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云南昭通:从“贫困锅底”到发展热土

 2024-01-06 15:46  来源:新华社

乌蒙山区曾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地处乌蒙山区的昭通市脱贫人口在全国地级市中最多。如今,经历了脱贫攻坚蜕变,昭通迎来就业创业的热潮,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云南昭通市永善县伍寨彝族苗族乡的高山冷凉蔬菜基地(2022年5月28日摄)。新华社发(甘光涛 摄)

寒冬时节,北方已是冰天雪地,但有“筇竹之乡”美誉的昭通市大关县依然满目苍翠。近年来,县里依托115万亩竹林资源,成立筇竹产业乡村振兴示范园,引入筇竹种植、加工等企业14家。返乡创业者欧贤芹的公司就在示范园,生产出的桌椅家具、烛台、毛笔架等精致美观。“我们合作社现在有固定工人109人,不固定工人有359人,做成了一系列的家具和一些工艺品。”欧贤芹说。

在云南昭通市大关县“80后”返乡创业者欧贤芹的筇竹家具企业内拍摄的筇竹毛笔及毛笔架(2023年10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目前,昭通市竹产业覆盖农户50余万户200余万人,主产区竹农户均年增收12000元以上。

绿色产业培育、保护与发展同步推进,背后是昭通生态环境从脆弱到宜人的转变。在海拔2700多米的昭通市永善县伍寨彝族苗族乡白云村,1.5万亩高山蔬菜基地发展势头良好,牛心甘蓝、圆白菜远销川渝和上海。从2023年11月底以来,数百只黑颈鹤陆续飞抵该县大海子湿地过冬,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在云南昭通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到的黑颈鹤(2023年11月2日摄)。新华社发(吴太平 摄)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昭通市将36万余名贫困群众搬出大山。2019年从昭通市永善县马楠乡坪厂村搬到县城红光新区的苗族脱贫群众王华忠,他家原来的茅草房地处偏远,自来水、电、公路一样都不通,如今住在窗明几净的安居房,学校、医院、超市都很近。“比我们原来的房子好几十倍了”,他说。

云南昭通市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2023年10月3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搬得出”只是第一步,昭通各安置区结合自身优势,大力发展苹果、香葱等产业。随着乡村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截至2023年12月,昭通全市22个实验示范村庄累计接待游客突破360万余人次,营收达4300余万元,带动群众户均年增收4500余元。

来源:新华社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李丽娟
捐赠信息