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公众号
2024-01-19 21:191月19日,2024云南省两会新闻发布会·云南省一体推进“三大经济”新闻发布会在海埂会堂召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一体推进“三大经济”的工作情况、工作亮点和下一步工作重点,并回答记者提问。
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明确提出,要一体推进“三大经济”。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把壮大“三大经济”作为发展产业的重要思路和方法,统筹抓好以资源换产业、以园区聚产业、以口岸推动产业融入大循环双循环,加快构建符合云南实际、具有云南特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大经济”立形渐稳、相连成势
正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1
着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资源经济亮点纷呈
资源经济是“三大经济”的主干,我省充分发挥高原特色农业、绿色能源、矿产、文旅、生物等资源优势,大力推动优势产业做强做大,资源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是高原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加快。云南茶叶、花卉、坚果、咖啡、中药材、烟草、天然橡胶等特色产业种植规模和产量稳居全国第1位,其中咖啡种植面积占全国的99%,古树茶种质资源居世界第1位,2022年全省鲜切花产量180亿枝,是世界最大的鲜切花产区,茶叶、花卉、蔬菜等8个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均突破1200亿元,林下经济加快发展,持续带动农村居民增收。
二是绿色能源第一大支柱产业地位持续稳固。全国排名前10的水电站有6座在云南,绿色能源工业投资连续23个月保持40%以上的高速增长,新能源成为全省第二大电源,2023年全省新能源新增投产并网装机2086万千瓦(是2022年全年的14倍),其中集中式光伏并网装机1467万千瓦,两项新增装机规模均位列全国前列。
三是矿产资源优势进一步挖掘。深入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全省已发现的157种矿产资源中,82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31种储量居全国前3位,以锗、铟为主的稀有金属产量居全国第1位,新近发现的新型锂矿资源储量巨大、占全国锂矿储量的44%左右。在绿色能源、矿产资源等优势带动下,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加快融合,中国绿色铝谷初具雏形,绿色铝产业链产值突破千亿,中国光伏之都、全国新能源电池基地加快建设,“新三样”优势产业持续向下游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环节延伸产业链,集群集聚发展积厚成势,去年1—11月,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3.3%、62.9%,拉动电子行业连续17个月保持25%以上的高增速、第四大支柱产业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新材料产业在稀贵金属领域突破研发关键技术10余项,稀贵金属、钛产业集聚发展成效显著。
四是文化旅游质效快速提升。全省拥有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557家,其中5A级9家、4A级180家,丽江古城、红河哈尼梯田、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三江并流、帽天山、石林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23年全省接待游客10.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52.3%,分别恢复到2019年的129%、130%,“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成为世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五是生物资源潜力不断凸显。云南拥有全国63%的高等植物、59%的物种资源,中药资源种类总数和药用植物数占全国一半以上,民族药资源达2000多种。2023年前三季度,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大关,正加快形成以昆明为中心,玉溪、楚雄等为重点的产业聚集区。
2
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园区经济筑基蓄能
园区是产业强省的主引擎、深化改革的先行区、科创资源的聚集地。我省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全面提升开发区能级和水平,推动园区经济迈出坚实步伐,主要体现在以下7个方面:
一是高位统筹推动。成立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省开发区工作领导小组,省政府召开全省开发区现场会强力推进。建立开发区调度协调工作机制,形成工作调度、问题收集、会商交办、解决反馈工作闭环,帮助开发区协调解决76项重大问题。
二是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印发开发区管理办法,推动开发区规范化管理。制定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的措施,加快理顺开发区与所在地政府的权责关系,80%以上的开发区制定并公布了权责清单。出台全省开发区和滇中新区赋权指导目录,委托、下放74项省级行政职权。制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评价办法,引导开发区形成你追我赶、争先进位、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
三是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推进。印发开发区主导产业指引,引导开发区结合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因地制宜明确主导产业。推动绿色铝、绿色硅、新能源电池、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重点产业加快向重点园区集聚、延链补链强链,2023年1—11月,6条重点产业链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32%。
四是软硬件设施逐步完善。安排省预算内投资约15亿元、申报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约260亿元,支持园区必要紧迫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国家级及省级重点开发区配套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全省89个开发区均实现5G网络和千兆光网有效覆盖。推动智慧园区、零碳园区建设,认定17个绿美园区、10个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区。
五是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一企一策”培育指导创新型企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省的比重达到60%。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7个高新区累计建成国家级研发平台17家、占全省的比重接近50%。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动组建了云南省锡铟、铜铅锌、新能源材料、绿色铝材产业等4个产业创新联合体,2023年立项支持创新联合体攻关项目10个。
六是开放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国家级及省级重点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的比重达到30%左右。用好沪滇合作平台,推动上海6个国家级经开区与我省5个国家级经开区、安宁产业园区以及上海金桥综保区与昆明综保区签订合作协议,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开园运行,沪滇园区、产业项目合作深度推进。
七是要素保障能力持续加强。建立园区经济土地要素保障协调推进工作机制,有序推进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改革,83宗工业项目“标准地”落地开发区。成立金融服务园区发展专班,搭建“政银企担”对接平台,加大对园区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2023年1—11月,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高于全省2.8个百分点,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9%、高于全省42.2个百分点,开发区工业投资增长37.9%、高于全省17.3个百分点,开发区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3
着力把开放作为支撑云南发展最大变量,口岸经济全面提速
口岸经济是云南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点。我省抢抓开放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口岸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的重要作用,努力将“经济通道”转变为“通道经济”,口岸经济加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是政策体系逐步确立。省委、省政府相继印发《云南省口岸建设发展三年行动(2023—2025年)》、《云南省口岸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了“1+3+4+N”的口岸发展布局(以昆明国际枢纽口岸为核心,以磨憨、河口、瑞丽重点枢纽口岸为龙头,以清水河、猴桥、天保、关累港物流节点口岸为支撑,其他普通口岸和边民通道协同发展),并陆续出台支持磨憨、瑞丽国际口岸城市建设若干政策和支持河口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意见。
二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口岸智慧化改造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实施,磨憨、河口、瑞丽(含畹町)、腾冲猴桥、孟定清水河智慧口岸项目实现上线试运行,智慧口岸建设走在全国“第一方阵”。
三是国际口岸城市建设加快推进。统筹口岸功能提升、口岸经济发展、国际口岸城市建设,安排9亿元支持磨憨、瑞丽、河口国际口岸城市建设,口岸城市配套服务能力进一步改善,产业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是口岸与产业加速融合。积极推进口岸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雅戈尔集团、音皇电子科技公司、江苏新东旭集团等一批企业落地沿边口岸地区。加工制造、商贸物流、跨境电商等产业初具规模。边境贸易快速恢复、日趋活跃,2023年口岸进出口货值同比增长8.7%、货运量增长32.2%。
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
一体推进“三大经济”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下一步,云南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部署,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全面振兴园区经济、加快发展口岸经济,坚定不移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资源经济方面
将加强资源统筹和高效利用,尽快出台《关于发展壮大资源经济的指导意见》,推动以资源换产业、以资源换市场、以资源换技术,加快构建特色鲜明、技术先进、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资源经济发展体系。
一是发挥资源优势,聚焦全省能源、矿产、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生物等优势资源,加强资源管理、高效开发、集约利用。强化光伏、战略性矿产等重要资源省级统筹,推动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强研发攻关和应用推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资源开发源头管理和循环利用,推进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三是强化协同推进,坚持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相结合,突出企业主体作用,支持“链主”企业发挥产业链供应链整合能力和引领优势,带动下游企业和配套企业集聚发展。
四是深化融合发展,持续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优化升级资源经济产业链,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五是扩大开放合作,发挥区位优势,深化国内外资源、产业合作,拓宽资源进口渠道,提升资源保障能力。
园区经济方面
将聚焦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发展效益、提高运营服务水平,抓典型、抓企业、抓机制,充分发挥园区经济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作用。
一是着力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开发区围绕全省重点产业和招商引资规划布局,优化明晰主导产业,引导开发区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聚焦链长链主企业、产业链配套、供应链协作深化研究,制定招商清单,锁定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产业链标志性项目招大引强,加快集聚上下游企业。
二是着力提高发展效益。推动开发区树立亩均效益和度电增加值理念,设置入园企业亩均效益门槛,规范招商行为,提高招商质效。全面梳理低效用地、闲置厂房,明确目标、分类处置,推动开发区加强协同创新,推动重大研发平台建设,支持培育创新性企业。
三是着力提高运营服务水平。推动开发区规范化管理,按照国家安排部署抓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修订工作。持续深化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开发区和所在地政府的权责关系,强化开发区管理机构职能定位和履职能力,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口岸经济方面
将围绕构建“1+3+4+N”口岸发展布局,进一步完善口岸功能,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口岸与园区融合发展。
一是持续推进口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磨憨、河口、瑞丽口岸基础设施提质扩能,改造提升磨憨公路口岸、铁路口岸,加快推进瑞丽、河口等口岸查验设施及天保、关累港等智慧口岸建设。
二是持续完善口岸配套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昆明省会城市公路、铁路、机场等枢纽节点作用,建设昆明西部客运站综合交通枢纽和昆明—磨憨陆港型(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提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功能,优化通关作业流程,全面提升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加快建设磨憨、瑞丽、河口、猴桥、景洪等一批边境口岸配套服务区。
三是加快推进口岸地区产业发展。把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作为推动口岸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快提升口岸地区承接产业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沿边口岸形成“集货、建园、聚产业”发展局面。
四是同步推进国际口岸城市建设。发挥昆明托管磨憨的带动作用,加大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力度;加快红河(河口)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培育建设,提升河口城市承载能级;加快推进“智慧姐告”、姐告城市更新改造等项目建设,持续改善瑞丽口岸城市功能。
记者:云南是旅游大省,如何壮大云南的文旅资源经济,进一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为加快推进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助力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以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强化全省文旅资源统筹开发,突出全省文旅资源高效利用,大力推进旅游业态、产品、模式创新和服务创优。
围绕上述思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摸清家底。全面普查我省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农业、工业、商业、教育、体育、医疗、交通等领域潜在涉文旅资源,根据利用价值进行系统评价,提出比较优势、开发利用方式等,推动资源产业化转换、项目化推动、集群化发展,变资源优势为文旅经济优势。
二是强化规划。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和文化旅游强省建设行动,加强全省重点区域文旅资源规划引领,编制世界级景区和度假区、全省乡村旅游发展、三江并流区探险旅游、金沙江高峡平湖旅游带、中老铁路旅游带、滇东滇南片区旅游、旅居旅游、生态旅游与森林康养、交旅融合等规划和产品策划。联合省级相关部门编制农旅、工旅、商旅、教旅、体旅、医旅、交旅等融合发展规划。
三是推动转化。依托久远厚重的历史人文资源,打造富有文化底蕴的文旅融合新场景。推动建设太和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石寨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元谋人遗址、江川李家山古墓群等一批遗址公园。提升打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云南民歌大家唱 中华民族一家亲”,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等知名文化旅游节庆品牌。促进旅游度假区、文化产业园区做强度假产业、提升质量效益,加速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带动作用的龙头文旅企业,推动文旅产业向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培育出一大批新的文旅消费场景。
依托丰富多元的自然资源,打造高品质观光产品。实施老旧A级旅游景区改造提升和绿美景区建设行动,建设富有文化内涵的世界级旅游景区。依托四季宜人的气候气象资源,建设避寒、避暑目的地。以“避寒避暑”、“候鸟旅居”、“品质观光”等为主题,以生态康养、温泉度假、医疗健康、体育健身等新业态为方向,唱响“旅居云南”品牌,推动“第二居所”建设。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康养资源,打造国际一流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首批推动昆明环滇池、大理苍山洱海、亚洲象生态旅游区培育建设世界级旅游度假区。推动腾冲、龙陵、洱源等地改造提升温泉旅游项目;建设一批森林康养、科普研学基地,推出一批雨林穿越、森林探险等特色旅游线路。
依托沿边开放、跨境合作优势,建设边境跨境文化旅游带。推动沿边跨境资源经济转化,打造集生态旅游、民族文化体验、乡村旅游、自驾旅游等为一体的边境旅游带。以瑞丽、畹町、猴桥等一类口岸为依托,打造集多国购物、多国演艺、多国美食等为一体的文旅综合体。
点击“阅读原文”
来源: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