的厂房传出阵阵机器的轰鸣声,走进厂区,六七名工人正在忙着洗粉、挂粉,一排排晶莹剔透的粉条挂满了半个院子。

这里是巧家县顺泽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厂房,据负责人谢治军介绍,当地有272户农户加入了合作社,去冬今春已先后花费10多万元收购芭蕉芋186188斤,现已生产出1万多斤粉条,产值达20多万元。种植芭蕉芋和制作粉条,是当地保留了几十年的饮食传统。

近年来,大寨镇紧抓“水电特色旅游小镇”建设机遇,立足本土特色,打造“侯家米花”“肖家腌菜”“大寨面条”“芭蕉芋粉条”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除了让游客来了能看美景、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还能品美食、有特产带走。此外,建设农特产品交易市场,带动发展10余家特色品牌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带动销售全镇3万亩花椒、2万亩核桃和转转乌洋芋、红米、姜甘李等大批特产。同时,借助旅游资源,大力鼓励和支持民宿、酒店、农家乐发展,共享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大寨镇因地制宜助推花椒提质增效,赋能库区移民群众增收致富。在海口社区已规划猫猫箐小组花椒全树换枝结椒提质增效试点建设项目700亩,每亩种植约90棵,丰产期平均亩产干花椒约150公斤,比传统种植每亩增产90公斤左右。大寨镇把发展“庭院经济”作为移民后扶的有力抓手,鼓励和支持移民群众以“庭院”为载体、以“家庭”为单元,发展种植、加工等不同类型的庭院经济,把小庭院做成菜园子、果园子、加工坊等,实现多种经营方式融合发展,带动发展了米花、粉条、腌菜、月饼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拓宽就业渠道,带动移民群众增收。

古镇新天地、万道霞光里,大寨镇正阔步迈向美好的未来!

昭通日报记者:彭念敏 陈忠华 文/图


值班编审:秦勇    审核:谭光吉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秦勇
审  核:谭光吉
责任编辑:单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