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阅读昭通·视界丨赵兴玲:做新生命温柔的守护者

 2024-03-08 11:30  来源:昭通日报

呱呱坠地的啼哭声,拨动了她的心弦,孩子安好,便是晴天。她,就是绥江县人民医院儿科医生赵兴玲,她所在的儿科2023年被绥江县妇联表彰为“巾帼文明岗”。

2005年,赵兴玲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儿科临床医师,从事成人内科、儿科工作19年。

赵兴玲:守护患儿成长是我的事业。

2009年,赵兴玲被调入绥江县人民医院,当时,绥江县没有儿科,更没有专业的儿科临床医师,孩子生了重病、大病,家长只能带孩子辗转100多公里去宜宾治疗。

“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儿科!”在赵兴玲的建议和参与下,绥江县人民医院经多年筹备,于2018年成立了儿科。赵兴玲带领一批骨干力量组成了一支儿科医护团队,绥江的孩子们终于可以在家门口看病了。

有了儿科,万里长征才走出了第一步。防治孩子们的常见疾病是首要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满月的新生儿的救治成为又一道摆在面前的难题,需要更多的医生、护士加入到儿科、新生儿科的工作队伍中。

在业内,儿科是全医院最难干的科室之一。医学同行谈及儿科,都不约而同地摇头,部分医护人员壮着胆子来到科室,但没坚持多久,便因为巨大的心理压力,退出改干其他专业。

加班、熬夜、挨饿,成为常态。在支原体肆虐,甲流、新冠叠加的特殊时期,儿科医生更是难熬。

赵兴玲没有退缩,她在儿科临床一干就是19年。“孩子纯天然的微笑只有我们儿科医生才能捕捉到。你看,孩子们就像那向日葵一样,追逐着太阳走,我们追着孩子们走,我们儿科人就是那群追光的人,永远向着光明。”当发现同事有“打退堂鼓”的倾向时,她就给年轻的医生护士讲述在儿科工作的优点,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在赵兴玲的坚持下,儿科终于凝聚了一支稳定的医护队伍,面对患儿,他们真情守护,向光而行。

急诊科急,儿科更急,守护患儿的生命之光,往往需要分秒必争。2022年的一个深夜,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了正在工位上打盹的赵兴玲,一名怀孕31周的孕妇早产了。从事儿科临床多年的赵兴玲心里很清楚,如果没有医护团队,这名孕妇和孩子将面临生死危机。“快!出发!”赵兴玲和伙伴们迅速准备,尖锐的警笛声划破黑夜的宁静,救护车朝着板栗镇的一座深山飞驰而去。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跋山涉水,赵兴玲和同事们赶到了在半山腰上的患者家中。“天哪!快!”尽管赵兴玲有着多年的工作经验,但面对这名体重仅1600克、奄奄一息的早产儿,赵兴玲震惊了。

载着患儿的救护车飞速返回医院,救治刻不容缓。但孩子的父亲在外务工,电话联系不上;母亲还在紧急救治,无法沟通;其他家属救治意愿不强,甚至有放弃的苗头……孩子的体温已经测不起来了,病情持续加重,怎么办?赵兴玲决定一边救治一边做思想工作,不抛弃,不放弃。经过实施复温、呼吸机支持呼吸、处理脐带、破伤风的预防、急诊输注血浆等抢救措施,患儿住院20多天后顺利脱机,恢复自主吸吮,平安出院。如今,孩子已经1岁多了,身体健康。每忆及此,赵兴玲觉得,再苦再累都值得。

守护生命,还需要医生站在比家属更高的站位上,本着对生命的尊重,做一名“谈判专家”。赵兴玲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一名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没出产房便开始抢救,实施气管插管后被转到新生儿科。正当抢救工作有序实施时,患儿奶奶却强烈要求拔除气管导管,带患儿出院。赵兴玲明白,患儿一旦拔管,死亡是必然的。沟通、解释、劝导,患儿家属勉强将患儿留了下来。晚上11时,家属再次强烈要求拔管带患儿出院,值班医生急坏了,赵兴玲得知后飞快起床,一路飞奔到医院。看着在呼吸机的维持下面色红润的小生命,赵兴玲的心被揪得生疼,她清楚,只要出了NICU的大门,小小的生命将就此终结。怎样才能说服家属坚持治疗呢?经过苦口婆心的劝导,患儿奶奶终于说出了顾虑——怕花了钱,孩子救不过来。赵兴玲就详细介绍治疗情况,告知孩子各项指标都在好转,介绍医保减免政策。一次说不通,就再说一次,经过反复沟通,家属终于答应继续治疗。最终,孩子病情一天天好转,脱机出院了,看着被重新点燃的生命之光,赵兴玲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医者,如父母,更高于父母”成为赵兴玲和同事们共勉的信条。

“守护患儿成长就是我的事业,让他们健康、平安地长大,既是每一个父母的期望,也是我们儿科工作者的责任。”赵兴玲说,向日葵向阳而生,而她的使命,就是当好向日葵的守护者。

通讯员:罗洪  文/图

审核:谭光吉   责任编辑:周万琴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谭光吉
责任编辑:周万琴
标签 >> 绥江 阅读昭通 视界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