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4-01-25 09:19你真的热爱生活吗?
在现代人的观念里,生活是抽象的,是形而上的,甚至是莫名其妙的。所以,经常听到一些人抱怨生活、埋怨生活,应付生活、消极生活,甚至不想生活。实际上,生活是很具体的。比如,做一顿饭,是简单地应付了事,还是认认真真地当一回事来做,这就是很具体的事。在这件具体的事里,可以看出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应付了事,自然无法从中获得做饭的快乐,吃起来也不会有啥特别的味道,而认认真真地做一顿饭,不管做出来的结果怎么样,但至少这个过程是用了心,吃起来的滋味也肯定是不一样的。大概,好些人觉得做饭这件事,根本就不是个事儿,要做的大事还有很多,这算个什么事!将生与活,都不当一回事的时候,那什么才算是一回事儿呢?难道要像玩具机器人那样,整天就叫嚷着一句话:我们是来拯救地球的。
读汪曾祺的散文,可以从中看到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一个用心生活的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西南联大出了那么多的人才,在各行各业都有所建树。在这些人中,恐怕只有汪曾祺对昆明的日常生活有着丰富且深刻的记忆,吃的、喝的、玩的,天上的、地上的,花花草草、虫鱼鸟兽……他都全部收存在了记忆之中。看看他写的“昆明忆旧”系列散文,吃的如《昆明菜》《昆明的果品》,喝的如《泡茶馆》,玩的如《翠湖心影》《观音寺》,天上的如《昆明的雨》,地上的如《昆明的花》。除此之外,他还写过与昆明有关的不少文章,也是谈吃的、谈花草的,如《昆明食菌》《昆明的吃食》《米线和饵块》《云南茶花》等,这些文章大多与吃有关,汪曾祺简直就是个“吃货”。不过,他吃出了文化,为此还专门写了一篇《吃食与文学(三题)》。实际上,汪曾祺写吃的文章,实在是太多了,像《手把羊肉》《四方食事》《菌小谱》《萝卜》《蚕豆》《豆腐》《肉食者不鄙》《家常酒菜》《清汤挂面》等,还主持过《中国烹饪》专栏,出版、编辑或者写序《旅食集》《吃的自由》《旅食与文化》《学人谈吃》等饮食文化书籍,简直就是美食文化学者。当然,汪曾祺不只是纸上谈兵,他喜欢研究并亲自下厨做菜,而且颇有心得。
王干在《“还债”汪曾祺》一文中写道:“1988年,我被借调到《文艺报》工作,周末也常到汪先生家里去蹭饭,当然更愿意的是和他闲聊,这种闲聊,有时候比读书听课更容易获取营养,因而我在汪家蹭饭,获取的是双重营养。当然,汪先生是美食家,厨艺也是了得,一般人能够吃到他的一顿菜肴,就可以炫耀了,而我被汪家称为‘吃老头儿做饭最多’的客人,自然是很幸运也是很自豪的事情。”可见,汪曾祺的厨艺,确实是了不起的。
“体力充沛,材料凑手,做几个菜,是很有意思的。做菜,必须自己去买菜。提一菜筐,逛逛菜市,比空着手遛弯儿要‘好白相’。到一个新地方,我不爱逛百货商场,却爱逛菜市,菜市更有生活气息一些。买菜的过程,也是构思的过程,想炒一盘雪里蕻冬笋,菜市场冬笋卖完了,却有新到的荷兰豌豆,只好临时‘改戏’。做菜,也是一种轻量的运动。洗菜、切菜、炒菜,都是站着,这样对成天伏案的人,可以改换一下身体的姿势,是有好处的。”汪曾祺就是这样的生活的态度,买菜、做菜,这么一件日常生活的琐事,都那么认真,那么浪漫。在他看来,做菜都是实践的结果,要多吃、多问、多看、多做、多尝试。“只有神而明之,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富于想象,想得到,才能做得出。”他这哪是在做菜啊?简直就是在搞创作。实际上,在《苦瓜是瓜吗?》这篇文章中,汪曾祺把苦瓜和文学创作扯上了关系,由苦瓜想到了文学创作上的三个问题。
在丰富多彩的民间吃食里,各种食材,各种做法、味道,都是有的,各有各的滋味。汪曾祺说:“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吃遍人间百味之后,每一种味道都成了生活的组成部分,你还会在意哪样东西苦了点、哪样东西辣了点?
大概,汪曾祺从吃里面,也悟出了许多人生的道理吧!他写的那些与吃有关的文章,或长或短,写得津津有味,让人眼馋、嘴馋,直流口水,肚子里“咕咕”乱叫。在这些文字里,分明就看到了一个乐呵呵的老头儿,提着菜筐从菜市场回到家,系上围裙,走进厨房,洗菜、切菜、备料、点火,手拿勺铲,细观火候,三番五次,尝试各种菜的各种做法,品尝各种菜的各种味道,全身心地投入到百味人生之中。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是多么可爱啊!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是多么有趣啊!
作者:杜福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