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贵川党报联动报道】赤水河畔发生了哪些变化?苏永忠代表这么说……
读新闻 2024-03-10 18:50 来源:云南日报 贵州日报 川观新闻
保护长江母亲河,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强调保护好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也是守护中华文明摇篮的必然要求。悠悠赤水河,长江上游重要的一级支流,发源于云南,全长436.5公里,流经云贵川三省16个县市,是连接云贵川三省的经济动脉和人文纽带,被三省人民誉为母亲河、生态河、美酒河、英雄河。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在2011年率先对赤水河流域保护立法的基础上,积极与云南、四川两省人大常委会共同探索跨区域立法机制。2021年5月,三省人大常委会同步审议并全票通过三省一致的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的决定,及各自的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并于2021年7月1日同步实施。赤水河流域保护共同立法,是全国首个地方流域区域共同立法,为全国流域保护立法探索了新路子、新模式,提供了新经验。迎着春天的脚步,中国进入两会时间。贵州日报携手云南日报、四川日报,连线三省全国人大代表、三省人大常委会,解读三省共同保护赤水河流域的现实价值、重大意义,共同展示近年来赤水河跨省际保护取得的显著成果,展望三省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美好前景。赤水河流域图示(细蓝线为赤水河流域,粗蓝线为长江)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昭通市委书记苏永忠。雷桐苏 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国人大代表、通市委书记苏永忠表示,赤水河作为长江上游一级支流,对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意义特殊。昭通市扛实源头责任,因地制宜系统施治,以直面问题的决心、久久为功的韧劲和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不断推进赤水河流域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昭通市在赤水河流域17座小水电站全部稳妥退出的基础上,完成退出小水电站生态修复,率先在云贵川三省赤水河流域实现干支流无小水电,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2023年,赤水河(昭通段)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如今,赤水河流域鱼的种类从2020年初的36种增加到4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金沙鲈鲤重现赤水河,实现了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群众安居乐业、人水和谐。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赤水河源头山清水秀,云南日报通讯员 申登朝 摄“推进高水平保护既是落实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流域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苏永忠建议,通过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挖掘赤水河红色文化和绿色山水旅游资源,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云南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建设核心区。全长436.5公里的赤水河,源头位于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赤水源镇银厂村。“用法治力量守护长江及上游支流赤水河,云南始终积极作为。”云南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张凌介绍,长江保护法实施后,云南及时出台《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贯彻实施长江保护法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并全面清理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政府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印发《云南省“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规划(2021—2025年)》等文件,统筹推进保护治理工作。“分河(湖)而治”如何实现共同保护?地方共同立法是一条有效路径。2021年,云贵川三省人大常委会分别审议通过《关于加强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的决定》以及各自省份的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并于当年7月1日起同步实施,开启了三省共同保护赤水河流域工作的新局面,实现了区域立法从联动到共立的跃升。2023年9月,云南省人大常委会与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分别同步通过两省泸沽湖保护条例,再次成为开展区域协同立法的又一次成功实践。张凌表示,区域协同立法在立法形式、内容衔接、工作机制等方面实现了创新,既对保护治理重大问题作出共同部署,又立足各省情况细化措施,在体现共性立法需求的同时,反映了各自保护治理的实际和个性化立法需求,更好地解决本省行政区域内如何保护的问题。初春时节,走进赤水河上游的云南昭通威信县双河乡楠木村,穿村而过的赤水河二级支流苦猪河水清河畅。“全国最美河湖卫士”、楠木村村级河长杨敏沿着河堤,又开始一周一次的河道巡查,担任村级河长3年多来,她从未间断过。“全民齐参与,共护赤水河。”杨敏说,通过常态化巡河护河,持续开展院坝会、宣讲会、清河行动,保护赤水河已成为村民们的自觉行动,看到家门口河水更清、山川更绿、鱼儿更多、环境更美,自豪感油然而生。石坎河属赤水河(威信段)一级支流。为保护好赤水河生态环境,河道沿线的扎西镇大河村每周五定期组织开展石坎河沿线卫生大扫除。同时,大力整治村庄环境卫生,通过翻新路面、修筑花台、植树种花、垃圾清运等,实现了村民环境保护意识和村庄人居环境大提升。威信县建立了“1110”管护机制、“三有五不”保护公约,聚焦拆危旧、补短板、清环境、美庭院4个重点,整合干部职工3152人、河道保洁员331人、沿河50米范围内住户4725户,组建管护网格312个,干群联动定格定责共护赤水河。在赤水河源头的镇雄县,当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在赤水河流域建成方竹、板栗、李子等生态产业基地44万亩,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近年来,昭通市深入开展禁渔、“两污”治理、面源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绿色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六大行动”,持续推进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修复治理。“赤水河遵义段全长236.3公里、流域面积9323平方公里,分别约为赤水河全长和全流域面积的一半。”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遵义市委副书记、市长黄伟在采访中向记者强调了赤水河遵义段的重要性。黄伟介绍,遵义市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扛起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扎实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披露问题等整改工作,深入推进白酒行业“三个一批”治理,有序开展小水电清理退出,实施“治污治水·洁净家园”行动,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持续巩固区域协作,与四川省泸州市签订《遵泸两市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联动协议》,与毕节、四川泸州、云南昭通签署《仁怀宣言》《赤水共识》等,聚集跨区域赤水河保护合力。赤水河流域珍稀特有鱼类从禁捕前29种恢复至49种,鱼类早期资源物种由32种上升至37种,水生态和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赤水河流域小水电站退出工作被国家列入2022年长江经济带整改正面典型;贵州省赤水河流域茅台酒地理标志保护生态示范区成功创建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赤水河流域(遵义段)先后荣获“中国好水”“示范河湖”“最美家乡河”国家级称号。黄伟表示,遵义市将坚持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充分发挥赤水河流域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加快实现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努力把赤水河流域打造成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样板和典范。“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及省委决策部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充分运用法治方式和法治思维推进赤水河流域保护,奋力将之打造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样板和典范。”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张玉广接受采访时说。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赤水市丙安古镇。张玉广介绍,2011年,贵州省率先颁布出台全国省级层面第一部针对流域保护而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首开流域治理、法规先行的改革“先河”。2020年,协同云南、四川两省开展赤水河流域保护共同立法,并于2021年5月颁布实施赤水河流域保护“共同决定+条例”。2022年,审议通过《贵州省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生产环境保护条例》,进一步依法保障赤水河流域的生产环境,推动流域绿色发展。2012年至2014年,连续3年开展赤水河贵州环保行活动。2020年,再次围绕赤水河开展贵州环保行,深入查找影响流域生态环境的顽瘴痼疾。2022年、2023年,连续开展相关主题的环保行活动,大力宣传长江保护法和赤水河流域保护“共同决定和条例”的贯彻实施。在贵州省人大常委会的持续跟踪监督和各级各部门的努力下,赤水河流域保护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赤水河贵州段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多年保持在100%。2018年,赤水河(贵州段)荣获“中国好水”优质水源称号。惊蛰时节,蜿蜒的赤水河畔,竹海连绵。赤水市复兴镇凤溪村,村民周孝霖的家坐落在茂密的竹林深处。指着自家房前屋后的竹子,周孝霖告诉记者,赤水市是中国著名的“竹乡”,他和村里的竹农们把砍来的竹子卖给附近的竹子加工厂,每家每年可增收四至五万元。今年37岁的周孝霖,10多岁便开始跟着父亲在赤水河捕鱼。他回忆说,“以前只要农闲,我和父亲会开着小船到赤水河里捕鱼,再卖到水产市场补贴收入。我们村好几十户人家都会捕鱼。”“那时候,河里的鱼真多,有青鲅、岩鲤、鲤鱼等等。”然而,随着打鱼人增多,河里的鱼类种类、大小都在逐年递减,甚至有的珍稀鱼类消失不见,濒临灭绝。周孝霖搬运竹子下山。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秋时 摄“再这样捕鱼下去,赤水河里的珍稀鱼类肯定会灭绝。”赤水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唐尚坤介绍,当地赤水河沿岸渔民数量最多时有138户207名。2015年底,长江流域赤水河段全面禁捕,推动渔民稳妥上岸。2016年,农业农村部将赤水市列为长江流域退捕转产试点县。在赤水市,和周孝霖一样的渔民纷纷转产上岸,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扶持下,从事竹子种植、餐饮美食、旅游服务等行业,开启了新生活。2018年,贵州遵义市和四川泸州市签订合作框架协议,针对共管水域,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多部门联合执法行动,重点对非法捕捞等违法行为进行打击。“现在,河水变清了,鱼的种类更多了,运气好的话,还能看到鱼儿在水中跳动,从河边快速游过。”周孝霖说。据中国科学院赤水河珍稀特有鱼类保护与水生物多样性观测研究站研究显示,这两年监测到长江胭脂鱼、鳗鲡、红唇薄鳅等消失多年的鱼类在赤水河重现的频率不断提高。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钟承林。欧阳杰 摄“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时叮嘱我们,要以能酿出美酒的标准,想方设法保护好长江上游水质。而赤水河被誉为美酒河,更应成为保护的典范。”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钟承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云贵川三省在长江流域率先建立第一个跨省生态补偿机制,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取得积极成效。但分河而治带来的流域管理难题仍然较为突出。2021年,三省“共同决定+条例”的赤水河流域保护共同立法诞生,作为全国首个地方流域共同立法,推动形成了省际间生态环境保护共同治理,全流域保护一盘棋的新格局。首部地方流域共同立法,标志着三省跨区域协同保护和联合执法机制日益完善。钟承林介绍,去年9月,三地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部门在赤水河流域开展生态环境联合交叉执法检查,对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强化结果运用,三省三级生态环境部门对此次执法检查中交办的问题,主动认领,积极跟踪整改到位,成效明显。“2023年,四川与云南、贵州两省政府签订了第二轮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协同治理能力明显提高。”钟承林表示,将继续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全社会共建美丽四川的内生动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跨界河流联防联控示范标杆,建设生态系统功能、生态产业价值功能深度融合的赤水河。从执法检查情况看,四川各级各部门用法律武器治理污染,用法治力量保护赤水河流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3月6日,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城环资委主任委员梁伟华向记者介绍,2022年,三省共同立法施行第二年,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就对四川贯彻实施“共同决定+条例”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四川古蔺县、贵州习水县有关部门开展“十年禁渔”联合执法行动。梁伟华表示,通过全方位的持续宣传贯彻,“共同决定+条例”已深入流域各级各部门和群众人心,为促进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夯实了法治基础。目前,四川省出台了赤水河流域协同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工作方案,提出了6个方面22项重点工作,明确到2025年环境质量、生态功能、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具体目标,着力将赤水河流域打造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流域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绿色发展的先行示范区。针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区域协作机制不够完善、环保基础设施短板明显等问题,执法检查组提出了建议,包括持续加大法规宣传普及力度、加快完善流域协同保护机制、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持续开展专项治理,加强赤水河干支流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长效巩固提升赤水河流域(四川段)生态环境质量等。“我们将持续跟踪监督,共同推动赤水河流域水长清、岸常绿,全力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梁伟华说。“每到3月,随着桃花、李花盛开,我们的农家乐生意也进入一年最好的时候。”近日,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石厢子彝族乡堰塘村堰林农家乐老板李欣友高兴地说,得益于乡村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他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赤水河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泸州合江县先市酱油。杨越峦 摄地处赤水河谷,堰塘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水果产业,与叙永县水潦彝族乡赤水河村、赤水镇斜口村等多个村共同组成的乌蒙花海,成为周边地区群众春游赏花的目的地。谈起这些年的变化,堰塘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吴健表示,家住赤水河边,村民们依水而生,保护赤水河已在当地成为共识。特别是2021年7月赤水河流域保护“决定+条例”在云贵川三省同步施行之后,堰塘村走上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走在堰塘村,不时出现的微型污水处理站和行驶在路上的粪污转运车引人注目。“近3年来,村里共修建了17个微型污水处理池,全村450余户村民生活污水处理实现全覆盖。同时,结合特色水果产业发展,我们还用粪污转运车把处理后的生活污水装载到地里作为生产灌溉用水,实现循环利用。”吴健说,堰塘村已建成高标准示范果园1200亩,年产柑橘等水果1800吨以上,同时发展乡村旅游,2023年村域经济收入约400万元。如今,堰塘村村民端稳了“产业碗”,吃上了“旅游饭”,对赤水河的保护意识更加强烈,村里的特聘巡河员、保洁员常态化在赤水河沿线开展巡逻和保洁工作。“水清了、岸绿了,大家都积极参与保护赤水河,共同守护美丽家园。”巡河员杨银说。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干江东 金秋时
云南日报记者 蔡侯友 沈迅 瞿姝宁
许世智 川观新闻记者 刘佳 田程晨
编辑 张弘弢
二审 王瑶
三审 干江东
来源:云南日报 贵州日报 川观新闻
审核:谭光吉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谭光吉
责任编辑:单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