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阅读昭通·人文丨翠华茶的千年修行

 2024-01-26 09:12  来源:昭通新闻网

中国对茶叶最早的记载,见于东晋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巴志》中。周朝初立,分封居住在今四川宜宾、云南昭通一带的僰人首领建立“僰侯国”,僰侯为感谢周武王的恩泽而进贡土特产,当时“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证明在3000多年前,僰地就有茶叶产出了。

鲜茶。

以昭阳区靖安镇凌子口为界,有一个极为独特的气候现象,从昭通中心城区到凌子口一路艳阳高照,穿过900米隧道往北前行却是阴雨绵绵,一路北上入川的关河峡谷两岸常是云雾缭绕。云深之处大量分布着一种名叫“川小叶”的茶树,茶叶外形紧细,金毫显露;香气馥郁,滋味鲜醇、回味悠长,因此被很多人喜爱。

唐朝茶马互市过程中,大关茶便已参与其中。南宋时,宜宾茶马互市机构的主要工作就是组织用大关、筠连的茶叶换取战略物资“乌蒙马”。成千上万的马帮沿着五尺道,过叙府(今宜宾)、经大关、达乌蒙(今昭通),他们用心血和汗水,在五尺古道上留下无数的足迹和马蹄印。

鲜茶。

明朝初立,洪武四年(1371年)决定开展“改土归流”,于是彝族首领编张起兵反抗。而在北方草原产马地区仍被元朝残余势力(北元)占据。在西南以茶换马、以马攻打北元迫在眉睫,明朝一边平定“编张叛乱”,一边抓紧征收茶叶。据《明实录》和《巴蜀商道》两书记载:洪武初,设成都茶局三所。一在灌州(今四川省都江堰市),收茶74担;一在安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收茶130担;一在筠连,收茶2900担,专供茶马交易之用。筠连茶局的茶叶来源主要是筠连县和一山之隔的大关(今大关、盐津一带),大关茶叶沿五尺道而下交货到筠连征茶局,再汇集到成都茶局。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今大关辖区随乌蒙府从四川调整为云南布政司而隶属云南。洪武十六年(1383年),又划归四川布政司而隶四川,原因之一也是受茶叶这一战略物资征收的影响。

生产加工。

清雍正年间,云贵总督鄂尔泰完成东川、乌蒙(今昭通)、芒部(今镇雄)的“改土归流”。整个北方被整体纳入清朝的版图。统治稳定后,茶马互市战略作用已不再突显,清朝允许民间进行茶叶贸易,市场交易兴起,五尺道上,马帮、背帮、挑夫络绎不绝,沿途客栈、茶馆、饭店生意兴隆,达官显贵、商旅名人不再满足简单用茶解渴,品茶鉴茶之风渐起,产自大关翠华的茶叶逐渐打出名号,成为沿途商旅馈赠亲友的佳品。虔诚的赶马人,把翠华茶用于礼佛贡品;翠华寺僧人前往四川峨眉山朝拜时,也把翠华茶作为贡品;昭通知府精选翠华茶进贡慈禧太后。翠华贡茶由此而来。

有学者对翠华茶缘何能够脱颖而出并成为精品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翠华茶产于北纬27°36′—28°15′之间的黄金产茶带上,加之大关地处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抬升的过渡地带,内陆南下的干冷气流与北上的印度洋暖湿气流因凌子口山脉影响而在大关地域交汇,形成了大关多阴雨、湿雾绵绵的气候特征,故造就了翠华茶产区独特的小气候,也成就了翠华贡茶精品。1915年,翠华茶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人文科技界的诺贝尔、影视文艺界的奥斯卡和工商界的巴拿马,并称为世界上最有名的三大奖项)品评会上获二等商标荣誉;1917年,在巴拿马赛会上以“色味俱佳”获二等商标奖状。

茶马互市线路图。

《中国茶经》记载:“大关翠华茶是云南省的历史名茶,品质特点是外形扁平、光滑、匀整、色泽黄绿、香气清香馥郁,滋味甘醇可口,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绿成朵。”新中国成立后,翠华贡茶得到进一步发展,1955年10月,浙江杭州农学院茶叶专修毕业的聂爱中到大关专职从事茶叶生产技术指导,于1956年在翠屏山老君庙创办了翠华茶厂,为扩大生产,茶厂于1957年搬迁到郭家祠,新增了红茶、仿龙井茶等品种,1962年曾特制翠华仿龙井茶1斤,进京献礼。1963年,昭通地委在杭州聘请了制作龙井茶的朱堂生到大关翠华茶厂传授制作龙井茶技术。1986年,从四川筠连县引进小型电动揉茶机,至此大关的茶叶加工工艺完成了从人推揉茶机到电动揉茶机的技术改造。1980年到1983年,翠华茶连续4年被评选为全省名茶。1995年,获中国昆明科技产品展览交易会银奖。1999年,茶叶公司改制为承包经营后,正式注册了“翠华贡茶”商标。“翠华贡茶”凭借优良的品质与口感,于2000年获“云茶杯”优质茶奖,2001年获中国云南首届春茶交易会银奖,2002年翠华贡茶、翠华苦丁茶双双获得中国云南第二届茶叶交易会金奖。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大关“翠华贡茶”再次声名鹊起,不断引起国内外关注。

虽有“翠华贡茶”这个品牌作支撑,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茶叶产业规模小,茶农收益不高,销售规模较小,市场占有率较低,使大关这一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茶叶年产量不足10吨,产值仅200万元左右。

加工成品——龙井。

面对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大关县委、县政府决定把有着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茶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来打造。在大关县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决定把茶产业作为全县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发展壮大。2015年6月,在第三届“南博会”上,大关县政府同贵州百鸟河茶业公司达成协议,建立云南翠贡茶业有限公司,投资2.5亿元实现县委提出的五年内建成30000亩标准茶园的发展目标。大关县成立了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茶产业工作领导小组,茶产业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完成了《云南大关县生态茶产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大关县茶产业规划》;涉及乡(镇)及时搭建好工作机构,明确工作任务及措施,确保了茶产业工作的有序推进。翠贡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形成联带机制,聘请牟氏茶叶世家传人牟小虎为技术总监,贵州盛华职业学院茶学院教师为主的技术团队,对大关茶叶产品进行研发,产品“金耳环”在昆明2018滇茶杯云南名茶评比中获金奖。

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大关县继续把茶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2021年组建了省、市专家工作站,完成了历史名茶“翠华贡金耳环”制作工艺的恢复和改进。2022年以来,由中组部牵头从云南农业大学选派吕才有、李家华、高峻、马燕4名专家教授到大关开展为期3年的帮扶,成功申报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大关县茶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并推进实施。

专家指导种植 。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专家的精心指导下,企业所生产的翠华茶在第二届滇茶杯大赛中荣获绿茶金奖及乌龙茶优质奖,在首届南亚名茶大会中红茶荣获金奖。2023年6月,在“中茶杯”第十三届国际鼎承茶王赛(春季赛)中“翠华贡金耳环”喜获绿茶组金奖,同时获得3个发明专利、10个实用新型专利,创建了翠华贡茶绿茶、红茶、乌龙茶和白茶系列产品品牌。在加工销售上,大关县已有8家公司及10多个作坊在运营,其中建规模基地配套精制加工厂房和包装销售体系大公司有翠贡、董峰和紫纵。

翠华贡金耳环。

如今,大关县稳定茶园面积有5.1万亩,其中老茶园2.8万亩、新茶园2.3万亩,当中发展“翠华贡茶”基地3.1万亩,认证绿色茶叶基地1.5万亩、有机茶叶基地0.26万亩,产业覆盖农户1.5万户6.8万人。全县已认证绿色茶叶食品19个,年产干毛茶220余吨,实现产值4500余万元,所有加工产品抽样检测结果均未检测出农药残留,翠华茶品牌价值进一步凸显。当前,大关县正在组织相关部门申请翠华茶的区域性品牌,形成统一的市场竞争力,让茶产业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一路飘香。

通讯员:王朝臻 徐天禄

图片由大关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李丽娟
标签 >> 阅读昭通 人文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