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4-03-17 10:09作为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地级市,昭通跟随全国的步伐迈入小康社会,全市185.07万贫困人口告别贫困,昭通摆脱了困扰千百年的绝对贫困。
在时间的轴线上,昭通有几个数据在不断更新——2021年,昭通全市脱贫人口和“三类对象”人均纯收入11438元,增幅15.53%;2022年,昭通全市脱贫人口和“三类对象”人均纯收入13233元,增幅15.69%;2023年,昭通全市脱贫户和“三类对象”人均纯收入15465元,同比增长16.8%,增速排名全省第一……
航拍昭通中心城市。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乘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春风,昭通抢抓历史机遇,深入践行“四下基层”,坚持产业就业一起抓,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与深入推进“六大战略”、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一体谋划、一体推进、一体落实,交出了昭通脱贫人口增收的“答卷”——年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全部清零。
补齐民生短板,铺筑群众稳定致富路
围绕增收致富,乌蒙大地一派热烈景象。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必须把方竹产业搞起来。”“高速公路离我们那么近,中坝村山清水秀,怎么不发展乡村旅游呢?”……乌蒙山间,金沙江畔,火塘夜话越聊越起劲。
2023年12月21日19时许,绥江县中坝村村委会主任兰华超和20余位村民围坐在喻扬根家的火塘旁,七嘴八舌地讨论着中坝村的发展方向。
脱贫摘帽后,中坝村村“两委”立足村庄实际,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抢抓美丽乡村建设机遇,寻找突围之路——全村规划种植了20000亩方竹、300亩猕猴桃、300亩“半边红”李子。面对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如何有效规划产业规模,积极对接市场,盘活村庄资源,鼓起群众的钱袋子?
彝绣文创产业。
腊肉、萝卜干、香肠、辣椒面……彝良云中苗寨直播间里各式各样的土货深受网友喜爱。2021年7月,昭通市将大苗寨作为脱贫致富示范先导工程进行建设,大苗寨摇身一变,成了“云中苗寨”,探索出了一条“生态+农业+旅游业”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模式。大山里的咖啡厅、精品民宿、烧烤长廊、乡土菜馆,满足了人们对乡土生活的向往,吸引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
自2022年7月开园至今,云中苗寨已累计接待游客25万余人次,实现营业收入350余万元,带动户均增收5000余元,被国家乡村振兴局称为“巩固成果的典范、乡村振兴的示范”。
增收,不仅关乎群众的“钱袋子”,更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和成色最重要的指标。近年来,昭通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一切为农民增收、一切为脱贫群众增收的鲜明工作导向,坚持把脱贫人口增收作为头等大事。建立常态化排查化解返贫致贫风险工作机制、股份合作机制、利益联结机制“三项机制”,细化监测清单、增收清单、减支清单、帮扶清单“四张清单”,突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易地搬迁后扶、群众持续增收、乡村振兴示范“四篇文章”,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坚决落实“五级书记”抓、“一把手”负总责,压紧压实市、县、乡、村责任,统筹各种资源和各方力量结对帮扶、集中攻坚,全力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昭通聚焦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集中资源打造一批示范工程,引领带动乡村振兴。2021年以来,全市共启动建设43个脱贫致富示范先导工程及乡村振兴示范村庄。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45054.35万元。
云中苗寨的成功样本,坚定了中坝村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信心。火光映红了围坐在火塘边的村民的脸,也照亮了乡村振兴发展的方向。
产业引领就业助推,激发增收澎湃动能
打包、装箱、封箱……周启荣一套流程一气呵成,动作迅速又干脆。她到巴食川珍农业发展(彝良)有限公司上班已有一年半时间,说到这份工作,她发自肺腑地点赞:“工资待遇很好,每个月准时发放,我上个月拿到了7300元,从家里过来上班只要5分钟。”
2019年12月,25725名贫困群众搬入彝良发界安置区,为让易地搬迁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发界街道通过劳务输出、自主创业、建立扶贫车间等方式带动搬迁群众稳就业、促增收。
村集体分红。
彝良借助竹产业优势、劳动力优势,招引了巴食川珍农业发展(彝良)有限公司、仕邦服饰有限公司等企业进驻扶贫车间,解决了400余人的就近就业问题。
发界安置区是昭通全面打造的9个万人安置区脱贫致富示范区示范引领标杆之一。昭通有易地搬迁人口8.26万户35.47万人,为不断增强搬迁脱贫群众和安置点内生发展动力,昭通通过建设产业示范区,带动劳动力就近就业4.13万人;依托60万平方米帮扶车间吸纳劳动力就近就业0.35万人;盘活45万平方米商铺、5万平方米农贸市场引进1400余户商户,带动自主创业就业0.49万人;转移就业12.6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0.85万个,做到了易地搬迁群众“零就业”家庭持续动态清零。
昭通天麻。
“以前我们在深圳服装厂上班,虽然每个月可以拿到8000多元,但是照顾不到家里。”周启荣没想到在家门口就业可以领这么高的工资,“人只要勤奋,在哪里都能赚到钱。”
春节临近,又到了社区干部最忙的季节。2023年12月28日“百日攻坚行动”启动第一天,镇雄县旧府街道南苑社区党委书记赵高彦已经开始入户摸排社区群众返乡情况,为春节后的劳动力输出做准备。“今年你儿子回来过年不?什么时候回来 ?在上海工作怎么样?”赵高彦走进许绍云家,了解她家在外务工人员的情况。
2022年初,许绍云的二儿子王池坐上由政府组织的“点对点”集中输送专车前往上海务工。许绍云笑呵呵地回答:“2024年1月18日回来,过完年还要出去。”
从入户摸底到送岗上门,从统一输出到送人进厂,从技能培训到持续跟踪服务,从鼓励创新创业到特色劳务品牌打造……全方位、精细化的“百日攻坚行动”是昭通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力举措。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根本上要靠发展经济。昭通立足人口资源优势和高原特色产业优势,持续强化产业、就业“两个支撑”,多渠道促进农村群众特别是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昭通是劳动力输出大市,外出务工一直是群众增收的主要途径,昭通人凭着吃苦耐劳的品质成为了企业青睐的对象。在昭通人社局“局长直播带岗”直播间,时常上演“企业抢人大战”。2023年,全市开展“局长直播带岗”150余场,入场观众298.39万人,发布岗位视频336个,达成就业意向3.95万人。
昭通苹果喜获丰收。
近年来,昭通坚持“外输”和“内转”并重,按照有组织、有技能、有品牌、有服务“四有”思路,抓实稳岗留工、信息摸排、岗位推送、集中输出、技能培训、服务保障等环节,在扎实抓好外出务工稳岗就业的同时,统筹抓好就近就业,确保群众高质量充分就业。昭通市常年转移就业260万人以上,年务工总收入超800亿元,就业率达86.9%。
实现年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的群众
全部清零
昭通脱贫人口185.07万人,“三类对象”23.73万人,面对规模庞大的脱贫人口、压力空前的返贫风险,昭通坚持强组织、压责任、抓落实,扎实抓好动态监测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中坝村6组喻明登因为妻子身体原因,一直在家照顾她,上有74岁的老人要赡养,下有两个孩子要抚养,靠着打零工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帮扶干部李柏松和村“两委”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上门劝说他带着妻子外出务工,家里的老人、孩子大家帮忙照顾。
2023年初,他终于决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带着妻子到贵州工地务工,每月有7000多元的收入,一家人的生活不愁了。帮扶干部和村“两委”干部也履行承诺,隔三岔五上门看看老人和孩子生活情况。电话里,喻明登反复表示感谢:“全靠他们的帮衬,我才能安心务工。”中坝村2023年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5650元,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对象实现全消除。
巧家县天生梁子移民安置区迎春社区儿童活动中心。
“牛寨乡牛塘村姓刘的养牛人。”走进盐津县牛寨乡牛塘村刘云辉的肉牛基地,大家都会开上一句玩笑话。28岁的刘云辉已在外闯荡多年,一直想回乡发展。2019年,得知盐津县大力发展以鸡、牛、竹为主的“3+N”富民产业的规划后,他选择回家创业:“我们从小就养牛,现在政府扶持是一个机会。”正如他所期待的一样,肉牛养殖奖补政策、青储补助、冻精改良、创业贷款、每月技能培训,一项项惠民政策为他顺利创业保驾护航。
盐津县通过产业培育带动就业增收,是昭通聚焦高原特色农业、做好“土特产”文章的缩影。昭通坚持用工业化思路抓农业产业化,重点从制度机制、联农带农、全产业链上下功夫,制定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贴息政策和奖补办法,设立1.8亿元的贴息资金和9000万元的奖补资金,壮大市场主体,实现带农增收。2023年,依托苹果、天麻、花椒、竹笋、马铃薯等高原特色农业,充分挖掘就业岗位,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586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7261个,家庭农场达4609家,全市农业综合产值达1200亿元,带动从事产业农户人均收入比2022年增加500元。
昭通持续聚焦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对象”和易地搬迁户、年收入万元以下农户等重点群体,紧盯收支变化、“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抓好动态监测、精准帮扶。创新构建了监测预警、精准帮扶、巩固衔接、群众增收“四机制”,坚持压紧压实市、县、乡、村、组五级干部政治责任,有力有序有效推动脱贫人口增收。坚持“一对一”结对帮扶年1万元以下低收入人口增收,落实“防贫保”、防返贫基金等综合性兜底保障政策。2023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万元且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和监测户消除29.2万人,8500元以下的11.6万人实现动态清零。坚持“线上网络化、线下网格化”筑牢帮扶防线,严格落实“找政府”App线上受理和干部走访、部门比对线下排查“双线并行”的常态化监测预警机制,新消除“三类对象”风险户2030户8400人。坚持“四议工作法”精准做实增收工作,自下而上逐户逐人制定并落实措施。坚持开源与节流双管齐下强基固本促增收,千方百计找出增收路径。2023年,昭通城乡城市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5879元、14478元,分别增长3.3%和8.3%;全市脱贫户和“三类对象”人均纯收入达15464元,同比增长16.8%。
昭通日报记者:田朝艳
图片来源于昭通日报社图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