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阅读昭通·理论丨盐津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的路径选择

 2024-02-21 09:28  来源:昭通日报

2023年3月23日,在昭通市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市委书记苏永忠强调,站在新的起点上,要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推进“六大战略”实施、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产、城、人”三篇文章的提出,为昭通在新阶段持续发展明确了方向,指明了路径。同时,也宣示昭通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持续推进“六大战略”。这在战略与战术有机结合上更加明晰了昭通未来一段时期的目标任务、措施办法、主要抓手。“六大战略”的落脚点就是“产、城、人”,做好“产、城、人”辉映了“六大战略”,二者共同铺就了昭通走向现代化的光明路径。盐津县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六大战略”和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的部署,结合当地实际,努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城乡居民收入,为实现“产、城、人”融合发展提出盐津构想。

一、“产、城、人”融合发展的互动关系

(一)“产—城”互动关系

产业发展为城市提供动力,城市功能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载体,产业的进步带来城市的兴旺,城市的发展也会反向带动产业的进步和调整。一方面,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功能的实现。产业集聚创造了新的“产业空间”,正是由于新的产业空间的发展和经济活动的多元化,产生了一系列需求,城市土地开发和利用结构也发生了相应地调整和演变,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产业用地、商业服务业用地的空间布局进一步复杂化。另一方面,城市功能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硬件支撑。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城市功能建设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协调产业间的关系。一是基础设施的变化能反作用于需求结构的变化,能深化产业加工、丰富产业结构,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二是城市功能的建设能拉动相关建设供给品行业的发展,因为基础设施本来是产业结构的一部分,增加基础设施的投入,间接地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

(二)“产—人”互动关系

产业发展提供就业岗位,引导人口流动;人作为城市的主体,为产业发展提供劳动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产业和人口的集聚是“产、城、人”融合发展的驱动力,城市是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支撑,本身并不构成城镇化的驱动,在产业和人口没有集聚的情况下,单纯地造城是无法促进城镇化进程的。一方面,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产业的发展引起人口的集聚,集聚的人口和经济活动会进一步吸引人口和其他相关经济活动向城市集聚,促进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增长。产业和人口的集聚,能促进信息技术的交流、资源共享,提高配套设施的使用效率,同时也能刺激产业的发展和人口的进一步集聚。另一方面,一定的人口规模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不仅为产业提供劳动力,也能通过消费者带动产业的发展。人口规模、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年龄构成等都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人—城”互动关系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吸引人口集聚,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空间,而人口的集聚为城市带来活力。一方面,人是城市的服务对象。人口在城市集聚,城市应该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打造多样化的城市功能,提供相应的空间用地,合理布局不同功能的业态,提供均等化的服务。城市功能建设中,必须保证配置均等化、获取的便捷性、产品的多样性、供给的基础性,建立公平、高效、多样的服务体系,为人的集聚提供完备的软件支撑。应重点考虑就业人口结构、年龄构成、受教育程度等特征,对居住、商务商业、公园绿地、公共服务合理布局,避免出现重产轻人、职住失衡等问题,实现人与城的合理衔接。另一方面,人会因为城市功能区布局不断流动聚集,为城市增添发展活力。

二、盐津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的路径规划

(一)构建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盐津做好“产”文章的总体目标是,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依托“3+N”富民产业和“3+N”富县产业,大力发展资源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构建具有盐津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2024年计划推进10个领域100个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到2025年GDP达到100亿元。

1.大力发展“3+N”富民产业

扎实做好土地文章,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粮食生产可持续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围绕“鸡、牛、竹”等重点产业,在龙头引进、基地建设、品质提升、精深加工、品牌塑造、冷链物流等环节上下功夫。2024年,预计乌骨鸡出栏400万只以上,肉牛养殖规模7万头以上,竹笋产量6.4万吨以上。2025年,预计乌鸡出栏1000万只,产值达30亿元以上;能繁母牛存栏达4万头以上,肉牛存栏达10万头,产值达20亿元以上;竹产业综合产值达20亿元以上。分别打造茶产业基地、富硒状元米基地、预制蔬菜基地、滇和液酒基地10万亩,生猪存栏达40万头以上。

2.大力发展“3+N”富县产业

围绕“3+N”富县产业,聚焦延链补链强链目标,积极招商引资,盘活煤、硅、玄武岩等矿产资源,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煤矿产业上,加快现有6个保留煤矿建设进度,全面释放计划产能,全力争取新增万古煤矿,2024年力争全年产原煤70万吨以上。绿色硅材产业上,加快产业聚集园区打造,推动新安化工、黄氏、火凤凰、凤波等项目落地投产,加速形成绿色硅产业集群,2024年力争硅产业综合产值达20亿元以上。玄武岩产业上,加快推动中铁物资玄武岩新材料综合开发项目建设。配合做好页岩气综合开发利用,持续加大白酒、石灰岩、高岭土等“N”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到2025年工业综合产值达100亿元以上,全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大力提升现代服务业

依托豆沙关摩崖石刻、南丝绸之路等历史文化资源和“多彩盐津·一线城市”品牌,充分挖掘物流、消费、服务等行业潜力,加快推进物流园区建设和现代服务产业发展。在物流园区建设上,按照敦厚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发挥滇川黔渝腹地优势和G247高速公路、成昆铁路、渝昆高铁、G85高速公路等枢纽通道优势,大力培育共享物流、智慧供应链等新业态。在现代服务业上,紧紧抓住新冠疫情防控转段、经济好转、消费复苏、服务业发展等有利形势,立足五尺道、古渡码头等历史文化资源,结合“13720+”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打造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旅游示范样板。结合乡村振兴规划布局,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积极培育“盐津大厨”劳务品牌,打造“盐津美食馆”地理标志品牌。

(二)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

坚持“一城三片区”总体布局,紧扣“老县城做减法、黄桷槽做优化、水田新区做加法”的思路,统筹推进“一线网红”老县城、霓虹滨河黄桷槽、生态园林新水田三位一体城市建设,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1.做“特”老县城

立足“多彩盐津·一线城市”定位,对标4A级景区建设要求,整合运用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和避险搬迁等政策,突出抓好老县城风貌景观和建筑色彩打造,持续擦亮“多巴胺”县城名片,严控城市扩张,逐步降低人口密度,着力打造“一线网红”特色县城。

2.做“优”黄桷槽

立足现有建筑和生态景观,不搞大开大挖、大拆大建,优化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和公共服务体系,配合老县城旅游开发,全面提升宜居品质。

3.做“美”水田新区

按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目标定位,加快推进水田新区15.9平方公里控制性规划建设,加快推进水田新区康养温泉酒店、冷链物流产业园等10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引导群众向水田新区迁移发展,积极打造“外山为屏,内山为景”的山水园林中心城市。

4.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立足盐津县各乡(镇)区位特点、交通条件和产业基础,按照突出特色、片区开发、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做好集镇整体规划和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富有特色”的精品集镇,进一步健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各类要素双向流动,促进城乡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立足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实际,聚焦特色、产业、生态、易达、宜居、智慧、成网等要素,打造美丽村庄。完善和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措施,引导农业人口进城入镇,提高城镇化率。

(三)提升城乡居民收入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巩固脱贫成果,促进群众稳定增收,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1.推动脱贫群众持续增收

以10.95万脱贫人口、1.23万“三类对象”和0.64万人均收入低于8500元重点人群为重点,坚持开发式帮扶和兜底式保障相结合,深入实施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积极盘活扶贫资产,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不断提高脱贫群众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推动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

2.提升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

持续实施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三年行动,认真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粮食直补、森林生态效益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深入落实转移就业、产业带动、政策兜底、资产盘活、节支减支等政策措施,特别是要聚焦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人员、农民工等重点群体,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扎实抓好就业技能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支持创业带动就业,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通过3年努力,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增速3个百分点以上。

3.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把政策、项目、资金向农村地区倾斜,特别是要聚焦失地农民、重病重学、就业困难等特殊群体收入问题,完善和落实帮扶政策措施,切实增加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4.办好各项民生实事

认真落实教育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补齐教育发展短板,统筹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做到科技育人,抓好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不断提升医疗设备和医技水平,办好水田新区医院,扩大医疗资源供给;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主体培育行动,加快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专家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服务重点产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依托“沪滇科技合作”平台,深入开展交流合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5.强化人才引进培养

实施“兴昭人才支持计划”,建立健全人才基础库、需求库和目标库,制定发布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着力引进一批急需高层次人才,培育一批本土实用人才。认真落实人才激励政策措施,全面推行“兴昭惠才卡”,积极筹建人才公寓,强化服务保障,营造人才招引育用良好环境。深化“技能昭通”行动,加强职业资格和“订单式”技能培训,强化产业工人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入推动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和东西部协作干部人才交流合作。

作者:中共盐津县委党校  罗晓明

审核:单娟   责任编辑:周万琴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单娟
责任编辑:周万琴
标签 >> 盐津 阅读昭通 理论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