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接续奋斗 把总书记交办的事情办好丨讲好扎西故事④浸染千年时光 匠心守护一朵“蓝花”

 2024-03-10 18:04  来源:昭通新闻网

小心翼翼踩着石板路,穿过一条曲曲折折的古旧小巷,在扎西老街的另一端,记者来到了威信蜡染非遗传承人熊启兰的工作坊。

一把蜡刀,一口蜡锅,一块白布,一双巧手,一室静谧。

写意构图,精心勾勒,细细靛染,密密缝制。

工作台前,熊启兰右手握刀,就着面前的一小口蜡锅,在一条白色的棉布上勾画点刻,很快,一朵朵栩栩如生的花朵就跃然布上。如此单调的生活,于蜡染传承人熊启兰而言,却是最享受的时光,因为,独属于蜡染的那一抹带着龟裂纹的蓝白,是她此生最爱的色彩。

“蜡染,简单地说就是用熔化的蜂蜡作‘墨’,把花纹点绘在布匹上,然后再将布匹放入靛蓝染料缸中浸染,有蜡覆盖的地方自然就染不上颜色。待到布匹染好,通过蒸煮,把蜡融去,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熊启兰放下手中的蜡刀,细心地介绍蜡染的每一道工序。

熊启兰今年59岁,她从小跟着外婆、母亲制作蜡染,从小耳濡目染,让熊启兰对蜡染产生了兴趣。在她10岁那年,她的母亲便开始教授她这项手工技艺,熊启兰一学就会,经过几年钻研学习及老一辈的悉心传授,13岁时,她就已经能够独自创作各种蜡染、蜡画及苗族服饰加工,并做了第一套自己的刺绣蜡染裙。从此,熊启兰的日常就是画腊、浸染、脱蜡、缝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威信苗族蜡染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于苗族而言,我们要记什么,就会用蜡染画在衣服上,它代表着我们的故事。”蝴蝶纹、鱼鸟纹、龙纹……苗族蜡染花纹比较复杂,但对熊启兰而言,各种花色却是信手拈来。“不用打草稿,只要我拿起蜡刀,心中想画什么就能画出什么,蝴蝶和花朵代表拥有的幸福生活,线条代表黄河、长江,水纹、波纹、菱形纹等代表过去的村庄和田地。”小小的蜡染,浓缩了苗家人钟爱乡土和自然的情愫、向往美好生活的憧憬。

经过时间的沉淀,熊启兰以铜刀作笔,蜂蜡为墨,用蜡刀将心中的美好在染布上点染出世间万物,无论是蝴蝶翩翩,还是鸟飞鱼跃,都展示了革命老区苗家女子对自然环境中物象的模仿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表达。所呈现出的一朵朵“蓝花”更加古朴,看一幅蜡染画就像是在和时间对话。

苗族刺绣蜡染手艺都是母亲传给女儿,既是生命的延续,也是古老文化的传承。熊启兰的手艺是母亲教的,如今她把手艺传给女儿和儿媳妇,并招收了学徒,对她们倾囊相授。此外,她还去威信县民族中学,不定时给学校老师、孩子们上蜡染课。

“在我外婆、母亲那个年代,蜡染仅仅用于她们日常的衣着,但现在,我们正在把蜡染工艺应用于当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之中。”在熊启兰的工作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民族服饰、蜡染、刺绣等民族手工艺品,真正让非遗文化走入了现代生活。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传承和推广蜡染技艺,熊启兰不光开作坊、做产业,还谨记非遗传承人的责任,免费帮助周边村寨的妇女提升苗族服饰刺绣蜡染技艺水平,有订单也分发给她们,帮助她们增收。

而今,威信的蜡染打破传统模式,将传统和现代结合,借助文创产品之力,把苗族蜡染文化传播到全国各地。2022年,威信蜡染工艺被评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守护一朵“蓝花”。蓝底白画,至简之色,开出至繁之美,经过历史洗涤的威信苗族蜡染,散发着浪漫的色彩,经久不衰,魅力不减。

昭通日报记者:雷明娟  文/图

校对:胡远松

审核:谭光吉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谭光吉
责任编辑:单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