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云南疾控提醒:佳节到腊肉香,学会吃才健康!

 2024-02-05 15:34  来源:云南疾控

腊肉自古至今,自北向南,都是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腊肉在人们口中是晶莹剔透、油香肉鲜、外带烟熏的味道。特别是每年的秋冬季,腌腊肉、晒腊肉、熏腊肉、食腊肉。每家每户过年时都会自己准备或者购买腊肉,人们吃到的是团聚和回忆的味道。


但是说到吃腊肉,有的人说腊肉吃多了会得高血压,有的人说腊肉吃多了会致癌……事实果真如此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聊一下有关腊肉的话题吧。

腊肉中的哪些物质可能会

影响到我们的健康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来看看腊肉是怎么制作的


人们以前在食物储存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利用盐腌加日晒或者烟熏等方法去除鲜肉中绝大部分的水分,以防止肉类腐败,从而达到长期能够食用肉类的目的。这种制作腊肉的方式被传承到了现在。


1.盐腌——氯化钠
钠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常量元素,不仅参与细胞的生理过程,同时还能调节和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


钠摄入不足会导致人的疲倦、眩晕、食欲不振,严重的时候会出现恶心、呕吐、心率加速,甚至昏迷、休克及急性肾功能衰竭。


腊肉在腌制的过程中使用到了大量的食盐,食盐的主要化学成分就是氯化钠。腊肉、咸菜、酱菜及咸鱼等腌制、熏制食品都属于高盐食品

钠的摄入过量会引起血压升高、损伤肾功能、损伤胃健康、影响钙的吸收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中指出我国人均每日烹调用盐为9.3克,远高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成年人每日摄入食盐不超过5克的推荐量。


2.食品添加剂——亚硝酸盐
加工肉类食品(腊肉、火腿等)通常会把亚硝酸盐作为食品添加剂来使用。
亚硝酸盐会与肉中的肌红蛋白发生反应,生成红色的亚硝基肌红蛋白,可增进肉的色泽,同时抑制肉毒梭菌的生长,起到护色剂和防腐剂的作用


早在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亚硝酸盐列为了2A类致癌物,即极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亚硝酸盐在胃酸环境下,可能与食物中的胺类物质发生反应,生成强致癌物亚硝胺,容易增加胃、肠、胰腺等器官癌变的风险


我们国家对亚硝酸钠作为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腌腊肉制品类中亚硝酸钠的最大使用量为每千克0.15克,最大残留量不得超过每千克30毫克。只有过量摄入亚硝酸盐,才真的会有危害。亚硝酸钠,人口服0.3~0.5g可引起急性中毒,1~5g可致死。


3.烟熏——多环芳烃
腊肉在烟熏过程中,在含碳燃料燃烧不完全的情况下,会产生大量的多环芳烃类物质,这些多环芳烃类物质会随烟气附着在腊肉表面。多环芳烃类物质中的苯并[α]芘具有强致癌性,摄入过多或者在人体内积累到一定的量,就可能引发胃癌、消化道癌等多种癌症,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4.长期不当存放——油脂酸败氧化
长期放置或者存放不当的腊肉会有一股“哈喇味”。这个“哈喇味”就是油脂发生酸败氧化变质最直观的感受。过氧化值是衡量油脂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过氧化值越高,就说明油脂被氧化的程度也就越高,食品的口感、气味也会随之变化,营养成分流失,同时也会产生醛类、酮类、酸类等物质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过氧化值超标则说明食品已经发生了氧化变质,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有加剧心血管等慢性疾病、肠胃不适、腹泻、甚至损害肝脏的风险


怎么吃,才健康?

1.食用前
(1)自己家里制作腊肉等腌制食品,最好遵循“前4后21原则”,食物在腌制过程中,前4天亚硝酸盐含量较少,从第4天开始,亚硝酸盐含量会迅速增加到一个峰值,然后逐渐降低,到第21天的时候,亚硝酸盐的含量就会变得很低。


(2)食用前应对腊肉进行清洗,洗去灰尘及其他附着在腊肉表面的有害微生物。


(3)采用浸泡的方式能够稀释亚硝酸盐,降低其在腊肉中的含量。


(4)在切开腊肉后如果看到油脂部分变色或者闻到“哈喇味”,应该切除氧化变质的部分


(5)尽量使用水煮的方式处理腊肉,这样会让腊肉中过多的盐、糖和脂肪溶于水中。


2.食用时
(1)少食。离开食物的摄入量来谈致病或者致癌都是不可信的。一般情况下,建议成年人每次食用腊肉的量不超过100克,一周食用1次。


(2)不食。对于儿童和孕妇,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及肥胖人群,建议选择不食用腊肉等高盐高油脂食物。


(3)搭配新鲜蔬果。新鲜蔬果通常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E之类的抗氧化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胃中的亚硝酸盐转化为亚硝胺。绿叶蔬菜还能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促进肠道蠕动及排便,减少有害物质的吸收。


3.食用后
食用腊肉等腌制食品后,可以适当的增加淡绿茶、酸奶、益生菌、水分的摄入,促进有害物质代谢排出。适当补充新鲜水果,增加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摄入,促进代谢。

来源:云南疾控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民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